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班超的努力,西域大部分地區與東漢重新建立了互相信賴的友好關係。西域各國從王莽執政時期起,跟漢朝不相往來已經有65個年頭了。到了這時候,才恢複張騫通西域時,雙方通商的局麵。

公元75年,匈奴又大舉進攻西域,東漢政府命班超從西域撤回,但西域人民都不願他離開。疏勒人聽說班超要回漢朝,舉國憂恐;於闐王侯大臣也極力挽留他,抱著班超坐騎前腿哭泣著不放他走,班超隻得又留下來,回到了疏勒。

從公元73年到公元102年的近30年中,班超始終留在遙遠的西域。盡管東漢政府派兵幾次打敗匈奴的進攻,但當時匈奴貴族的勢力仍很大,經常對西域各小國進行威脅煽動,使這些小國的態度變化無常,而班超的處境則既困難又危險。但班超有勇有謀,能言善辯,恩威並舉,他注意團結弱小,依靠主張與漢和好的於闐、疏勒等小國,打擊為匈奴貴族效力的龜茲等國的上層分子,使西域各國紛紛歸漢,加強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國的交往,通往西方的、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道——絲綢之路,重新暢通。班超因功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封“定遠侯”。

班超在西域整整活動了近30個年頭。公元102年,71歲的班超上書漢帝,“但願生入玉門關”,請求回歸中原。當年8月,班超回到都城洛陽,拜為射聲校尉,9月病卒在洛陽。劉莊開拓中興之路

建武三十年,光武帝中興的理想基本實現了。有大臣建議他去泰山封禪。封禪是一種祭拜天地典禮。光武帝認為封禪勞民傷財,過於炫耀,所以沒有去。直到建武三十二年,光武帝無意讀到一本書,上麵寫著黃帝登泰山封禪後成了神仙,他便動了心。光武帝是個挺迷信的人,前思後想許久,也終於決定到泰山去,封禪歸來,光武帝為討吉利,改年號為中元,並且修了許多禮堂、觀象台、天文台。他還下令屯田和開墾荒地,重新統一度量衡,光武帝的晚年依然為中國文化與經濟的發展而努力奮鬥。直到中元二年二月,一代英豪光武帝劉秀逝世,終年63歲。

光武帝在位34個春秋,政績醒目,特別是光武中興的曆史,影響千秋萬代。他臨終之前下令說,喪事從簡,節約費用,各地的官員不許到京城奔喪,要堅守職位。從這一點看來,光武帝是個比較務實的皇帝,不追求鋪張,值得稱道。

三月,光武帝被安葬於洛陽郊區的原陵,原陵很小,邊長才360步,中間墳丘高約6丈,做為開國之君的陵墓,實在是相當儉樸了。

光武帝去世的當天,他兒子劉莊繼承大統,後世稱之為明帝。這是劉莊死後追諡的廟號。劉莊建立年號稱之為永平。那年他已經30歲了,該如何治理國家,他心中很清楚。劉莊基本上繼承了父親劉秀的遺誌,以中興為主,實行安邦之道。永平元年的新年,劉莊率領大臣公卿朝拜原陵,懷念先帝的豐功偉績。隨後劉莊便頒布了對農民的政策:各地方官員順應時節,不許攪擾農業生產,要增加生產力度;假如逃亡者或觸犯律法者贖罪返回,可以從輕發落。這一係列的措施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產,應該說明帝基本上在光武帝創造的條件下,繼續恢複和發展了經濟。

劉莊的麻煩事也不少,光武帝剛剛去世,西北地區羌族發動了叛亂,與漢政府為敵,進犯隴西。在隴西金城郡,燒當羌族與地方的軍隊發生了激戰,漢軍被打得大敗。劉莊接到傳報,深感為難,如果這件事處理不好,他將毫無威信可言。幸好劉莊的頭腦很冷靜,迅速下詔:“赦免隴西囚徒,每人減罪一等,免收當年租稅。”這一舉措無疑穩定了隴西的民心。

光武中興,避免戰事,劉莊也極力避開戰爭,但目前的特殊情況隻有依靠武力來解決了。他派謁者張鴻出兵金城郡。張鴻由於輕敵,不久就被打敗。劉莊認為敵兵太強大,決定派王牌軍出征,由中郎將竇固和捕虜將軍馬成前去平剿燒當羌族。竇固很會打仗,又有馬成做助手,經過幾個月的戰鬥,終於討伐成功,穩定住局麵,打敗羌族。

有一天,劉莊的三妹館陶公主忽然來拜見他。館陶公主極其客氣的直接說道:“陛下,大統中興,萬民之福。如今陛下已登基,請勿忘同胞,膝下一子,年齡十六,可否封侯?”劉莊一聽有些不知所措。原來館陶公主的意思是給兒子討個官位做,既然是公主的兒子,總不能隨隨便便封個官算了,而光武帝在世的時候,盡量避免親戚參與政事,也輕易不肯把權力重大的職位交給親戚。劉莊對此也很敏感,於是他學著父親的經驗做出決定:他婉言拒絕了館陶公主的要求,賜錢千萬,算是補償。從這兩件事來看,劉莊治理國家還是有能力的。

劉莊為表示自己重視農業生產,永平三年春天,他親登靈台觀測天象,永平四年,他又到洛陽東郊皇家籍田參加耕種,盡管這隻是一種象征式的勞動,卻表明劉莊對農業極其關注,要走中興之路,此環節至關重要。

明帝劉莊的各項治國舉措是光武帝政策的一種延續,他也提倡節儉,反對厚葬,即使自己的陵墓也不例外,比光武帝的還小很多。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後漢時期的經濟狀況良好,社會太平,連年豐收,人口逐漸增加,一片興盛的景象。

明帝信仰佛教,他曾鄭重其事地派郎中蔡愔(yīn)和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帶了上等絲綢,到天竺國(即印度)去取經求佛。

東漢的時候,由於生產的發展,各地之間的交通比西漢時候方便得多了。蔡愔、秦景和他們的隨從,經過艱苦的長途旅行,終於到了天竺國,並且找到了佛教大師,向他們介紹了漢朝的情況,轉達了漢明帝想要取經求佛的虔誠願望。佛教的大師們認為漢明帝不遠萬裏地派人來取經求佛,確是出於虔誠的心情,就決定派遣竺法蘭和迦葉摩騰兩位大師,帶著許多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經,跟隨蔡愔、秦景等人到中國來。

兩位大師到了中國,朝見了漢明帝,向漢明帝講解了佛教的教義。漢明帝認為佛教的教義很符合他加強封建專製統治的需要,就請他們把帶來的貝葉經翻譯成為漢文。於是,佛教就在中國廣泛地傳播開了。奇人王景治水

自古以來,黃河就在中原大地上不斷地決口和改道,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數不清的災難和痛苦。

黃河泛濫不止,漢政府幾次堵決口都不成功,黃河還有個支流,從滎陽附近分出,叫作汴渠。發大水時,汴渠便被衝得一塌糊塗,漢明帝即位之前,黃河兩岸的百姓受水害已經長達60餘年了。到明帝劉莊在位時,出現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在治水方麵頗有成果。

王景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水利專家,是東浪郡人。東浪郡即今朝鮮的平壤市。當年,王景的父親王閎殺死了東浪郡的官員,擁護漢朝,歡迎漢太守接管東浪郡。他的這一作法受到了光武帝的嘉獎,封王閎為列侯,王閎很客氣,沒有接受。光武帝便召他進京,然而王閎在上京路上就病死了。王景長大後,由於他自小好學,精通《周易》,懂得數學,對天文也很有研究,才華橫溢,被司空伏恭看中,收於門下。

後來王景修整浚儀渠,顯示出治水的才能,所以於公於私,劉莊都很信任王景。他把王景召到殿前問道:“先帝聽取浚儀縣令的意見,不修汴渠無大損失,你認為如何?”王景道:“陛下請想,汴渠流域接近洛陽,對京城威脅甚大,附近十幾個縣,產糧豐富,不可不顧,雖然經費巨大,役使的民眾成千累萬,必有怨言,但修成之後受益的仍是民眾與國家,尤其洛陽。”劉莊覺得王景說得很正確,賞賜給他《禹貢圖》、《山海經》、《史記·河渠書》等許多有關水利方麵、地理方麵的書籍以及錢帛,命他治水。永平十三年夏天,王景到黃河邊視察過幾次後,整治汴渠的工程開始了。這件事可不容易幹,汴渠決口後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寬廣的水澤,流經山東省、江蘇省幾個縣注入淮河,特殊的地勢環境,使災害頻繁,王景經過認真測算,決定重新改變汴渠的出口路線,讓河道從今山東梁山縣、平陽縣、長青縣、濟南市、濟陽縣、高青縣、博興縣流經,然後入海。這與今日的黃河流向十分接近。從前的流向比這更為曲折。而汴渠中最大的難題便是滎陽渠口,此處為分流點,需要有閘門控製進入汴渠的水量。王景往壩上加石頭,與黃河河堤相連,留下一丈多寬的豁口,用厚木板卡住,這就是水閘。水多時閘門打開,水少時就關住,再按山地落差選擇路線,保持水流盡可能平穩,避免自然破壞,特別在急轉彎之處,都要修上石堤,再將淤塞的地方挖開,分出支流,以灌溉土地。這幾種作法,大大緩解了黃河自身的壓力。

治水工程耗資數目驚人,總費用達到上百億,漢政府負擔相當沉重,王景處處節省,十分辛勞,永平十四年四月,汴渠終於完工了。這一年的苦戰中有幾十萬人為之揮汗如雨,由於意外事故,還有許多人獻出了生命。放水以後,滾滾黃河順利流入汴渠,灌溉兩岸田地,老百姓紛紛讚揚。劉莊也高興地來到滎陽,巡視汴渠,他看到王景設計的水閘門時深感佩服,說了很多鼓勵的話。“黃河兩岸土地與貧者耕種,官和豪門不得幹涉攪擾。”劉莊下詔,再次鼓舞士氣,振興農業。從此,黃河下遊兩岸被淹過的幾十個縣的土地都變成了良田,使漢政府增加了許多收入,國庫也得以充實。王景因此被稱為“治水奇人”,民眾對他十分尊敬,劉莊也非常信任他。從世界水利史上看,在生產力很落後的情況下,治理黃河這樣大的工程,能如此圓滿得成功,不能不稱之為奇跡,王景也無愧於“治水奇人”的稱號。王充與《論衡》

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炟在位的三十年間,是東漢社會比較穩定時期,文化教育也發達起來了。當時讀書人的思想比較活躍,漢明帝決心統一大家的思想,並在公元59年親自在太學裏講經。漢章帝繼續效仿他父親的做法,建初四年,在白虎觀召開了一次儒生大會,並讓史學家班固將會議內容寫成一本《白虎通議》的書。

和班固差不多同期,有一個和白虎觀會議的要求唱反調的人,他就是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