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王充是東漢前期著名的唯物論思想家,他寫了一部為世矚目的巨著《論衡》。王充出身貧寒,在他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勤奮好學,後來,他到了洛陽入太學,從師於著名的曆史學家班彪。
王充曾擔任過幾任州、縣的中等官吏,後來因為與上司不合,就辭官回鄉了。他在家閉門謝客,深入思索,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窗旁壁上放置筆硯,以畢生精力著書論說。王充一生著了不少書,但至今隻有《論衡》一書被保存下來。這部書是他曆時30多年,傾注畢生心血寫成的。全書共30卷、85篇、20多萬字。在《論衡》一書中,王充廣泛吸收了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總結和發展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向當時的宗教迷信和儒家經學勇敢地進行了挑戰。
在《論衡》中,王充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否定了上天創造萬物、主宰人類社會的說教。在《論衡》中,王充指出,天地萬物是由一種“氣”組成的,而自然界的一切異常現象都是“氣”變化的結果。天沒有意識性活動,不可能有目的地創造萬物,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現象。由此可見,天隻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所謂天子“君權神授”根本不存在。
王充在《論衡》中對於人的生命現象給予了唯物主義的解釋,對封建的鬼神迷信思想給予了尖銳的批判。在神體關係上,他提出了新看法。他認為人們通常所說的靈魂就是“精神”,人的精神依附於人的“形體”而存在,沒有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如果人的肉體死了,形體腐朽,變成灰土,精神則隨之消亡,靈魂也就不複存在,更不可能變成所謂的“鬼”。至於“死人為鬼,能害人”的說法,王充給予了斷然的否定。他指出,人同自然萬物一樣,有生有死,花草樹木,魚蟲貓狗死後不為鬼,為什麼唯獨人死後會變成鬼?所謂“鬼”的說法是無稽之談,根本不存在,這是人為地製造出來的。
在認識論方麵,王充不承認有“生而知之”、先知先覺的聖人,他批判了神秘的先驗主義,強調要通過實證檢驗知識的真偽。
他認為人的認識主要來源於人的眼、耳、口、鼻、身等感觀對外界事物的接觸,即使是“聖人”,他所感知的外界也同常人一樣,絕沒有什麼先知先覺,因此也就不存在什麼生而知之的聖人。在《論衡·知實》篇裏,王充舉了不少例子,以證明先知和聖人是不存在的。例如:孔子周遊列國,他跑了那麼多國家,人家都不用他,他既是聖人,與凡人相比能夠做到先知先覺,那他早該預測出人家不會用他,他何苦白跑腿呢?王充的證據有力地證明了唯心論、先驗論純粹是謬論。
在《論衡》一書中,王充充分闡明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和曆史觀。《論衡》這部書,可以說是公元1世紀時候一盞智慧之光的明燈,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黑暗。王充不愧為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曆史功過說竇憲
在世界史上,有著歐洲和北非的民族舉國遷徙大事,那是因為匈奴人的鐵蹄踏上了歐洲大陸,他們所向無敵,燒殺搶掠,縱橫世界。然而這些匈奴人並非真的無敵,他們打不過東漢將軍竇憲,傷亡慘重,不得已逃往西方,幾百年後出現在歐洲的土地上,才再次稱雄。
竇憲的父親竇勳是建武老將竇融的孫子,而竇勳的女兒則嫁給章帝,做了皇後。竇憲借助皇帝很快便飛黃騰達。他與他的弟弟竇篤都得到章帝的賞識。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與錢財,非常驕橫。由於他們權勢太重,滿朝文武無人敢惹。
竇皇後善於搬弄事非,嫉妒心又特強,她曾施毒計逼死了章帝寵幸的宋貴人姐妹。而對竇憲的無法無天,她視而不見。章帝因懼怕竇家強大的勢力,也無可奈何。
一次,竇憲強行低價從章帝姐姐沁陽公主那裏買下塊莊園,沁陽公主畏懼竇憲的權勢,隻得忍讓。章帝知道這件事後,十分生氣,怒斥竇憲,但看在竇皇後的麵子上,沒有處罰他,同時也再沒有交給他重任。
章帝貪戀酒色,雖然未及中年,身體就虛弱下來,每日都要吃很多補藥補品,但身體始終不見強壯,這樣就嚴重影響到他處理政務,沒辦法,有些國家大事還得依靠竇家兄弟,而竇家也趁機繼續擴張勢力,收買人心。有個叫鄭弘的老臣冒死上書,與竇憲做對,終被竇憲所謀害。竇憲心胸狹窄,有仇必報。一點點小過節他也不放過,當年他父親竇勳因受賄,讓明帝抓住把柄,入獄而死,他將參與審訊問案的謁者韓紆之子殺死,祭拜父陵。當時竇勳已經死了20多年了。此事過後更無人敢招惹竇憲了。這年,章帝駕崩歸天。
章帝死時隻有32歲,他10歲的兒子太子劉肇繼承帝位,史稱和帝,那位由貴人爬上皇後寶座的竇娘娘搖身一變,成為皇太後,竇太後臨朝聽政,由竇憲輔助,這樣實權就落到竇家兄弟手中,不久,齊王劉寅的後代劉暢來吊唁章帝,竇憲怕其奪權,將他暗殺,後被查出,竇太後隻得將兄長軟禁於內宮。
同年,北匈奴發生饑荒,南匈奴要求朝廷征討。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則與漢朝為敵。竇太後借此機會,讓竇憲為帥,車騎將軍耿兼為副帥,伐北匈奴。竇憲因劉暢事件正坐立不安時,聞聽此訊,滿心歡喜。竇家兄妹力排反戰忠臣老將,於永元元年出兵討伐北匈奴。
與匈奴這一戰,竇憲打得很漂亮,漢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稽落山,大敗北匈奴,斬首3000級,北單於逃走,其部20餘萬投降,竇憲凱旋而歸,封為武陽侯,食邑雙萬、威震朝廷。回京後,竇太後又封竇憲冠軍侯。竇憲堅持不受封,率兵出鎮涼州,第二年,漢軍再次擊敗北匈奴,徹底打垮了匈奴的戰鬥力。北匈奴往西方逃去,幾百年後踏上歐洲大陸,從而改變了世界的曆史。北匈奴的逃走,解除了中國北部邊境長達幾百年的大患。從這一點看,竇憲是一個為整個中華民族做出永久貢獻的偉大人物。但是,竇憲個性古怪、殘忍狠毒、心術不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依仗權勢欺壓百姓,他家的下人更無法無天,強奸民女,強奪民財,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特別是竇憲的親友多在朝中為官,關係網絡複雜,許多大臣被他收買,成為他的爪牙。尚書仆射樂權冒死上書,要求竇太後改變現況,被竇憲殺死。
小皇帝漸漸長大,漸漸懂得事理,14歲時就能辦公了,而此時竇憲的權勢正是春風得意之際,劉肇對他威脅越來越重,他對劉肇起了殺心,伺機殺害小皇帝。
和帝雖隻有14歲,卻也看出這位舅舅沒安好心,暗中與他展開鬥爭。和帝知道自己身邊的人都是竇憲的親信,他很謹慎,終日沉默無語,慢慢尋找可以信賴的臣子。
經過細心觀察,和帝選中宦官鉤盾令鄭眾,鄭眾從不與竇憲的爪牙們來往,對皇室極其忠誠。和帝秘密見他,訴說了奪權的想法。鄭眾看待問題很深遠,他低聲說:“陛下,現在竇憲不在京城,切勿動手,要等他回來,以免他在外作亂,至於他的黨羽,必須誅殺。”
時機也漸漸成熟,鄭眾已準備完畢,隻等皇令。又過三天,和帝忽然來到北宮,緊急詔令禦林軍及五校衛兵馬司包圍南宮和北宮,捉拿竇憲的女婿郭舉和其父郭橫,以及鄧磊等爪牙,就地斬殺。
竇憲萬萬沒料到和帝這麼快就動刀了,他想逃出皇宮,起兵叛亂,但還沒跑出宮門,便被活捉,打得半死。幾日後竇憲、竇篤、竇景三兄弟在和帝派人逼迫下自盡。竇憲的一生也就這樣的結束了。縱觀竇憲的平生曆史,功過共存。永元11年,竇太後死,竇家勢力崩潰瓦解。蔡倫的造紙術
王充寫《論衡》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粗糙的麻紙,這種紙是用大麻和苧麻等原料製成,紙的質地比較粗糙,纖維組織分布不均勻,還不適宜於寫字,他的書是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王充去世後不久,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出了適宜於寫字的紙。
蔡倫字敬仲,是東漢和帝劉肇至安帝劉祜時候的一位宦官。他為人正直,敢於給皇帝提意見,很得漢和帝的信任。蔡倫又是善於發明創造的人。他看到寫字用的簡牘太笨重,絹帛太昂貴,就下決心要造出一種既便宜又便於寫字的紙來。
蔡倫先仔細研究了前人造紙的經驗,知道了製造麻紙的原理就是把麻的纖維搗爛,壓成薄片。因為工藝很簡單,造出來的紙就很粗糙。蔡倫想,如果把工藝搞得精細些,造出來的紙也許就會細膩而便於寫字了。於是他開始把麻搗得很爛,壓成很薄的紙。這樣做,紙是比較細膩些了,但是還不夠理想,因為麻裏麵還有不少粗纖維搗不爛,所以做成的紙仍然不適宜於寫字。
蔡倫進一步想,麻能造紙,是因為它有纖維,那麼破布、樹皮等不值錢的東西,也都含有纖維,是不是也能用來造紙呢?於是他又動手去做試驗。他把破布、樹皮等東西收集起來,先泡在水裏,洗去汙垢,再放在石臼裏搗爛成漿,然後壓成片,做成了紙。這樣用不值錢的東西做原料造紙,紙造成了,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先前的缺點還存在,仍有一些搗不爛的纖維混在裏麵,做成的紙還不夠光潔。
為了把纖維搗得更爛,使造出來的紙更加細膩光潔,蔡倫又在造紙用的破布、樹皮、麻頭等原料中加進了帶腐蝕性的石灰等東西,一起放在石臼中舂搗。結果,不但原料搗得更爛了,並且還意外地出現了漂白的作用,使得搗成的紙漿變成了白色。可是用這樣的紙漿直接壓製成的紙,仍然不能除掉那些粗纖維,並且由於放了石灰,做成的紙又出現了許多細小的顆粒。
蔡倫又接著做試驗。他把搗爛了的紙漿兌上水調稀,放在一個大木槽裏,然後用細簾子去撈那浮在上麵較細的紙漿。等細簾子結了一層薄薄而又均勻的紙漿以後,把它晾幹,揭下來就成了一張潔白細膩的紙。這樣蔡倫改進造紙術的試驗終於成功了,造出了便於寫字用的紙。這時候是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把自己改進造紙術的經過上奏漢和帝。漢和帝聽了很高興,叫蔡倫繼續改進,擴大造紙的規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紙來。蔡倫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紙。蔡倫在漢安帝的時候被封為龍亭侯,所以人們就把蔡倫造的紙叫做“蔡侯紙”。
蔡倫改進造紙術時試驗成功的那一套操作過程,後來的人又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完善,造出來的紙越來越精美。造紙用的原料,也因為各地方的出產不同,又有所擴大,如出產藤的地方,用藤皮作造紙原料。
造紙術的改進,對筆、墨、硯的要求提高了,使得筆、墨、硯也不斷地有所改進,文房四寶之間形成了十分密切的關係。造紙術的改進,寫字容易了,著書寫文章的人越來越多,文化更加飛速地發展起來。造紙術的改進,對於中國的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古代人民已經普遍用紙時,歐洲的國家還在用昂貴的羊皮做書寫材料,埃及在用“紙草”寫字,在當時除中國外,世界其它地方還沒有紙,在書寫材料上非常落後。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到了公元7世紀傳到東鄰朝鮮,又由朝鮮再傳到日本。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造紙術通過西域傳往歐洲,最後傳入美洲,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終於傳遍了全世界,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張衡發明地動儀
蔡倫在研究如何改進造紙法時,有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科學家在進行另外一項有重大意義的科學研究工作,他想要探索天體運行和地震的規律,這位科學家就是張衡。張衡字平子,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東漢時候的學者、文學家、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世界上最早的偉大天文學家之一。
張衡幼年時家境貧困,經常要靠親友接濟度日。艱苦的生活更激發了他發奮學習、立誌成才的精神。他在可能的條件下,博覽群書,無論天文、地理、文學、數學,隻要是能找到的書,他都讀。這種讀書習慣一直伴隨了張衡一生。
34歲那年,張衡被推薦到洛陽,做了朝廷的郎中。由於工作比較清閑,他利用工作之便又看了不少書。其中他最受啟發的是一本西漢學者揚雄寫的《太玄經》。這本書裏談到許多天文和數學方麵的問題。因此,張衡對天文和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事情湊巧,公元115年時,漢安帝劉祜聽說張衡學識淵博,把37歲的張衡調任太史令,主管天文、曆算,專為朝廷觀測、記錄天文,選擇“黃道吉日”,記載全國各地發生的某些自然現象,其中很重要的是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這項工作為張衡鑽研天文、曆法創造了方便條件,他以畢生精力鑽研這門科學,對我國、對世界的天文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