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項梁在家鄉一怒之下殺了人,隻好帶著項羽逃離故土,到處避難,這樣,他們叔侄就來到了會稽郡的吳中。吳中過去是楚國的領土,本地的豪門大戶對項家本來很景仰,現在聽說項梁來了,都紛紛前來拜訪。項梁又喜歡結交四方豪傑,很得本地豪強和百姓的擁戴,就是地方官也要敬他幾分。
秦始皇巡遊路過吳中,百姓們都好奇地擠在路邊上,想親眼看看這個暴虐的皇帝究竟是個什麼模樣。這時,遠處黃土騰空,隱隱傳來隆隆車輪聲和嗒嗒馬蹄聲。步兵馬隊擁滿了馳道兩側,旌旗蔽日,戈戟耀眼,秦始皇的車駕過來了。站在馳道兩旁的百姓,都屏住氣息,哪裏不敢吭聲。唯獨站在人群中的項羽,一點也不害怕,看著這暴虐的皇帝,想起了國恨家仇,不僅脫口說道:“哼!我倒可以取而代之!”項羽話音未落,叔父急忙將他嘴捂住,一把將項羽拉出人群,匆匆忙忙溜走了。
回到家中,項羽埋怨叔父說:“平日你總是督促我習練武藝,學習兵法。讓我念念不忘報仇雪恨。今天您怎麼這樣膽小怕事呢?”項梁一聽,心中暗喜,免不了教訓他說:“我們圖的是翻天覆地的大事業,心急氣躁是幹不成的。要成大事,就要等待時機。時間一到,我們就要動如脫兔!”
時機沒用多久就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舉義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吳中六國的舊地。項梁叔侄聽到這個消息,萬分激動,便加緊了起兵的準備工作。他們明白,要想起兵,必須首先把駐守吳縣的會稽郡守殷通除掉。
這年九月,會稽郡守突然派人把項梁請到官府裏,同他悄聲商議道:“江西一帶的郡縣已經全造反了,我看秦朝已到滅亡的時候了。常言道:‘先發製人,後發受製於人。’我想趕快起兵,擴大勢力,打下一塊地盤,我當首領,請你當將軍,為我帶兵,你看怎麼樣?”
項梁聽了,覺得正是時機,他假意說道:“蒙您抬愛,我哪能不效力呢?可惜我隻有個將門之後的虛名,您要起兵,最好把原來楚國的大將桓楚請來。可是聽說楚國滅亡之後,桓楚逃亡在外,我侄兒項籍大概知道他的隱身之處,您看是不是把項籍召來問問?”
郡守說:“既然你侄兒知道桓楚的行蹤,那就請他走一趟,去請桓楚。”項梁答應了,走出官府,找來項羽,說了自己的打算,然後讓項羽帶著佩劍,隨他去見郡守殷通。項氏叔侄來到殷通跟前時,項羽飛跨一步,抽出佩劍,隻見寒光一閃,殷通便人頭落地。項梁提起郡守的人頭,摘下他的印授,佩在自己身上。這時府中大亂,衛兵們各持兵器,一擁而上,項羽見擁上來不過百八十人,他大吼一聲,如同睛天霹靂,接著揮起寶劍,一口氣砍倒幾十人。僥幸未死的,被項羽如同下山猛虎一樣的氣勢,嚇得丟魂落魄,跪地求饒。
項梁拿到了郡守的兵權,首先到附近屬縣選拔了八千多精兵,然後安排手下的賓客和吳中的豪傑充任校尉、侯、司馬等各級武官,並任命項羽為副將,協助自己率領八千子弟兵,征占各縣,穩定住江東的局勢。
到了這年冬天,陳勝伐秦的主力軍被秦將章邯擊敗,大將國文自盡,副王吳廣被害。北方割據稱王的武臣等人,隻顧自己搶奪地盤,拒不發兵援救。陳勝手下的將領召平,聽到這個消息,決定說服江東項梁這支義軍西進抗秦,援救張楚政權。
項梁早就有此打算,便很高興地同意了召平的建議,立刻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過長江,向西方前線挺進。各路義軍紛紛前來投靠,使這支部隊迅速擴大到六七萬人。
不久,陳王被害的消息證實了。張楚政權失去了首領,嚴重地影響著楚地反秦的鬥爭形勢。項梁當機立斷,決定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在萍縣開會,擁立新領袖。參加大會的義軍首領中有一位傑出的人物,他就是沛公劉邦。劉邦斬蛇舉義
劉邦,字季,秦朝泗水郡沛縣豐邑(今江蘇沛縣)人。公元前256年出生於沛縣豐邑中陽裏一農民家庭。其父劉太公,勤勞樸實,忠厚老實,頗受鄉裏人尊重。其母為家庭婦女。
劉邦生就身材高大,體格強壯,相貌堂堂。他自幼遊手好閑、整日東遊西逛,不事生產作業。然而,他卻生性寬厚仁慈,待人大度豪爽,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在鄉鄰中小有名氣。因其待人熱情,被鄉人推選為泗水亭長,負責維護地方治安、捉拿盜賊。劉邦任亭長後,與沛縣衙署主吏蕭何、獄掾曹參以及夏侯嬰等人來往密切,結為至交,常聚一處飲酒交談,議論天下大事。
劉邦任亭長後不久,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秦國都鹹陽去修建驪山陵墓,進入鹹陽後,恰逢秦始皇出巡,劉邦站在街頭,望著秦始皇盛大威嚴的儀仗行列,不禁深有感觸,長長地歎息說:“唉!大丈夫應當如此才威風啊!”站在劉邦左右的人們,聞聽此言,感到此人與眾不同。
沛縣城郊有一富戶呂公,家有錢財萬貫,原籍山東單父,因躲避仇家,攜妻子女兒來沛縣居住。一日,呂公大擺筵席,款待地方官吏富豪。劉邦也來赴宴。呂公見劉邦美須飄灑,氣度不凡。便有了將女兒呂雉嫁與劉邦的意思。劉邦與呂雉成親後,仍舊擔任亭長,空閑之時,常返回家中幫助妻子料理農活,夫妻恩愛,幾年間先後生下一男孩和一女孩,一家人生活倒也和美。然而好景不長,劉邦再次接到上方指令,命他押送一批刑徒往驪山服役。劉邦心中雖是不滿,卻又不能抗命不遵,隻得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妻子兒女,啟程上路。
當時正值盛夏,驕陽當空,遍地似火。沛縣至驪山路途遙遠,行走艱難。劉邦押送大隊刑徒餐風露宿、兼程趕路,唯恐誤了期限。眾人疲憊不堪,怨聲四起,沿途之中多有刑徒逃亡,劉邦心中也十分鬱悶。
這天夜晚,夜色昏暗。劉邦心事重重,獨自一人坐在篝火旁飲酒解愁。他一邊喝著悶酒,一邊望著蜷縮在篝火四周的刑徒們暗中思索,刑徒們逃亡日眾,人數已不足額,如此下去,不出數日,刑徒們便會逃亡一空,待到了驪山,該怎樣向官府交待。依當時秦朝法律,遣送刑徒抵達目的地時,刑徒人數不得缺少,否則將依法治罪。想到這裏,劉邦不由得眉頭緊鎖,止不住長籲短歎。不知不覺之中已然半醉了。終於劉邦下了決心,他將周圍沉睡的刑徒們喚醒,對他們說:“諸位,我知道你們都不願到驪山服刑,每人都盤算著逃走,與其如此,索性我現在就放了你們,大家各自逃生去吧!我從此也要遠走他鄉了。”說罷便將刑徒們一一釋放。刑徒們見此情景,感激涕零,紛紛拜倒在劉邦腳下感謝救命之恩。刑徒們中有十幾位壯士,見劉邦如此仗義,敢作敢為,心中欽佩,不肯離去,願與劉邦一同逃亡。
劉邦帶領留下來的十幾位壯士高一腳低一腳地在黑暗中行進。進入一片沼澤地時,走在前麵的一位壯士突然高聲驚叫著退了回來,驚慌失措地說:“前邊有一條大蛇擋住了去路,我們退回去吧!”劉邦此時酒意正濃,聞聽此言,不由勃然大怒道:“壯士行路,何懼蟲蛇!”說罷,抽出隨身佩帶的長劍,趁著酒性衝上前去。借著朦朧的月色,果見一條巨大的白蛇昂頭吐舌橫臥在路中,劉邦大喝一聲,奮力揮劍斬去,頓時血花飛濺,白蛇分為兩段。站在後麵的壯士們見劉邦如此勇敢,對他愈加欽佩了。
事後忠於劉邦的人士將他斬蛇之事加入迷信色彩,加工改編為一段神話故事,說劉邦斬殺白蛇離去之後,有人經過斬蛇地點,見一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坐在死去的白蛇旁,於黑暗中失聲痛哭。行路人問老婦人為何哭泣。老婦人說,有人殺死了我的兒子,故此哭泣。行路人又問:“你的兒子為何人所殺?”老婦人回答說:“我兒子乃白帝之子,化作一條白蛇橫擋在路中。如今被赤帝之子斬殺,我如何不痛苦哭泣呢?”老婦人說罷突然消失不見了。這個故事傳入劉邦耳中,他表麵不動聲色,心中卻暗暗欣喜。眾人卻認為劉邦乃赤帝之子下凡的真龍天子,對其愈加敬畏。
此後,劉邦率眾人藏匿在芒、碭山中,那裏山高林密、雜草叢生,劉邦與眾人借山澤岩石隱身,防備官府的搜捕。不久在劉邦身邊便聚集了數百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天下響應,各地民眾紛紛殺掉秦官吏響應起義。同年9月,劉邦在蕭何、曹參等人擁戴下聚眾起義,殺死秦沛縣縣令,占領縣城,劉幫被起義民眾擁立為縣令,尊稱他為“沛公”。此時,劉邦年已48歲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沛公劉邦在沛縣縣衙大堂舉行了隆重的起兵儀式。他依照“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的傳說,以赤帝之子自居,命人製作了大批紅色旗幟,上繡“劉”字,作為本軍軍旗,並派蕭何、曹參等人分頭招兵買馬,起義軍迅速擴展到二三千人。劉邦仍感兵力不足,便率部投奔另一支起義軍首領項梁。項梁撥給劉邦人馬5000、小將10員。此後,劉邦與項梁及其他起義軍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逐漸成為起義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張良得兵書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人。他的祖父和父親相韓,輔佐五代韓王,也稱“五世相韓”。
秦滅韓以後,年輕的張良為報國恨家仇,變賣了家產,征求刺客,準備刺殺秦始皇。後來,他交上一個朋友,是個大力士。那個大力士使用的大鐵椎,足足有120斤重。兩個人商量好,準備在秦始皇出外巡遊的時候刺殺他。
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害怕六國留下來的舊貴族起來反抗他,就下令把天下12萬戶豪富人家一律搬遷到鹹陽來住,認為這樣容易管住他們。他還常常到各地巡視,一來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們把頌揚他的話刻在山石上,好讓後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績,二來顯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國貴族敬畏他。
公元前218年春天,秦始皇帶領大隊人馬出去巡遊。到博浪沙,車正在緩緩行進的時候,突然“嘩喇喇”一聲響,飛來個大鐵椎,把秦始皇座車後麵的副車打得粉碎。全部車隊一下子都停下來,武士們到處搜查,刺客已經逃走了。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國進行一次大搜查,足足搜查了十多天,也沒有查到。
原來,這是張良和他的朋友,探聽到秦始皇巡遊要經過博浪沙,就預先在那裏找個隱蔽的地方埋伏起來。秦始皇的車隊經過,大力士就把鐵椎砸過去。可惜這一椎砸得不準,隻砸碎了一輛副車。
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以後,便隱姓埋名,一直逃到了下邳,總算躲過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就在下邳住了下來。
有一天,張良一個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上,看見一個老頭,身穿一件土黃色大衫,坐在橋頭上。他一見張良過來,有意無意地把腳往回一縮,他的一隻鞋子卻掉到橋下去了。
老頭兒轉過頭來,很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張良聽了很生氣,真想動手揍他一頓。可是再一看,人家畢竟是個老人,就忍住了氣,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子,上來遞給老頭兒。誰料想這老頭兒連接也不接,隻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
張良想了想,既然已經把鞋給撿上來了,幹脆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給老人穿上。那老頭兒這才微微一笑,連聲謝謝也沒說,站起來走了。張良覺得這老頭有點奇怪,便跟在老頭兒身後,想看他往哪兒去。
老頭兒走了裏把地,才轉過身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不錯呀,我倒樂意教導教導你。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再來見我吧。”張良聽他口氣,知道是個有學問的人,便連忙行了跪拜之禮,答應:“好,好!”
到了第五天,張良一大早就起來趕到橋上去,誰知老頭兒已經先到了。老頭兒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家約會,就該早一點兒來,怎麼能叫我等你呢!”張良隻好認錯。那老頭說:“去吧,再過五天,早一點來。”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就跑到大橋那邊,他還沒走上橋,就見老頭兒已站在橋上。老頭兒看了張良一眼說:“過五天再來吧。”
張良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趕到橋上,靜靜地等著天亮。過了一會兒,隻見那個老頭兒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他一見張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說:“這樣才對呢!”說罷,從袖裏掏出一部書來交給張良,說:“回去好好地讀,將來可以給國家出點力。”
等到天亮,張良趁著晨光,拿出書來一看,原來是部周朝初年太公望編的《兵法》。從那時起,他就刻苦鑽研兵法等待機會報仇。
不久,各路義軍紛紛扯旗造反,張良見時機已到,便結交豪士,拉起了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