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天,衛律又提審虞常和張勝,叫蘇武去旁聽。在審問的過程中,衛律當場把虞常殺死,以此來威脅蘇武。張勝害怕了,跪下投降,並承認了與虞常同謀。於是,衛律勸蘇武投降,他舉著寶劍對蘇武說:“你不投降,我就殺了你!”蘇武麵不改色地迎上去說:“你膽敢殺了我,漢朝定會發兵蕩平匈奴,你會死無葬身之地。”衛律看蘇武那樣鎮定,知道用武嚇不倒他,隻好向單於報告。單於聽說蘇武這樣堅定,就更希望他投降,便讓衛律去勸蘇武投降。
蘇武聽衛律讓他投降匈奴,怒氣衝衝地說:“衛律你這個無恥之徒。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厚顏無恥的做了漢奸,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還有什麼臉麵來同我說話。”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隻好向單於報告。單於便把蘇武下了地窖,不給他飲食,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麵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就扯一些皮帶、羊皮片什麼的啃著充饑。
過了幾天,單於見折磨他也沒用,隻好把了放出來,說要封他為王,蘇武說什麼也不答應。單於隻好又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邊去放羊,還說:“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去。”公羊怎麼能生小羊?這麼說無非是想把蘇武長期監禁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邊,身旁什麼人都沒有,和他作伴的隻有那一群公羊和那根代表漢朝的旌節。蘇武拿著那根旌節從不離手,連晚上睡覺也摟在懷裏,他總想著有一天,拿著旌節回到自己的國家。
北海終年白雪皚皚,荒原千裏,人跡罕見。為了生存下去,回漢複明,蘇武經常取野鼠洞裏的草籽來充饑。歲月悠悠,北海的風雪染白了他的須發,凍餓練就了他錚錚硬骨,蘇武在北海一呆就是十九個年頭。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漢朝進行和議。這時昭帝年紀還小,大臣霍光掌握著朝中大權,他對匈奴使者提出要求說要放回蘇武等匈奴扣押的漢朝使者。可是,匈奴人卻騙漢朝大臣說蘇武已死了。與蘇武一同出使的副使常慧被單於流放到別處,現在也活著,他收買了匈奴兵,得到了與漢使見麵的機會。常惠告訴使者蘇武還活著,並出了一個主意,讓漢使救蘇武。
第二天,使者去見單於,提出放蘇武回朝的要求。單於說:“我早說過,蘇武已經死了。”使者臉色一沉道:“你們說想和漢朝和好,我看你們根本無誠意。蘇武根本就沒有死。有一天,我們皇上在上林苑裏射獵,射下一隻大雁,那大雁腳上係有一封信,說蘇武就在北海牧羊。”單於聽使者這麼一說,不覺大驚。隻好承認蘇武還活著,並派人將蘇武從北海接回。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的春天,蘇武、常惠等9人才回到久別的首都長安。蘇武出使的時候,是個40歲左右的壯年漢子,他在匈奴度過了19年異常艱苦的歲月,回來已經是個須發全白的老年人了。他堅強不屈,不怕磨難,永不失節的非凡事跡,轟動了朝野上下,不論是做官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蘇武的名字,沒有一個不欽佩的。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曆史學家,他著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曆史著作。《史記》被後人謄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字子長,生活在西漢景帝、武帝時期。他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史官的家庭,父親司馬談是個很有學問的人,擔任著掌管天文、曆法和曆史文獻的太史令。司馬遷的少年時代是在他的家鄉——今陝西省韓城縣度過的。10歲時他跟當時著名的古文經學家孔安國學過用古文字(大篆)寫的先秦典籍,已能誦古文,還在儒學大師董仲舒門下學過用當時的文字(隸書)寫的《公羊春秋》。
20歲那年,司馬遷離開了家鄉,到各地考察遊曆:曾到過會稽(今紹興),訪問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蕭何、曹參、樊噲的故鄉;到過薜,訪問孟嚐君的封地;到過鄒魯,訪問過孔子的故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
他沿途搜集的許多資料,補充了史書記載的不足,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他的父親司馬談在京城做太史令,他也因此到了長安,做了郎中。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西南夷,派遣司馬遷到今川南、貴、滇一帶視察,這又一次的大遊曆,為他提供了了解西南地區風土人情,搜集遺聞舊事,考察山川地理的大好機會。
就在這次出使歸來,司馬遷見到了垂危的父親。父親在彌留之際,拉著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我家祖先在周代就當太史,我死了以後,你一定成為太史,身為太史,別忘了我所說的著作啊!”原來,司馬談過去曾說過:周公死後500年有了孔子,孔子死後到現在又是500年了,應該有人繼承孔子,做一番著述事業。身為史官的司馬談,立誌繼孔子《春秋》之後修一部通史。現在,司馬遷在父親病榻前,淚如泉湧,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但父親死後,司馬遷沒有能立即開始寫作。主要忙於巡祭、封禪,跟從漢武帝先後到過泰山、長城內外諸多名山大川。到公元前108年,他做了太史令,得以充分利用朝廷收藏的圖書和檔案資料。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開始了著述《史記》的浩繁工作。這時他已步入中年了。
為了盡早完成這部史書,他夜以繼日地忘我寫作,幾乎斷絕了一切往來應酬。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以全部身心投入《史記》著述時,一場大禍從天而降,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是號稱“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力大過人,善騎射。在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伐匈奴時,李陵自請獨當一麵,迎擊匈奴,他長驅直入,不料恰好遇上匈奴大軍,他與部下雖奮勇戰鬥,但因寡不敵眾,矢盡糧絕,援兵不到,終於戰敗被俘,投降了匈奴。消息傳到朝廷,那些平日交口讚譽李陵的朝臣一反常態,紛紛落井下石。
司馬遷深感不平,他與李陵雖無深交,但對李陵的為人一向敬佩,因而仗義直言,陳述李陵平時為人和這次孤軍奮戰的功勞,認為不應該過分責備李陵。結果漢武帝勃然大怒,他覺得司馬遷讚揚李陵,就是貶低另一個同時出征的將軍李廣利。而李廣利正是武帝極寵愛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他把司馬遷關進了監獄,並且判了死刑。此時,是司馬遷正式開始寫作《史記》的第六個年頭。
按照漢朝法令,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種辦法是用50萬錢贖罪。司馬遷官小祿薄,無論如何也拿不出這筆錢來。另一種辦法是“減刑一等”,受宮刑。而宮刑在當時刑罰中是最殘忍、最恥辱的一種。它不僅對人體是殘酷的摧殘,對人格也是極大的侮辱。麵對這種現實,司馬遷悲痛欲絕,想一死了之。
此時此刻,他想到了《史記》的創作。這樣一死,誰又來完成《史記》呢?他又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便更不會忘記自己撰寫《史記》的宏偉理想,他要以孔子作《春秋》為榜樣,用自己的著述,辯善惡是非,以有益於天下。於是,他決計接受宮刑。司馬遷受宮刑之後,精神受到很大打擊,在極度痛苦中,又曾想到過自殺。但痛定思痛,撰寫《史記》的崇高理想鼓舞著他,為完成尚未著成的《史記》,他決心頑強地活下來。
出獄後,他做了中書令,中書令就是為皇帝掌管文書、起草詔令的官。他之所以接受這個卑微的職務,也仍是為了不離開他所需要的皇家圖書館裏的圖書資料,為了繼續完成他的偉大著作。就這樣,他又忍辱發憤地度過了8年。到公元前91年,當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曆史巨著時,已經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從開始閱讀、整理史料,到正式寫成,他一共花費了18年的時間。如果從他年輕時的遊曆算起,《史記》一書是他幾乎用盡了畢生精力,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極大痛苦而完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司馬遷以他傑出的才華和驚人的毅力,在廣泛占有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認真考辨,融會貫通,寫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而把曆史學推進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在中國史學史上樹立了一塊不朽的豐碑。司馬遷和他的《史記》一起,將永垂青史,光照千秋。霍光輔佐昭帝
漢武帝通西域,擊敗匈奴,保衛邊疆安全,做出了令人稱道的貢獻。但是他生活奢侈,喜歡講排場,連年大興土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庫中文帝、景帝時候積累起來的錢財,這時已所剩無幾了。
為了補充國庫收入,他重用殘酷的官吏,加稅加捐,甚至讓有錢的人可以出錢買爵位,賣官職。這些人做了官,拚命搜刮老百姓,再加上水災旱災,搞得百姓日子很艱難,各地方有大批農民起來反抗官府。
漢武帝在位的最後幾年,才決心停止用兵,並且提倡改良農具,改進耕種技術。他還親自下地,做個耕種的樣子,吩咐全國官吏鼓勵農民增加生產。這樣,國內才逐漸穩定下來。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漢昭帝年紀才八歲。按照漢武帝死前的囑咐,由大將軍霍光來輔助他。
霍光字子孟,是前驃騎將軍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由哥哥帶到長安後,先做郎官,逐步升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他為人沉著精細,公正無私,把國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條。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權後,幫助漢昭帝繼續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稅收,減少勞役,把國家大事管理得很好。
朝廷中有幾個大臣卻把霍光看作眼中釘,想把他除去。左將軍上官桀想把他六歲的孫女,嫁給漢昭帝做皇後,霍光沒有同意。後來,上官桀靠漢昭帝的姐姐蓋長公主的幫助,讓孫女當上了皇後。上官桀和他的兒子上官安想封蓋長公主的一個身邊人做侯,霍光無論如何也不同意。
上官桀父子、蓋長公主都把霍光看作眼中釘,他們勾結了燕王劉旦,想方設法要陷害霍光。漢昭帝十四歲那年,有一次,霍光檢閱羽林軍(皇帝的禁衛軍),並把一名校尉調到他的大將軍府裏。上官桀他們就抓住這兩件事,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個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給漢昭帝。
那封信上大意說:大將軍霍光檢閱羽林軍的時候,坐的車馬跟皇上坐的一樣。他還自作主張調用校尉。這裏麵一定有陰謀。我願意離開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來保衛皇上,免得壞人作亂。漢昭帝接到那份奏章,看了又看,把它擱在一邊。
第二天霍光要進宮朝見,聽到燕王劉旦上書告發他的消息,嚇得他不敢進宮。
漢昭帝吩咐內侍召霍光進來。霍光一進去,就脫下帽子,伏在地上請罪。漢昭帝說:“大將軍盡管戴好帽子,我知道有人存心陷害你。”
霍光磕了個頭說:“陛下是怎麼知道的?”
漢昭帝說:“這不是很清楚嗎?大將軍檢閱羽林軍是在長安附近,調用校尉還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燕王遠在北方,怎麼能知道這些事?就算知道了,馬上寫奏章送來,還來不及趕到這兒。再說,大將軍如果真的要叛亂,也用不著靠調一個校尉。這明明是有人想陷害大將軍,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霍光和別的大臣聽了,沒有一個不佩服少年的漢昭帝的聰明。
漢昭帝把臉一沉,對大臣們說:“你們得把那個送假奏章的人抓來查問。”
上官桀怕昭帝追查得緊,他們的陰謀要露陷,對漢昭帝說:“這種小事情,陛下就不必再追究了。”
從這時候起,漢昭帝就對上官桀這些陷害忠良的人開始懷疑起來。
可是,上官桀等並不就此罷休,他們偷偷地商量好,由蓋長公主出麵,請霍光喝酒。他們布置好埋伏,準備在霍光赴宴的時候刺死他,又派人通知燕王劉旦,叫他到京師來。
上官桀還打算在殺了霍光之後再廢去昭帝,由他自己來做皇帝,沒想到有人早把這個秘密泄露了出去,讓霍光知道了。
霍光連忙報告漢昭帝。漢昭帝命令丞相田千秋火速發兵,把上官桀等人全部逮起來處死。這樣一來,國家安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