秦王接過地圖,邊展邊看,邊聽著荊柯的指點。眼看圖畢,秦王忽見圖中裹著的匕首,不禁臉色更變。就在秦王這一愣神的功夫,荊柯快步上前,右手抓起匕首,左手一抓秦王衣袖,分心便刺。秦王嬴政大吃一驚,忽忙躲閃,一下子將衣袖扯斷。秦王脫身,急欲取劍。卻因劍身太長一時難以拔出,隻得繞柱子躲避荊柯,荊柯卻因匕首太短刺不到秦王,便隨後追趕。於是,兩人圍殿中銅柱繞起圈來。

滿朝文武沒料到會發生這種事,一個個不知所措,秦國法律規定,群臣上殿不得攜帶任何武器,手持兵器的侍衛們都得站在大殿之下,沒有王命不得上殿。這項本來是為了防備有人行刺的法規,此刻卻偏偏幫了刺客的忙,因為秦王隻顧逃命忘了下令,侍衛們誰也不敢上前相救,除了將秦舞陽剁成肉醬外,就隻能眼巴巴地看著荊柯追殺秦王。虧得一個禦醫反應敏捷,舉起手中的藥囊向荊柯砸去,阻擋了一下荊柯追擊的速度,才使得秦王贏政有機會拔出劍來回身刺了一劍。

秦王這一劍,正刺在荊柯的左腿上,荊柯頓時踉蹌著倒地。倒下去之前,荊柯奮力將匕首向秦王擲過去,秦王急閃身躲過,回過頭來又連刺荊柯幾劍。荊柯渾身血流如注。秦王又上前連刺幾劍,荊柯氣絕身亡。

荊柯行刺秦王不成,反而加快了秦國消滅燕國的步伐。公元前226年夏曆十月,秦王嬴政派大軍攻占燕都薊城,燕王和太子丹出逃遼東。秦軍在後緊追不舍,燕王無奈,隻得殺太子丹向秦國謝罪,秦軍才暫時收兵。秦王政滅六國

秦王政消滅了嫪毒和呂不韋兩大勢力,掌握了秦國的全部政權的時候,秦國已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了。他所統治的地方,不僅囊括了西半部的大半個中國,還深入到中原地區。像韓、魏兩國,實際上已經處於秦國的三麵包圍之中,秦國兼並六國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覺得一切都準備好了,便開始向東方六國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很快,弱小的韓國被滅。

第二年,他又派出老將王翦率領幾十萬大軍去進攻趙國。趙王命令大將李牧率軍抵抗,李牧是一個富有經驗的老將,曾多次打敗秦軍的進攻。他團結將士,森嚴壁壘,嚴加防守,拒不出戰,使王翦很難下手。在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趙王遷卻聽信了早已被秦收買了的內奸郭開的“李牧蓄謀造反”的誣告,殺了李牧,改派趙蔥做大將。不久王翦大敗趙軍,一舉攻戰了邯鄲。

趙王遷隻好向秦國投降。他的兒子嘉帶領幾百人馬逃到代郡(今河北省蔚縣),自立為代王。緊接著,王翦又率大軍北上去攻打燕國。燕國的太子丹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派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刺殺未成,反被肢解而死。公元前226年,王翦大敗燕軍,攻破了燕的都城薊。燕王喜隻好將都城遷到遼東去。

攻打楚國,秦王政開始不聽老將王翦之言,錯用了年青而又輕敵的將領李信。李信深入楚境後還沒來得及和副將蒙恬會師,就遭到楚軍的伏擊。秦軍被攔腰斬斷,首尾不能相顧,一敗塗地。李信大敗的消息傳來,秦王從盛怒中逐漸冷靜下來。當即決定,親自去頻陽,請老將王翦出馬。秦王政到了頻陽,見到王翦,行咎自責,懇請王翦率兵出征。王翦見秦王態度誠懇,便帶領60萬大軍出征。秦王政親自在水邊設宴為王翦餞行。

王翦進軍到楚國邊境,楚國調動了全國的軍隊來抵禦。但是秦軍隻和楚軍遙遙對峙,深溝高壘,並不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王翦卻令全軍好好休息,堅守不出,養精蓄銳,以待戰機。楚軍因為秦軍多日不肯出戰,銳氣漸消,楚軍大將項燕領軍全線東撤。王翦抓住這個戰機,在一個晚上,突然發布命令向楚軍出擊。早就憋足了勁的秦國大軍,打得楚軍措手不及,四處逃散。王翦乘勝追擊,殺死了楚將項燕。公元前223年,王翦率軍攻占了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西南),滅了楚國。

與此同時,秦王政陸續派兵去平定魏地和燕地。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兒子王賁領兵攻破魏都大梁,滅了魏國。公元前222年,王賁又率軍遠征遼東,俘虜了燕王喜。接著,又回師攻代,俘虜了代王嘉。至此,燕、趙兩國也徹底滅亡了。

最後,隻剩下一個齊國了。齊國本來比較強大,可惜齊王聽信了已被秦國收買了的內奸後勝的話,不但不援助其它國家抗秦,而且本國也沒做防備。秦兼並了五國之後,齊王才急忙派兵去防守西部邊界,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進入齊的都城臨淄,齊國沒有任何抵抗,就向秦軍投降了。

這樣,秦王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時間,先後兼並了韓、魏、燕、趙、楚、齊等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大變動時期,其社會經濟基礎和人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動,這種變動在思想文化方麵反映出來。不同派別的代表人物,對於劇烈的社會動蕩都在進行著各自己的分析,努力做出自己的解釋,提出治世的藥方,批駁別人的思想和主張。一時間,各種學派紛紛興起,各抒己見。這時期的思想文化領域各家學派爭奇鬥豔的現象,就被稱作“百家爭鳴”。

在爭鳴中形成的主要學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此外還有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兵家、農家,等等。

儒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他的主要學說是“禮”、“仁”和“天命論”。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又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仁政”思想,他主張對勞動者不要過分剝削,要給他們一定的產業,在豐年可以吃飽穿暖,遇到災荒也不至於餓死。就是要實行寬嚴有度的懷柔政策。孟子反對用暴力手段進行統治,而主張采取道德教化去爭取人心。孟子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統治者成敗的關鍵,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著名思想。隻要有了老百姓的擁護,就能“無敵於天下。”

孟子還提出了性善論。他舉例說,有一個小孩爬到井邊,眼看要掉下去,在一旁看見的人,不管是誰,都會下意識地一把將小孩抓住,在他這樣做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動機,既不是為了結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為了在鄉裏朋友中取得名譽,更不是因為厭惡小孩的哭聲,而是出於一種每個人都有的惻隱之心。正是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戰國後期的另一位儒家大師是荀子,他把孔子的“禮”賦於“法”的內容,提出禮法並重。這種禮與法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在他看來,把禮和法,教化和刑罰結合起來,就能維護社會秩序,使百姓安寧。他指出天體運行有自身的規律,不能違抗,但也不能消極地順應,而應該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積極地配合、利用,直至加以控製改造,並且提出了人定勝天的光輝思想。與孟子不同,荀子是主張性惡說的。

儒家思想在我國古代史上,幾經演變,構成了一整套相當完整的思想體係。為漢武帝以來曆代統治者所重視,成為我國封建製度的思想支柱。

墨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末、戰國初的墨子,他主張“兼愛”,反動儒家的“仁”;主張“非攻”,反對兼並戰爭,因為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他希望用和平方式統一中國。墨子還主張“尚賢”,反對世卿世祿製度。主張“尚同”,希望有一個賢德的國君,另外還主張“節葬”、“節用”,反對儒家的“厚葬”。

道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子。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張順其自然。戰國時期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莊子的政治上主張避世,既不讚成追求仁義,也不讚成追求財物,不要任何名利欲望,他希望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去生活。他認為,仁義禮智破壞了人類的自然狀態,是萬惡之源。這種與曆史潮流不合拍的主張,不可能在戰國的政治舞台找到出場的機會。但是他們比其它學派更加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關係對人的天然生活權利的剝奪和對人的自由的限製,他們更大膽更強烈地追求不要任何政治束縛的絕對精神自由。

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處於非常顯赫的地位,被各國統治者所重視。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他們都主張社會是發展變化的,並且親自領導了所在國的變法改革。他們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思想資料,為社會變革提供了法製理論,他們主張賞罰分明,能夠注意發展生產。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尖銳地批判了儒家效法先王的觀點,主張厚今薄古,他把法、術、勢結合在一起,為統治者加強統治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但也為以後曆代統治者爭權奪利,玩弄陰謀詭計,製造了評論根據。他提出的“嚴刑重罰”是要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治和剝削,在秦王朝建立的過程中,韓非的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於它過分地強調鎮壓,容易激起人民反抗,所以秦滅亡後,曆代君主就不敢再單獨打起法家的旗號。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戰國中期的鄒衍。他們對天文、曆法、地理有一定的科學知識,鄒衍把五行說推衍到曆史發展方麵來,認為曆史發展是受“五德終始”規律支配的。這是一種循環論的曆史觀。

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是張儀、蘇秦,反映他們思想的書有《戰國策》。縱橫家從事外交活動,倡導“合縱”、“連橫”。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激烈動蕩,名實不符的現象在當時社會上是一個突出問題。各派思想家都企圖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來解決“名”、“實”問題。這就形成了戰國時期的名辯思潮,名家就是這一思潮的產物,它是專門研究“名”、“實”問題的一個學派。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戰國中期的惠施和戰國後期的公孫龍。他們對邏輯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在自然科學上也提出了許多價值的問題。另外,還有以孫武、吳起、孫臏為代表的兵家,總結戰爭經驗和規律。以呂不韋為代表的雜家,“兼儒、墨、合名、法”,使諸子百家逐漸融合。以許往為代表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反對不勞而獲的剝削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