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文帝劉恒是中國曆史上一位賢明皇帝,漢朝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繁榮局麵,與他善於用人、擇善而從是分不開的。才調無倫的賈誼
西漢初期,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被後人稱為“才調無倫”(才氣、學問無人能比得上)的賈誼便是當時一個很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賈誼隻活了33歲,主要生活在漢文帝時期。賈誼的老家是洛陽,他青少年時便名氣很大,18歲時被漢文帝召到京城,任為博士,當時的博士,主管朝廷中的文獻、檔案等,時刻要接受皇帝關於治理國家的各方麵內容的詢問,每次當皇帝有問題提出來的時候,朝中的博士們都想搶著回答,可總是答不好,而賈誼一說起來,卻滔滔不絕,說的意見又非常準確,令同行們個個佩服,漢文帝也很欣賞賈誼的才華。
公元前178年,漢文帝準備進一步提拔賈誼,這事被朝廷中一些保守的老臣們知道,他們堅決反對,說賈誼言過其實,還給賈誼捏造了許多罪名,漢文帝開始疏遠賈誼,賈誼感到委屈,經常發出一些牢騷話來,漢文帝聽了,很不高興,幹脆把賈誼任命為長沙王王吳差的太傅。
公元前173年,漢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陰謀造反,被文帝奪去了王位,劉長絕食而死,文帝覺得對不起弟弟,又把劉長的兒子一個個加封為公侯,賈誼在長沙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給漢文帝寫了一封奏章,反對漢文帝的做法,認為劉長的死是應該的,不能再讓他兒子繼承王位,語言相當激烈。
漢文帝接到了賈誼從遠處寄來的奏章,想起了賈誼的學問很好,雖然不同意賈誼的議論,但還是決定把賈誼調到自己身邊來辦事,賈誼接到漢文帝的詔書,急急忙忙地從長沙趕到長安,等候皇帝的召見。
當賈誼來到長安的時候,漢文帝剛剛祭過了鬼神天地,聽說賈誼到了,立即召見,兩人一見麵,漢文帝便問鬼神到底有沒有?賈誼本來準備好了不少的主張和建議,全是關於怎樣治理國家的大問題,現在聽文帝問起了鬼的事情也能應答如流,漢文帝聽了,連連點頭,還不斷地把坐位向賈誼身邊挪動,側耳靜聽,一直講到半夜,才算結束。漢文帝感歎地說:“想不到賈生(指賈誼)的學問更加高深了!”便任命賈誼為自己的兒子梁王劉楫的太傅。
幾年後,梁王劉揖入朝見皇帝,騎馬時不小心摔到地上,流血過多而死。按當時的規矩,諸侯王年輕時,太傅對他的生活起居要負責任,梁王騎馬受傷而死,賈誼覺得自己的罪過不輕,成天哭哭啼啼,憂傷過度,竟然病死了。
賈誼生命雖短,但卻有很大的文學成就。賈誼的文學創作主要是政論性散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等多篇散文,都是寫給漢文帝看的。《過秦論》主要討論秦朝的錯誤,文章氣勢磅礴,表現力很強,還曲折地表達了賈誼對當時漢朝政治製度中一些缺點的批評意見。《論積貯疏》是賈誼又一篇政論文,他勸皇帝要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多積累糧食,並且指出了輕視農業生產的危害性。
《陳政事疏》(《治安策》)是一篇長達萬字的政論文,把他自己對當時天下的時事見解全部寫了出來,勸告皇帝和當權派們要發奮圖強,要注意消除隱藏著的危機。
賈誼的政論文很多,對漢文帝製定政策也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些政論文一直流傳到今天,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周亞夫平七國之亂
漢高祖劉邦在完成統一大業,國家初步穩定之後,便一一鏟除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分封劉姓子弟為王,那就是同姓王。同姓王起初隻有幾個,傳到漢文帝的時候,已經增加到20多個,其中領地最大的有齊、楚、吳、荊、燕、淮南等。這些王國所領有的土地,合起來占西漢帝國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統轄的地區,僅僅隻有15個郡,並且這15郡當中,往往還有列侯和公主的領地,真正屬於皇帝能管轄的地區,也就隻有10個郡左右。
劉邦生前認為同姓王都是他的兄弟子侄,是靠得住的,可是事實上,同姓王勢力大了照樣也會造反,要來奪取皇位。漢景帝時候的七國之亂,就是同姓王發起的一次嚴重叛亂。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因病去世,皇太子劉啟繼位,就是漢景帝。漢景帝也像文帝一樣,采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決心把國家治理好。
景帝很快把他的管家晁錯提升為左內史,晁錯經常向景帝提出一些建議,景帝總是言聽計從。不久又提升晁錯為禦史大夫。
晃錯升任為禦史大夫以後,就正式向景帝提出“削藩”,即削減諸侯王國封地的建議。他對漢景帝說:“吳王有病不來朝拜天子,這種狂妄的行為,按照古代的禮法應當殺頭。而且,他還違反朝廷規定,煉銅鑄錢,煮海為鹽,招納天下亡命之徒,準備興兵作亂。為了防止禍患,必須削減他的封地。”
漢景帝說:“削減他的封地,他造起反來怎麼辦?”晁錯說:“他已經打定了造反的主意。削他的地,早一點反,危害小一些;不削他的地,他晚一點反,準備得更充分,危害就更大。”
漢景帝覺得晁錯說得有道理,就開始實施削弱王國的措施。他先從幾個較小的王國下手,先把楚國的1個郡、趙國的1個郡和膠西國的6個縣,劃歸漢朝中央直接管轄。
吳王劉濞看到漢景帝已經削了3個王國的封地,很快就會輪到自己,就決定用武力對抗,他聯合楚王、膠西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東王,於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發動叛亂,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起兵的名義是“清君側”,就是要求殺掉漢景帝身邊主張削弱王國的晁錯。
漢景帝看叛軍聲勢很大,有點怕了。想起了文帝臨終前的囑咐,派善於治軍的周亞夫為太尉,統帥16個將軍去討伐叛軍。
朝廷中有幾個妒忌晁錯的人,上奏章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應當腰斬。七國起兵,完全是晁錯引起的,殺了晁錯,七國就會退兵。漢景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昧著良心,批準了奏章,腰斬了晁錯,便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吳楚起兵,殺晁錯隻是個借口,當然不會退兵。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後悔已來不及了。
周亞夫領了詔命便急忙向前線奔去,領兵平叛,軍隊來到灞上,有個叫趙涉的攔住周亞夫的馬車獻計:“吳王劉濞占據的地方很富饒,他招兵買馬,準備造反已經很久了。這次您出兵征討,他一定會在半路上的浠澠之間險隘之處設下埋伏。我建議將軍不要走東西這條大道,而由此往南走藍田,出武關,然後去洛陽,這樣雖然繞了一點遠,多走一兩天,但是出吳王意料之外,他們一定沒有防備,必然使敵方心驚膽戰。”
趙涉的建議果然收到了出奇製勝的效果。周亞夫率領的大軍很快截斷了吳楚聯軍的糧道,便在昌邑城南深挖溝、高築牆,扼製吳兵北進。吳兵發現不能北進,隻好向西進攻睢陽。可是打了兩個多月消耗戰,毫無戰果,軍心逐漸低落。
周亞夫看準反攻的時機,立即命令全部精銳部隊四路出擊。隻一仗,就把吳楚聯軍打得大敗。吳王劉濞想當皇帝的美夢破滅了,便帶著自己的兒子,趁夜往江南逃跑,投奔了越國。想去聯合東越卷土重來,沒想到,周亞夫早已懸賞一千斤黃金購買他的腦袋。所以東越人不但不幫助他,反而乘機殺了他,把他的腦袋獻給了周亞夫。吳王的兒子劉駒,逃到了更南邊的閩越去了。
楚王劉戊,見劉濞扔下自己溜掉了,氣得破口大罵。他看自己的軍隊四散逃亡,自己無路可走,最後隻好自殺了。
吳、楚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其餘五個諸侯國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個月時間,七國的叛亂就被平定了。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中,功勳卓著,被漢景帝升遷為丞相。
漢景帝滅了叛亂的七國諸侯王,仍舊封了七國後代繼承王位,但是從那以後,諸侯王隻能在自己的封國征收租稅,不許幹預地方的行政,權力大大削弱了。統一的集權製度戰勝了地方割據勢力。從此,漢朝才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社會才進一步得到安定,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才有了可靠的保障。漢武帝“尊儒”
七國之亂很快地被平定了。天下又恢複平穩安定局麵。漢景帝依舊推行減賦稅、輕徭役的安民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國家出現一派富裕景象。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春,景帝病逝,享年47歲,在位16年。
景帝死後,皇太子劉徹繼位,這便是我國曆史上被稱為一代雄主的漢武帝。這時的漢朝最為繁榮和昌盛。政府裏的存錢和儲糧的倉庫都裝得滿滿的。武帝繼位時年剛16歲。他一登上帝位,就要立誌做一番事業。他下詔各郡縣,舉薦賢良方正、直言進諫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是廣川(在今河北省棗莊縣境內)人,是個精通儒家學說的大學問家,在景帝時做過博士官。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政治上的需要,改造了由孔子創立、經孟子發展的儒家學說,並且把各家學說和陰陽五行等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學說變成了一種為封建政治製度服務的,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論。他在漢武帝下詔舉薦“賢良之士”的時候,向漢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議。意思是說:“天是有意誌的,人世間的事物,是按天意存在和變化的。皇帝是天皇的代表,皇帝的權力是天皇授予的,人服從皇帝,就是服從天道。”他還說:“諸子百家的學說妨礙皇帝的絕對權威,隻有儒家學說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統一。”
漢武帝認為董仲舒的建議很適合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想重用董仲舒。可是,他的祖母竇太後崇信“黃老學說”,極力主張清心寡欲,無為而治,武帝不敢得罪祖母,隻好讓董仲舒去做江都相。後來他又改任竇嬰為丞相,封趙綰為禦史大夫,這三個人都是儒家的支持者。
年輕的漢武帝登基不久便搜羅了這麼多人才,早已為他的祖母竇氏所不滿,竇氏便加緊了對朝廷政事的控製。禦史大夫對武帝說:“太皇太後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不宜再多管朝中之事。”不料這話被竇太後知道了,便大發雷霆,立即逮捕了趙綰和王臧,二人被迫自殺。並罷免了丞相竇嬰,責備武帝誤用匪人,引他不孝,武帝拗不過祖母,眼睜睜地看著一班大臣遭到貶斥和殺戮,卻也無計可施。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死了,21歲的漢武帝開始獨立處理政事。他先後把竇太後安排的丞相、禦史大夫等都罷免了。下令在政府裏設置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在五經博士下麵設置了50名弟子。規定每年進行一次考試,五經中能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優良的還可以做大官。後來,博士弟子的人數增加到3000人。依靠儒家學說做了官的人,自然會按董仲舒那一套理論,來幫助漢武帝治理天下,用儒家學說來教育後代。從那時候起,儒家學說幾乎完全統治了中國封建社會整個的思想文化領域。這便是曆史上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當時來說,對於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它把君權神化了,把戰國以來諸子百家自由宣傳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的權利剝奪了。後來,各個王朝的統治者又不斷對儒家學說作了補充和發展,使它更適合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儒家學說越來越落後於時代,成為一種頑固保守的學說。司馬相如和漢賦
賦,最初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表現手法,含有鋪敘的意義,古人解釋《詩經》說,詩有六種表現手法,即風、賦、比、興、雅、誦。直到西漢武帝劉徹的時候,賦才發展成為既像詩歌又像散文的一種獨立的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