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色彩紛呈,燦爛奪目,各個學派都在頑強地表現自己,對當時和後代都有很大的影響。呂不韋與《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戰國末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他曾擔任過秦國的宰相,為秦統一中國的事業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他還主編了《呂氏春秋》一書。全書分八覽、六論、二十紀,覽、論、紀的下麵又分許多小題目,共26卷,20餘萬言,是一部自成係統的雜家代表作。

《呂氏春秋》一書,適應了戰國末年思想界百家交融的趨勢,容納百家之長,加以綜合貫通,是一部經過精心規劃,在一定思想指導下寫成的著作。其內容涉及了哲學、政治、經濟、曆史、自然科學等作品個方麵,比較突出地反映了呂不韋統一天下的思想。顯然,這是為秦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製尋找理論根據和做輿論準備。

《呂氏春秋》把儒家思想作為骨幹,它在很多篇章裏,都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正麵的闡述。但是《呂氏春秋》所闡述的儒家思想,並非完全是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時的儒家思想,而是經過吸收後,加進了新內容的儒家思想,以此來適應時代的變化。比如,它把儒家維護“君權”的思想,賦予了新的內容,主張擁立新“天子”,即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對法家、墨家、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呂氏春秋》也給予充分的重視。它比較集中地吸收了法家的“法”、“術”、“勢”三派學說,但也不是全盤接受,而是有所選擇。由於墨子的“非攻”思想不利於統一戰爭的需要,《呂氏春秋》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批駁。《呂氏春秋》對道家的“修身養性”之道感興趣,對道家的“虛無”、“寡欲”思想,也根據當時需要作了解釋。

《呂氏春秋》在文化史上有相當高的價值,它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史實,特別是不少古代農業技術史料,至今仍然值得我們珍視。

在先秦時期,專門記載農業生產方麵的文獻比較少,而《呂氏春秋》中卻有《上農》、《任地》、《辯土》、《審時》4篇專門講農業的文章,在其它篇中也有關於農業的論述。最值得一提的是:《呂氏春秋》總結了一套農業生產的經驗和技術,對土壤的性能、施肥、農作物的耕作技術、播種時節等問題,作了比較係統的理論總結。這些經驗,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得來的,當時農家學派的著作,對這些經驗有一些記載,但已經失傳。《呂氏春秋》不僅吸收了農家的一些看法,而且把這些經驗進一步係統化,加以提高。在今天看來,它就尤其寶貴。

《呂氏春秋》不僅保存了先秦時期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麵的史料。而且為了闡述書中所提出的論點,還搜集了先秦時期很多佚文佚事。這些故事大都篇幅簡短,語言精練,情節敘述得也很生動,而且又富有啟發性。

還有些故事則揭露了貴族統治者的凶殘、昏庸和愚蠢。像《齊王烹文摯》寫高明的醫生文摯,大膽而奇特地醫治好齊王的病,救了他的命,結果齊王以怨報德,反而活活煮死了文摯。

另外,還有像我們在前麵講到過的孔子周遊列國時受困於陳、蔡的故事;在商鞅變法中提到了的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薦衛鞅的故事,成語“唇亡齒寒”,“刻舟求劍”,這些在《呂氏春秋》中都有記載。可以說《呂氏春秋》這部書是先秦時期的一部百科全書。李冰修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遊,在今天的四川省灌縣附近,是一個把灌溉與防洪結合起來的綜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它座落在美麗富繞的成都平原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這一古老工程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家李冰。

岷江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江兩岸山高穀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岷江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衝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遊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裏,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麵,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西邊往往江水泛濫,東邊卻常常發生旱災。因此,征服岷江,變水害為水利,便成為當時人們的迫切願望。

李冰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被任命為蜀守,他親眼看到水旱災害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聽到人民的強烈呼聲,感到要使國家富強,就必須解決人民的苦難,發展生產。為此,李冰決定治理岷江。到任不久,就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帶著他的兒子二郎,還請了幾位有經驗的老農,沿岷江兩岸考察,摸清了水情、地質等情況,聽取了群眾意見,製訂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吸收了前人治理岷江的經驗,決定在玉壘山開個大口子,引一股江水,到東邊去,這樣可以西邊分洪、東邊澆地。然後采取中流作堰的辦法,在寶瓶口上遊的岷江中心築一道分水堰,使江水流到這裏便分成兩股,達到分洪的目的。

工程開始後,李冰帶領上萬民工開山鑿石,但是,由於山石堅硬,工程進度緩慢。大家都很著急,這時有人出了個高招:先在岸石上鑿些溝槽,放上柴草,再架滿樹枝,木柴,點火燃燒,使岩石爆烈。這一招果然很靈,進度一下子加快了許多,很快就劈開了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引水渠道。這是控製江水流量的咽喉,因為其形狀象個瓶口,所以就取名為“寶瓶口”。

接著,李冰又帶領成千上萬的民工,來到灌縣西邊的岷江上遊,建造分水堰。開始采用在江心拋石築堰的辦法,但是築起的石堰接連幾次都被洪水衝垮了,沒有成功。怎麼辦呢?大家都在動腦筋想辦法,李冰看到岷江盛產竹子,並且受到當地人用竹子蓋房,編竹籠盛東西的啟示。於是就讓大家用竹子編成大竹籠,裏麵裝滿鵝卵石,再把它們連起來,每段大約有二三丈長,然後一層層放到河中堆積起來。同時,還在洲灘兩側用大型鵝卵石壘起兩道護堤。這樣,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終於築成了。由於大堤前端形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遊,把洶湧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叫內江,是灌溉渠係的總幹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裏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了鵝卵石護堤,靠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的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是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它建成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害了。

為了使內江的防洪作用更有保證,李冰又帶領大家用竹籠裝石築堤的辦法,在內金剛堤的南端築了一道堤坎,叫“飛沙堰”。它的堰頂比內金剛堤低一些,如果洪水太大,內江水過多就可以溢出“飛沙堰”,流到外江,再沿著岷江流出去。這個辦法使內江灌溉區,既能經常保持有水,又不會因水量太大泛濫成災。

為了徹底解決岷江水患,必須解決泥沙沉積,淤塞河床的問題。為此,李冰決定:每年霜降時節(十月下旬),要進行一次淘江整修,叫歲修。為了使江水斷幹,方便淘挖,李冰集中群眾的智慧,采用榪槎(mǔchā母差)擋水法斷水。榪槎是用3根6~8米長的大木條紮成的三腳架,每個三腳架下麵都用裝有石頭的竹籠卡住,把很多三腳架連在一起,在迎水麵上綁上竹席再糊上粘土,就築成了一道臨時的擋水壩,阻斷水流。淘江時,先用榪槎的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後淘挖外江及其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淘沙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後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淘沙工程。清明節前後,內江淘沙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每到這時候,都要舉行盛大的傳統放水儀式,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聚集在江邊觀看放水的盛況,歡慶征服自然的勝利,同時也表達了對李冰父子修堰治水巨大貢獻的紀念。

都江堰雖然修建在兩千多年前,但是它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方法,都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它能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製內、外江的水量。當天旱的時候,能夠放水灌溉,到雨季就堵塞閘門,洪水季節大部分水量可以從外江泄走,使內江灌區免遭水災。到了枯水季節,大部分水量又可流入內江,保證灌溉用水。一年四季,無論旱澇,農田用水都可以進行調節。都江堰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成都平原10多個縣的農業生產麵貌,把原來水旱災害頻繁的地區變成了“沃野千裏”的富饒糧倉。從此,成都平原就獲有“天府”的美稱。

李冰在四川除了興建都江堰工程外,還治理了其它一些河流,使四川人民得到了不少好處,因此人民一直懷念他。四川人民尊李冰為“川祖”,並在都江堰建造了一座“二王廟”,裏麵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人們常到那裏參觀,讚揚李冰的功績。

秦朝 中華上下五千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後翦滅六國,統一了東至大海,西並羌戎、南逾五嶺、北越陰山、東北抵達遼東的遼闊地域,建立起一個以鹹陽為首都,以華夏族為主體,包括有羌、戎、夷、狄、蠻、越等許多民族在內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製,立郡縣,建立了皇帝直接控製下的官僚行政機構。這種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製度對後世封建政治製度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由丞相李斯主持文字的統一工作;將統一全國的度量衡標準,修築直道、棧道以便交通,從而有利於統一國家的鞏固。

秦朝對人民的租賦剝削十分嚴重。秦始皇及其繼承者秦二世胡亥對農民的壓迫極其殘暴,無休無止地役使民力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築長城,使人民不堪重負。公元前209年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趙高殺死秦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王。不久秦國即被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滅。

秦統一為期短暫,共曆二世,統治15年。當時的秦朝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