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接著又捏造了許多罪名,把那些平時和自己有仇的人一個個地治了罪,殺了頭,又把胡亥隔離進了深宮,讓胡亥成天和宮女們在一起飲酒玩樂,自己則主持了朝政大權。到這時候,朝廷中已經沒有人能對趙高構成威脅了,唯一能對趙高不利的就是左丞相李斯了。在秦二世胡亥當皇帝這件事上,李斯也是主謀之一,而且李斯是秦朝的元老,李斯如果領頭反對趙高的話,趙高將會非常危險,為了消除這個隱患,趙高決定對李斯下手。

這一天,趙高找到李斯,對李斯說:“現在二世皇帝成天玩樂,不理國家大事,我是個地位很低的宦官,沒辦法阻止他,可你是國家的重臣、老臣,你應該阻止他才是啊,不然怎麼才能算作忠臣呢?”李斯不知道趙高是設陷阱害自己,認為趙高真是為國家大事著想,便說:“我怎麼不想勸阻呢?隻是沒辦法見到皇帝的麵,叫我怎麼勸阻呢?”趙高說:“這好辦,我有辦法,這幾天你在家等著,一有機會我就派人去告訴你。”這時候正是陳勝、吳廣起義軍步步逼近的時候,李斯急於要和皇帝商量這件事情,便天天在家等候消息。

過了兩天,趙高果然派人通知李斯說:“皇帝現在沒事,趕快進宮去議事!”李斯慌忙穿好朝服,急急地趕進皇宮求見皇帝。而這時的皇帝胡亥正在玩得快活的時候,忽然聽說丞相李斯求見,非常掃興,胡亥不高興地說:“叫他明天來!”李斯隻好明天來,到了第二天,又被擋在宮門外進不去,李斯不敢再去,可趙高又派人催促趕快去議事,還是被擋了回來。秦二世很不高興,覺得李斯在故意讓自己難堪。

趙高見火候已到,對胡亥說:“李斯這樣三番五次地跑,一定沒安好心,他和他的大兒子李由想一同謀反,您千萬要小心防備他!”

秦二世胡亥說:“謀反?這不大可能吧?”趙高連忙說:“怎麼不可能?陳勝、吳廣叛賊和李斯是鄰縣人,陳勝起兵,李斯大兒子李由就在那裏當官,為什麼不領兵出擊?這肯定是串通好了的嘛!”胡亥覺得事情重大,決定先派人去調查一下李由的情況再說。

李斯幾次進宮沒見著皇帝,已覺得情況不妙,又聽說派人去調查李由的情況了,知道自己上了趙高的當,便上書秦二世,指責趙高是奸臣,秦二世更加惱火,駁回李斯的奏章。

李斯見自己的奏章被駁回,心中著慌,便聯絡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一道上書,請二世皇帝減緩刑法,罷修阿房宮,罷免趙高,這樣便可阻止天下大亂局勢的發展。秦二世看過奏章,更加憤怒,趙高又在旁邊添油加醋,請將三人一起罷官論罪。秦二世立即下詔,將三人逮進獄中。

禦林軍去逮捕馮去疾、馮劫二人時,他倆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古代以來刑不上大夫,自己是將相之官,怎能戴刑具、進監獄,便自殺了斷,李斯還指望將來能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便進牢服刑。趙高買通審案官員,先在牢中審訊,強迫李斯承認父子共同謀反,李斯大呼冤枉,隻要李斯一喊冤,立即就有大棒劈頭蓋臉地往下打,把李斯打怕了,隻好屈打成招。

審案官把李斯的供詞送給二世看,二世很高興,說幸虧趙高看得準,會辦事,便把李斯定成死罪。又過了幾天,派去調查李由的官員回來了,他先向趙高報告,說李由已經戰死,死無對證,趙高又指示他造了個李由造反被殺的假情報,二世皇帝更加憤怒,下令將李斯全家一道處死,李斯本人受五刑而死(五刑是:先刺字,再割鼻子,再截斷左右腳趾,再砍頭,最後剁成肉泥)。

李斯死後,二世便任命趙高為丞相,趙高的權勢更大了。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威信,一天,趙高牽了一頭鹿上殿,對二世胡亥說,送他一匹寶馬,二世一看,原來是一頭鹿,便笑著說:“明明是一頭鹿,怎麼說是馬呢?”趙高堅持著說是馬,二世問左右的人,要大家講到是鹿還是馬,有的人怕趙高,默不作聲,有的人附和著說是馬,也有幾個人說是鹿,趙高記下了這幾個說是鹿的人,幾天後,把這些人一個個都殺掉了。從此後,朝廷中誰也不敢和趙高對著幹了。

趙高耍一些陰謀詭計升官篡權可以,拯救秦王朝是不行的。農民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劉邦領導的一支軍隊已攻下了武關。趙高怕胡亥知道了這個消息,會一怒之下殺了他的頭,便想了一條毒計,殺死了二世皇帝胡亥。

趙高派自己的心腹殺了二世皇帝胡亥,怕大臣們不服,自己沒敢即位當皇帝,而是把二世皇帝胡亥的侄兒子嬰抬出來繼承了皇位。

子嬰知道趙高的為人,便找來心腹韓談和兩個兒子商議如何除掉趙高。他們商議好之後,便秘密準備起來。到了第五天早上,趙高率領眾臣來到祖廟,準備迎立子嬰繼位。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趙高便派人去請,不一會兒,那人回來稟報道:“公子說身體不舒服,不能前來。”趙高聽了,怒氣衝衝地說:“今天是什麼日子,還要托故不動,看我親自去請他。”說著便騎馬去找子嬰。下馬入宮,看見子嬰還伏在桌案上打盹兒,便氣呼呼地斥責道:“公子今天要到廟堂祭祖登上皇位,為什麼屢請不動?”話未說完,兩旁閃出三個人來,持刀上前,罵了聲:“你這亂臣賊子,還敢在此胡言!”趙高還沒來得及答話,韓談便手起刀落砍倒了他,子嬰的兩個兒子又連補幾刀,結果了趙高的性命。

子嬰殺了趙高,當下召集群臣入宮,曆數了趙高的罪孽,夷滅了他的三族,並處死了殺害胡亥凶手閆樂等人。子嬰告祭祖廟,登上皇位。大澤鄉起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初,官府征集陽城(今河南方城)一帶的數百名貧苦農民到漁陽(今北京密雲縣)戍邊駐守,陳勝、吳廣為屯長。陳勝,又名陳涉,陽城人;吳廣,又名吳叔,陽夏人(今河南太康)。陳勝雖然出身苦寒,卻是個胸懷大誌的人。有一天,幹活兒幹得太累了,陳勝跟幾個夥伴在田頭歇息,並帶頭訴說著世道的不公和農民遭受的苦難。說著說著陳勝激動起來,他對周圍的人說:“以後我們富貴起來,大家可別忘了今天的朋友。”而夥伴們覺得自己都窮得隻能做苦役了,還談什麼富貴。陳勝的心思不被理解,便仰頭長歎道:“唉,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陳勝、吳廣被征集後與900個農民在兩個校尉的押送下向目的地晝夜兼程地趕路。隊伍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附近)的時候,天降起了滂沱大雨。大澤鄉地處淮河支流,地勢低窪,大雨淹沒了道路,衝壞了橋梁,實在沒有辦法再繼續前進。而且大雨根本沒有要停下來的趨勢,估計是無法按期到目的地漁陽了。

按照秦朝的法律,戍卒不按期報到,必被斬首。陳勝、吳廣當時在隊伍中被指派為屯長,他們為自己和整個隊伍的命運商議起來。早有起義之心的陳勝在這事關生死的時候毅然說:“現在我們已不可能如期趕至漁陽,死路一條;逃走被抓回去,也不可能有活的希望。幹脆不如造反,最多也就是死。與其等死,還不如拚一回命去爭奪天下呢。”吳廣沒有表示反對,但他問:“你有沒有想過怎麼個造反法兒?”陳勝平日裏是個關心國事的人,對於政治形勢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他心中有數地說:“天下的百姓吃秦朝統治的苦已很久了。聽說秦二世殺害了哥哥公子扶蘇,才當上了皇帝,十分不得人心。都傳扶蘇是個賢德的人,另外楚將項燕數有戰功,並且愛惜士卒,現在不知他的生死,但人民很想念他。不如我們以扶蘇和項燕作號召,發動起義,必然得到天下的響應。”這一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各地醞釀已久的造反實際上都在等待著一個真正的有魄力的領頭人。

兩個人密議之後開始了行動。當時的人們思想很迷信,想要把他們煽動起來,還要用一些裝神弄鬼的辦法,取得群眾的信任,樹立領導者的威望。

陳勝和吳廣用朱砂在帛條上寫下“陳勝王”三個字,然後把帛條藏入一條魚的肚子裏。第二天戍卒買魚烹食,剖開魚腹時看到了帛條和上麵的紅字,大為驚訝。難道陳勝是真命天子嗎?大家開始議論起來。晚上,吳廣暗地裏躲進附近的草叢中,點起燈籠。人們以為是鬼火在忽明忽暗地閃爍著,耳邊又傳來吳廣裝的狐狸的叫聲:“大楚興,陳勝王。”這場麵一下子傳開了,人們在驚訝之餘更加覺得陳勝不是個凡人。

陳勝的威望借著這種帶著迷信色彩的辦法一下子樹立起來。當然,這和他以及吳廣做屯長、會辦事、得人心大有關係。“魚腹丹書”和“篝火狐鳴”之後,二人已經在人們心目中成了能幹大事的領袖。

一天,吳廣趁押送隊伍的將尉喝醉的機會,故意揚言說要逃走。將尉氣極之下先是鞭打吳廣,而後又拔出劍來要殺他。吳廣平素人緣非常好,大家看到他要被辱殺,再也呆不住了。一群人擁上去,幫助吳廣反抗。吳廣借勢奪劍殺死了將尉。一霎時群情激憤,趁機把另一個將尉也幹掉了。

陳勝看到時機已成熟,便召集大夥兒到一起並站出來慷慨陳詞:“弟兄們!咱們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漁陽去了。誤期是要被砍頭的。即便是苟且活命,戍邊的人到頭來十個有七個也是死路一條。反正都是死,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是死出個名堂!那些王侯將相,難道天生就該壓迫咱們嗎?”陳勝的話得到了大家的齊聲讚同。陳勝、吳廣看到這個局麵,決定立即起義。他們上山砍伐樹木、竹竿作武器,壘起一個平台作誓師之地,還做了一麵紅旗,在上麵繡上一個巨大的“楚”字。

義軍決定以“大楚”為號,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義軍的紅旗在風中飄展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烈火,就在大澤鄉燃燒起來。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很快攻占了大澤鄉和蘄縣,並繼續挺進,連攻數城。許多窮苦的老百姓紛紛加入進來,起義軍發展迅猛,很快成為一支兵車六七百乘,人數萬餘的強大隊伍。占領了陳縣以後,陳勝召集三老豪傑會議。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就是要張大楚國的意思。從此陳縣便成為起義軍的根據地。

陳勝起義軍的勝利,巨大地鼓舞了那些想革命的人們。分散於各地的起義軍與陳勝、吳廣遙相呼應,革命的烽火迅速蔓延到全中國大部分地區,類似數千人的聚眾起義在各地不可計數。以往分散的革命力量,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秦的洪流。各地的起義軍對鹹陽形成包圍之勢。

這時候有一些在秦朝暴政下不得誌的地主分子和六國的舊貴族也參加了農民起義軍。他們的加入一度對起義軍擴大聲勢、加強攻打秦朝的力量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使戰爭的形勢越來越複雜。

陳勝起義軍在陳縣設立政權後,兵分三路向秦都鹹陽進攻。一路攻打滎陽,由吳廣率領;一路正麵攻打鹹陽,由周文統率,是起義軍的主力部分;一路攻打南陽,準備從側翼進軍鹹陽。各路人馬一開始勝利前進,其中周文所率起義軍勢如破竹,一度攻到了距鹹陽隻有百裏的地方。

然而,起義軍卻在這種形勢下,從勝利走向了失敗。先是周文的部隊遭到了秦軍幾十萬武裝的反撲。周文是楚國項燕的舊將,雖然勇敢,但他的隊伍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畢竟沒有打硬仗的經驗,他們深入秦朝統治中心地區而無後援,陷入極大的被動。再加上其中的六國舊宗室貴族各有異心,從中搗亂,牽製了起義軍的力量。最後,周文的部隊被秦將章邯打敗,周文自殺。

吳廣一路一時間攻不下滎陽,內部發生分裂。吳廣被部下田所殺。接著田與章邯交戰,兵敗身死。

陳勝隻有很少的兵力據守陳縣。陳勝自稱王後,驕奢之氣日重,許多與他共患難的朋友都離開了他,這為他日後的失敗埋下了重重的伏筆。當章邯的部隊大舉進攻陳縣時,陳勝還是帶領人數不多的兵馬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又無外援而步步後退。當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縣附近)時,陳勝竟被他的車夫叛徒莊賈給暗殺了。

隨著農民主力軍的失敗和農民領袖的犧牲,農民起義轉入了低潮。雖然陳勝死後還有一些舊將如呂臣組織“蒼頭軍”繼續堅持戰鬥,但終究沒有成大氣候。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它既有領袖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農民起義缺乏經驗的弱點,更有六國貴族從內部對起義軍力量的耗損和分裂等多方麵因素。但陳勝、吳廣起義畢竟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反抗殘暴的勇氣和能力,使統治階級不得不對民眾有所顧忌,采取一些相對緩和的政治措施。項氏率子弟兵抗秦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縣西南)人。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將,被楚國封在項地,因而姓了項。項羽從小死了父親,跟著叔父項梁生活。他是在國破家亡的仇恨和痛苦中長大成人的,所以他小小年紀就立下了洗雪家仇國恨的決心。

項羽小時候,家裏送他去讀書。可是他學了好幾年也無什麼長進。文的不行,家裏又送他去學武。可是他雖然力氣大,還是不專心。他的叔父十分生氣,責備他說:“像你這樣,學文不成,學武不就,到底打算幹什麼!”小項羽倔強地一揚頭,道:“我又不想給秦朝去當刀筆吏,字寫得好又有什麼用?至於劍術嗎,用處也不大。”“我要學那種能夠橫掃千軍萬馬的大本領!”項梁聽了,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興起來。於是便向項羽講起用兵布陣的兵法來。項羽一開始學得還很起勁,可是略知大意之後,便不肯往深處鑽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