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
秦王政滅六國後把全國定名為秦,國都定於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如再延用過去“王”的稱號就不能顯示成功,傳之後世,便於群臣商議,更換名號。
李斯等人說:“過去五帝管理的地方,也不過一千裏大。如今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王比五帝強多了!古時有天皇、地皇、人皇,人皇最高貴。大王就稱做人皇吧!”
秦王政對人皇還不滿足,就將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加起來,稱為皇帝。他認為秦朝從自己開始稱帝,會二世、三世,至於萬世永遠傳下去,於是便自稱“始皇帝”,後來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了。
統一以後,天下應當如何治理?丞相王綰對秦始皇說:“六國諸侯剛剛被滅不久,原先的燕國、齊國、楚國離咱們的京城都很遠,如果不在那裏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難控製得住,您不如把幾個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協助陛下統治天下。”
遷尉李斯反對王綰分封的建議,他說:“當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後,曾經大封子弟功臣為諸侯,後來諸侯之間關係越來越疏遠。如今陛下統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國設置郡縣。子弟功臣多多賞賜些賦稅錢財,不要分封諸侯,這樣就容易控製啦!”
秦始皇決定采納李斯的意見,他說:“以往天下苦戰不休,都是因為分封諸侯王的緣故。現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諸侯王,又將會種下戰爭的禍根。我認為廷尉的建議是對的。”於是秦始皇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每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個官長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長官,統管一郡的重大事務。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軍隊由他統領。郡監執行監察方麵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辦法確定了,中央政府的組織機構也逐漸定型。秦始皇規定中央朝廷裏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幾個重要的官職,協助皇帝治理國家。丞相設兩個: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禦史大夫負責掌管重要的文書監察;太尉主要掌管軍隊;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內史掌管租稅收入和國家的財政開支。所有這些官員都歸皇帝任免和調動,從國庫裏領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襲。
秦始皇建立的這一套封建專製的政治體製,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後來各個封建王朝所實行的政治體製,大體上是在秦製的基礎上逐步演變的。
戰國時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貨幣的使用已經很普遍。但是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都不相同,齊國的貨幣樣子像刀,趙國的貨幣樣子像鏟;貨幣計算的單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規定:以後一律使用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銅錢,各國的舊貨幣全都作廢,不許再在市麵上流通。
原先六國的度量衡也是不統一的,尺寸、升鬥、斤兩等,也不大一樣。在一個國家買一尺布,到另一個國家也許隻能算八寸。在這個國家買一鬥米,到那個國家就成了九升。度量衡這樣亂,和一個統一國家的政權當然不相適應,對人們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秦始皇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全國的尺寸、升鬥斤兩都得一律,這就克服了過去那種換算混亂的局麵。
原先六國的車輛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車輛有大有小,道路有寬有窄。在統一的局麵下,這樣也顯得太不方便了。於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車同軌”,二要修馳道。“車同軌”就是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六尺。修馳道就是修築從京城鹹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麵一律寬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兩旁每隔三丈種上一棵青鬆。修了這樣的馳道,全國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也便利了各地之間的文化往來與經濟聯係。
戰國時期的文字也是不統一的。同一個字的寫法不盡相同,形狀各異,筆畫有多有少。統一以後,這種情況對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傳播,都是一大障礙。所以秦始皇又下了“書同文”的命令。“書同文”就是統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規定了一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文字。後來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成一種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做隸書。隸書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
自從秦國兼並六國以後,中原地區比較平定。可是,匈奴人的騎兵卻經常侵擾北部邊境地區,嚴重地威脅著秦王朝的安全。秦始皇委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打敗了匈奴,收複了河套地區。秦始皇決定采用修築長城的辦法,把匈奴騎兵永遠隔離在邊界的北麵。秦始皇下令從各地征調了幾十萬民夫,讓蒙恬擔任總指揮,這一次修築長城,除了要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接起來,還要新造不少城牆。這樣從西麵的臨洮到東麵的遼東,連成一條萬裏長城。修築萬裏長城,雖然耗費了大量財物,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確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侵的積極作用。這座舉世聞名的長城,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曆史的象征。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所實行的廢分封設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於加強全國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績。徐福入海求仙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的一大嗜好就是求神訪仙,尋求長生不死之藥。於是秦朝的方士們,便迎合秦始皇的這種心理,向他索要錢財,或向海上,或向陸地去尋找仙藥。
徐福,又叫徐市,是琅邪人,秦漢的方士。一年,秦始皇東巡到了琅邪,方士徐福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上有三座神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一聽這個建議,正合自己的心思,所以欣然接受,於是下令徐福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徐福入海求仙,一去就是幾年沒有音訊,花了很多錢財,也沒有找到仙藥。就這麼回去吧,肯定要受到秦始皇的懲罰;不回去吧,帶去的財物已經用的差不多了。怎麼辦呢?徐福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回來對秦始皇說:“蓬萊的仙藥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我們常常被大鯊魚困擾,所以無法靠近仙藥,希望皇上派出善於騎射的人一同前往,遇到大鯊魚時就可以用弓箭射它。”
差不多就在這同時,秦始皇做了個夢,夢見與海神交戰,海神的樣子很像人。他請來占卜的博士,來給他圓夢。博士說:“海神本來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魚蛟龍作偵探,現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應當除掉它,然後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秦始皇一聽跟徐福說的一樣,便信以為真。於是命令徐福入海時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著有機關的方弩去等候大魚出來,以便射它。
徐福一行人從琅邪出發向北一直到榮成山,都始終沒有遇到大魚,到達芝罘的時候,遇見了大魚,用弓弩射死了一條,接著他們又沿海繼續向西進發。徐福這次入海,不是幾年,而是一去不複返了。
徐福求仙求到哪裏去了呢?有種種傳說。有人說徐福覆舟而亡了,也有人說徐福去了美洲,而更多的人說徐福東渡去了日本。在我國古代史籍上,對徐福東渡也有一些記載,有不少日本人也是這樣認為的。
當時東渡去日本有沒有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徐福等人入海求三神山時,正是濱海一帶商人企圖打通與日本諸島的商業通路的時候。山東沿海一帶的商人,在戰國時代就開始了海洋商業活動,在徐福等人入海之前,也許曾經有人到達過三島,所以徐福等人才知道海外有三神山,因而引起他們尋求聖地的熱望。到了秦代,這幻想中的海外世界卻引起了一些人尋求東方天國的渴望,但要靠個人的力量渡海是很困難的,幾乎不可想象,非常湊巧的是,秦始皇迷信鬼神,到處求神訪仙,這正是一個機會,於是徐福等人以求仙問藥的名義,在秦始皇的支持下,率領船隊東航了。
徐福是怎樣漂洋過海的呢?徐福本人是一個博學多才、善於文學辯才、通曉神仙方術的人,同時他還精通醫藥學、煉丹、觀相、天文、氣象、航海等。他率領一行幾千人和足夠的財貨、五穀,以其熟練的航海技術和地理知識,帶領龐大的船隊,巧妙地利用海流的作用,比較順利地到達了日本,在那裏定居下來。
徐福渡海來到了日本,也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了日本,在10餘年的時間裏,徐福曾經3次帶領大量人員東渡日本,最後留在了那裏,他們把中國先進的農、工、科技與神道思想傳播到了日本。對日本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日本也有不少關於徐福的傳說,還有不少曆史遺跡,如徐福登陸地、徐福祠、徐福墓、徐福從事農耕魚獵地等。日本人還組織了徐福會,每年搞祭祀活動,可以說,徐福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政治體製、統一度量衡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鞏固了秦國的統治。但有不少讀書人士喜歡談論政事,話題往往觸及秦朝的政治製度。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借一些學者政見紛爭之際,向秦始皇提出焚百家書、杜絕混亂思想的建議。
秦始皇覺得事情確實是這樣,如果聽任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到處宣揚舊製度,的確會妨礙他的統治。於是他決定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焚書的具體辦法是:除了那些講醫藥、占卜、種樹一類的書以外,凡不是秦國史官所記的曆史書,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間所藏的《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在命令下達的三十天之內,都要繳到地方官那裏去焚毀。以後還有偷偷談論古書內容的,處死刑;借古論今攻擊當前政治的,全家都要處死。官吏知情不告發的,判處同樣的罪。
焚書的命令發布以後,各郡各縣的官吏立即嚴格地遵照命令去執行,挨家挨戶收繳書籍。在很短的時間內,秦國以外的曆史書和記載著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書籍,凡是收繳上來的,差不多全都燒光了。秦朝以前的許多曆史事實和學術思想著作從此失傳。這是秦始皇摧殘中國文化的一大暴行。
秦始皇下令焚書,使得許多讀書人都非常反感,不僅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反對秦始皇的暴行,連一些在朝廷裏的博士,也都在暗地裏議論,說秦始皇這樣摧殘文化,做得太過分了。
焚書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有兩個替秦始皇求不死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偷偷地議論說:“秦始皇這個人,十分殘暴,自信心太強。他專靠殘酷的刑罰來統治天下,他對誰也不信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由他自己親自來決定。像他這樣貪圖權勢的人,我們還是不要為他求仙藥的好。”他們兩個人偷偷地帶著從秦始皇那裏領來的錢財,逃走了。
秦始皇聽說讀書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侯生、盧生還居然逃走了,十分生氣,決定要狠狠地懲治他們。於是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叫禦史大夫去查辦那些在背後誹謗他的讀書人。被抓去審問的人,受不了殘酷的刑罰,為了給自己開脫,就一個一個的攀連其他的人,攀來攀去查出來有四百六十多個方士和儒生犯有嫌疑。秦始皇一怒之下,也不查證核實,就叫人在鹹陽城外挖個大坑,把他們全都給活埋了。其實四百六十多人當中大多數人都是含冤死去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是想統一思想,壓製那些反對中央集權製的思想和言論,但是他的焚書,既毀滅了秦以前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坑儒,又殺害了許多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此以後,秦朝宮廷裏真正有學問的人大大減少,而那些專會欺上瞞下的奸賊如趙高之流,逐漸成了秦始皇身邊的重要人物,秦朝開始走下坡路了。指鹿為馬
秦二世胡亥當了皇帝以後,便把趙高的官升為郎中令。趙高本是個中車府令的宦官,為人狡詐陰險。胡亥曾經拜趙高為老師,兩人有師生之情;趙高又精通法律、法令的學問,胡亥便把治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全部交給趙高,這正是趙高所日夜盼望的,他便利用這樣的好機會膽大妄為起來。
首先,趙高要除掉和自己有仇的人。當年,秦始皇在世的時候,趙高曾經犯過法,秦始皇讓蒙毅去審理趙高案子,蒙毅發現趙高犯的罪很重,應該殺頭,便如實向秦始皇報告。秦始皇因為趙高是自己最喜愛的兒子胡亥的老師,又精通秦朝的法典,是個有用的人,便對趙高警告了一番,免去殺頭的罪,仍然留在身邊使用。現在,趙高等於掌握了生殺大權,完全可以造個罪名來殺掉蒙毅了。
蒙毅和蒙恬是親弟兄,兩人一文一武,是秦朝的幾代老臣,趙高決定從殺蒙恬這條線索上順藤摸瓜,把蒙毅也幹掉。胡亥奪權後,假造秦始皇遺書,要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公子扶蘇立即自殺了,蒙恬還關在牢中,胡亥想饒了蒙恬,趙高卻堅決說蒙恬要造反,不殺不行,胡亥便派人去殺了蒙恬。蒙恬一死,趙高又在秦二世胡亥麵前說蒙毅的壞話,說蒙毅一直堅持要立扶蘇為太子,現在對二世皇帝又很不滿意,如果不及早除掉,將來又是大禍害,胡亥對趙高的話深信不疑,便同意由趙高去審理這件案子,趙高毫不費力地殺掉了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