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宣寧願把自己的頭砍下來,怎麼也不肯磕這個頭。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不讓把他的頭摁下去。內侍知道漢光武帝並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下個台階,就大聲地說:“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漢光武帝也隻好笑了笑,下命令說:“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湖陽公主見漢光武帝放了董宣,心裏很氣,對漢光武帝說:“陛下從前做平民的時候,還收留過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來搜查。現在做了天子,怎麼反而對付不了小小的洛陽令?”漢光武帝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候那麼幹了。”漢光武帝不但沒辦董宣的罪,還賞給他三十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董宣回到官府把這筆錢全分給了他手下的官員。以後,董宣繼續打擊不法的豪門貴族。洛陽的土豪聽到他的名聲都嚇得發抖。人們都稱他是“臥虎令”。

當時,敢於執法的官員除了董宣以外,還有一個管洛陽城門的小官,名叫郅惲。別看郅惲官職低,這老頭可倔得很。郅惲的耿直早在30年前王莽篡政的時候就已名滿天下。劉秀做皇帝後,聽說過他的學問和品德,本想重用,見他年老體弱,認為沒多大用處,就讓他做了個管城門的小官,他也不推辭,幹得挺認真。

有一次,漢光武帝帶了一批人,到洛陽郊外去打了一天獵,回城的時候,已經是深夜。皇帝的車駕到了上東門,城門早已關了。隨從打獵的侍從叫管城門的開門,郅惲拒絕了。

過了一會兒,漢光武帝親自策馬立到橋邊,吩咐郅惲開門。不料郅惲說:“夜裏看不清楚,不管是誰要進城,還是按朝廷的規矩不能隨便開門。”漢光武帝隻好繞道到東中門進城。

第二天,漢光武帝正想找郅惲責問,不想郅惲的奏章已經送上來了。奏章上說:“陛下跑到遙遠的山林裏去打獵,白天還不夠,直到深夜才回來。這樣下去,國家大事怎麼辦?”漢光武帝看了奏章,肚子裏的氣就沒有了,連聲說:“這倔老頭子果然有膽量、有見識!”於是,命人賞給郅惲一百匹布,把那個管東中門的官員降了職。

光武帝能夠做到這一步已很不容易了,他不愧為一個豁達賢明的皇帝。老將馬援

漢光武帝靠武力奪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強地主的大將謀臣,他們都是幫光武帝打天下立過功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有二十八個。漢光武帝死後,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畫在南宮的雲台上,稱為“雲台二十八將”。

但是在二十八將之外,還有一名大將,他的名字雖然沒有留在雲台上,在曆史上卻很有名氣。他就是老當益壯的馬援。

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做過扶風郡(治所在今陝西興平東南)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傷心,就把他們放走了,自己也隻好丟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來。後來在那邊搞起畜牧業和農業來。

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的地主,有了牛羊幾千頭,還積蓄了幾萬斛糧食。

但是馬援並不想一直留在那裏過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積貯的財產牛羊,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出息了。”

他還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有遠大誌向。越窮越堅強,越老越健壯。”(文言叫做“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王莽失敗後,馬援投奔漢光武帝,立了很多戰功。

公元44年秋天,馬援從外麵打仗回來,有人勸他說:“您已經夠辛苦的了。還是在家裏休養休養吧。”

馬援豪邁地說:“不行,現在匈奴和烏桓還在騷亂,我正要向皇上請求保衛北方。男子漢大丈夫,死應該死在邊疆上,讓別人用馬革裹著屍首送回來埋葬。怎麼能老呆在家裏跟妻子兒女過日子呢。”

不久,匈奴和烏桓果然接連侵犯北方。漢光武帝派他去守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匈奴和烏桓跟漢兵打了幾仗,沒能取勝,就逃走了。

北方平定下來不久,南邊五溪(在今湖南、貴州交界的地方)有一個部族,打到了臨沅縣,漢光武帝兩次派兵征討,都被五溪部族打敗。

漢光武帝為了這件事很擔憂。那時候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但還是請求讓他帶兵去打仗。漢光武帝瞧了瞧馬援,見他的胡子都白了,說:“將軍老了,還是別去吧!”

可是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鎧甲,跨上戰馬,雄赳赳地來回跑了一轉。漢光武帝不禁讚歎說:“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帶領馬武、耿舒兩名將軍和四萬人馬去攻打五溪。

馬援的軍隊到了五溪,因為不適應南方的氣侯,有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馬援自己也得了病。有人向漢光武帝挑撥是非,說是馬援指揮錯誤。漢光武帝就派中郎將梁鬆去責問馬援,並且去監督馬援的軍隊。

梁鬆是漢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驕橫自大。梁鬆的父親原來是馬援的朋友。馬援看不慣梁鬆那股驕橫勁兒,曾經批評過他,梁鬆從此記下了恨。

梁鬆到了五溪,馬援已經害病死了。但是梁鬆還不肯罷休,向漢光武帝告了一狀,說馬援不但指揮作戰犯了錯誤,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時候,私下裏搜刮了大批珍珠。跟馬援一起的馬武也跟著一起誣陷,說馬援回家時確實裝了整整一車珍珠。

這回,漢光武帝真的相信了,下令革了馬援的爵位(馬援本來封新息侯),還要追查馬援的罪責。

趕到馬援的棺材運到家裏,他妻子馬夫人不敢報喪,偷偷地把棺材埋在城外,連以前跟馬援要好的朋友和賓客也不敢上馬家吊喪。

馬夫人親自到宮裏向漢光武帝去請罪,漢光武帝怒氣衝衝地把梁鬆的奏章扔給她。馬夫人一看到奏章,才知道她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原來馬援在南方的時候,害了風濕症。有人告訴他,當地出產的薏苡(音yì-yǐ,又叫米仁)可以治風濕。馬援吃了一點,果然見效,回家的時候,叫人買了一批顆粒大的薏苡,用車裝了帶回來。梁鬆、馬武偷眼看到過這些東西,就捕風捉影,把薏苡說成珍珠,告了馬援一狀,害得馬援革了爵位,壞了名譽。

馬夫人一連六次向漢光武帝上奏章申訴。還有一個名叫朱勃的人,聽到馬援的冤屈,也大膽地上了奏章替馬援申冤。

漢光武帝看了馬夫人和朱勃的奏章,才準許馬家把馬援安葬,也不再追查馬援的罪。

馬援“馬革裹屍還”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用行動實現了他的豪言壯語。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是東漢人,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弟弟。他的父親班彪曾為光武帝整理西漢曆史。班超為促進中西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獻出了畢生精力。

班超是個胸有大誌、勤奮好學的人。在少年時代,他讀了不少古代書籍,其中深深感染了他的是張騫通西域的故事。班超非常仰慕西漢的張騫,他立誌要像張騫那樣為國為民幹出一番事業來。

班彪死了以後,漢明帝叫班固做蘭台令史,繼續完成父親所編寫的《漢書》,這是一部記載西漢曆史的書。班超就跟著哥哥做抄寫工作。但他時刻向往著能在戰場上報效國家。

當時,住在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貴族經常帶兵進攻東漢北方郡縣,焚燒城邑,搶人、搶牲口;還控製了西域各族政權,強行征收貢賦,還斷絕了西域與東漢之間的交通。西域是指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區。西域有大大小小幾十個政權。西域方麵曾多次派使者到洛陽,請求東漢政府派兵驅逐匈奴的勢力。

漢明帝時,國力強盛,漢朝決心解除北匈奴的威脅,掃除和東漢之間交通的障礙。消息傳到洛陽,班超慨然扔下手中的筆,感歎到:“大丈夫沒有別的誌願和謀劃,還是應當以張騫為榜樣,立大誌,在異域建立功勳,博取封侯,怎能長期生活在筆硯之間呢?”從此他毅然投筆從軍。

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竇固帶領軍隊,分道出塞,攻打北匈奴統治者,班超跟隨竇固出征。在這次戰爭中,班超初露頭角,他以假(即代理)司馬的軍職帶領一支隊伍,出擊伊吾盧(哈密附近),大戰於蒲類海,建立了赫赫戰功。

竇固很賞識班超的才能。不久,東漢政府為了恢複和西域各國的交往,決定派官吏前往。竇固便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奉命出使。他率領36名士吏首先到達西域的鄯善(今新疆若羌)。起初,鄯善王熱情地款待班超一行人。可是過了幾天,鄯善王的態度忽然變得疏遠起來。班超心中犯疑,心想其中必有緣故。後來他從侍者口中了解到,原來是匈奴的使者帶兵到鄯善已經3天了,正在鄯善進行活動。鄯善王迫於匈奴人的威脅,不敢再與漢朝的使者親近了。班超立即召集隨行的36人商量對策。他分析了他們當時的處境,說:“假如鄯善王把我們交給匈奴人,那將死無葬身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隻有以死相拚。咱們乘夜殺了匈奴人,這樣才能逢凶化吉。”

當晚,夜深之後,班超率領36名吏士向匈奴營舍發動了襲擊。他命令10名士兵帶著軍鼓,潛伏到匈奴營舍後麵;其餘的人帶著刀弓箭弩,來到營舍前麵。看到時機成熟,班超命令士兵沿著營舍周圍點火。當天恰巧狂風驟起,又是順風放火,風借火勢,火借風威,整個營舍頓時燃燒起來。營舍後麵的十名士兵立即拚命擊鼓,大聲喊叫,以張聲勢。匈奴使者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四散奔逃。班超等人乘亂斬殺匈奴使者,班超親手殺了3個,吏士們殺了匈奴使者及隨從30多人,剩下的100多人全部被燒死了。

天一放亮,班超帶領隨從提著匈奴使者的人頭去見鄯善王。這一果斷的行動粉碎了匈奴使者的陰謀,也使鄯善王下決心與匈奴決裂,一心與東漢複通和好。

班超的智勇雙全,深得東漢政府賞識。朝廷又命班超作為漢朝使者繼續西行到達於闐。這次班超早有思想準備,他以鄯善國為例,先打消了於闐王的顧慮,爭取了於闐王。於闐王主動殺了匈奴貴族派在那裏的“監護”使者,與東漢和好。

西域的另一古國龜茲,國王在匈奴貴族的支持下,仗勢欺負疏勒國,派人把疏勒國王殺死,另立龜茲人兜題為王。公元74年,班超到達疏勒,他派部下殺了兜題,平息了疏勒的政變,隨後召集文武大臣,重新扶立原來疏勒王室的人為王,班超的舉動,贏得了疏勒人的擁護,使班超在西域獲得了很高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