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外戚梁冀專權的局麵終於結束了,宦官單超等五人立了功,同一天都被封侯,掌握了朝政大權,號稱“五侯專權”。從此,又出現了宦官當權的局麵。

宦官當權以後,為非作歹,比外戚更甚。他們把皇帝控製在自己手中,把持朝政,賣官賣爵,從朝廷到全國郡縣,到處都是他們的親信。國庫裏的錢,他們拿來大肆揮霍。東漢朝廷的錢糧稅收,都落入了他們的腰包。他們榨取民脂民膏,使得整個國家出現了田野空、朝廷空、國庫空的三空局麵。他們把社會搞得黑暗不堪。

宦官集團的黑暗統治,遭到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反對。當時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官員,也不滿宦官掌權,主張罷斥宦官。另外,還有一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學生,他們批評朝政,對掌權的宦官和附和宦官的人深惡痛絕,強烈要求社會改革。

太學是漢光武帝劉秀創辦的最高學府,是專門培養官吏的地方。自從宦官掌權以來,隻有宦官的親信才能做官,因此做官隻要有門路、會拍馬屁就行,不再需要什麼學問。這樣,在太學裏念書的中小地主的子弟們就沒有了做官的途徑。因此他們都恨透了宦官,在太學裏展開反宦官的鬥爭。他們經常在太學裏公開揭露和抨擊宦官的罪惡,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打倒宦官。

包括外戚在內的世家豪族,看到以太學生為代表的中小地主起來反對宦官,自然很是高興。他們趕快也來配合行動,壯大反宦官鬥爭的聲勢。

公元165年,世家豪族出身的陳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隸校尉。他們跟太學生領袖郭泰、賈彪等結成了好朋友。他們互相標榜,互相稱譽,逐漸形成了一個反宦官的黨派。在太學裏流傳著“天下楷模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的歌謠。太學生們都擁護他們,把他們視為模範人物。

李膺當了司隸校尉後,有人告發宦官張讓的兄弟張朔貪汙勒索。李膺要查辦張朔,張朔逃到洛陽,躲進他哥哥張讓家中。李膺親自帶領公差到張讓家搜查,終於在張讓家的夾牆中搜出了張朔。李膺命令把張朔逮走了。張讓趕快走關係,托人情。但是李膺已經迅速地把案子審理完畢,把罪犯張朔依法給殺了。

張讓氣得不得了,馬上向漢桓帝哭訴。桓帝知道張朔確實有罪後,也沒有難為李膺。這樣一來,李膺的名望就更大了。此後,外戚官僚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的聲勢更為浩大,對把持朝政的宦官形成嚴重威脅。於是宦官集團伺機進行反擊。

第二年,即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有個叫張成的人,跟宦官勢力有勾結,而又搞信占卜活動。他預卜到皇帝將要進行大赦,就唆使他的兒子去殺人。不料這件殺人案落到了李膺手中。李膺知道張成跟宦官有勾結,但他一點兒也不客氣。調查了案情,掌握了充分的證據後,李膺命令把張成的兒子抓來,準備法辦。

果然,第二天,皇帝的大赦令下來,張成得意地對眾人說:“詔書下來了,司隸校尉不敢不放我兒子。”這話傳到李膺耳朵裏,李膺火冒三丈。他憤慨地說:“張成預先知道大赦,故意教兒子殺人,大赦就不該輪到他兒子身上。”

李膺公開審理了這個案子,公布了罪犯的罪狀,並立即斬首示眾。張成見兒子被殺,十分氣憤。他哪裏肯就此罷休。他們商量了一個鬼主意,叫張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告了李膺一狀,說:“李膺等人在太學裏結交各地來的太學生,組織秘密黨派,誹謗朝廷,敗壞風俗,有謀反的嫌疑。”

桓帝聽後,通令各地逮捕“黨人”。李膺等200多個黨人均被收押。有些黨人聞風而逃,桓帝就派人四出查找,懸賞捉拿。太尉陳蕃上書替李膺等人辯解,請皇帝停止捕人,結果被免了職。被捕的黨人在監獄裏,遭到了宦官殘酷的折磨。他們的頭、頸、手、腳都被上了刑具,叫做“三木”,然後被蒙住頭一個挨一個地拷打,就這樣關了一年多。

李膺等人雖然被捕,鬥爭並沒有結束。在審訊這件案子的過程中,李膺慷慨陳詞,當眾揭發宦官集團的各種罪惡,把宦官集團搞得很是被動。

一年後,有個太學生賈彪,了解到桓帝竇皇後的父親竇武想利用黨人的力量打擊宦官,把朝政大權從宦官手中重新奪回來。於是,他冒著被捕的危險,化了妝,在夜裏偷偷地回到洛陽,見了竇武,請他在桓帝麵前替李膺等黨人申訴。竇武答應了賈彪的要求。

這時,獄中的李膺也采取了以攻為守的方法,故意招出了好些宦官的子弟,說他們也是黨人,使宦官們極為害怕。他們對桓帝說:“現在天時不正常,應當大赦天下了。”於是,桓帝就下令赦免了李膺等200多個黨人,但把他們驅逐回鄉,禁錮終身,所謂“錮”就是終生不許做官。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李膺等人雖然被驅逐、禁錮,但是他們由於反對宦官而出了名,受到了社會上廣大群眾的擁護。桓帝的嶽父竇武也獲得了正直的聲譽,受到了反對宦官的黨人和廣大群眾的擁護。以太學生為代表的中小地主,跟以外戚為代表的世家豪族,在反宦官專權的口號下聯成一氣,展開了聲勢更加浩大的反宦官鬥爭。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漢桓帝死了。桓帝沒有兒子,竇皇後和父親竇武商量,從皇族中找了一個12歲的孩子劉宏(桓帝的侄子)來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腐敗出了名的漢靈帝。

靈帝剛即位的時候,竇太後臨朝,外戚竇武為大將軍,把持朝政,他與太傅陳蕃免除對黨人的禁錮令,把李膺等幾個為首的黨人請出來做官。

陳蕃又對竇武說:“不消滅宦官,天下沒法太平。我已經是80歲的人了,還貪圖什麼?我留在這裏,隻是想為朝廷除害,幫助將軍立功。”

竇武早就有這個意思。兩人經過一番商議,打算消滅宦官勢力。然而機事不密消息走漏,宦官曹節、王甫來了個先下手為強。他們把竇太後軟禁起來,又用靈帝的名義,宣布竇武、陳蕃謀反,宣布他們為死罪。竇武當然不甘心屈服,利用大將軍的職權,發動駐守京城的北軍,起兵討伐宦官。而宦官則指揮防衛宮廷的虎賁軍和羽林軍抵抗。結果,北軍被打敗了,竇武被包圍後自殺,陳蕃也被宦官殺害。

宦官集團然後又通過靈帝大肆搜捕和殺害黨人六七百人。所有黨人和黨人的學生、父子、兄弟,凡是做著官的都一律免職,驅逐回鄉,禁錮終身,永遠不許做官。

這就是第二次“黨錮之禍”,前後延續十多年。

經過這兩次“黨錮之禍”,朝廷裏比較耿直的官員遭到沉重打擊,大小官職差不多都由宦官和他們的門徒包下來了。東漢的政權又一次完全被宦官集團所控製,政治越來越腐敗了。小昏君誤國殃民

延熹十年(公元167年)正月,36歲的桓帝病死了。桓帝沒有兒子,當朝竇皇後讓河間王劉開的兒子劉宏進京,繼承皇位。公元168年初,劉宏登基,史稱靈帝,年方才12歲,由竇太後臨朝聽政。

竇太後跟宦官們明爭暗鬥了五年多,終被宦官所敗,貶進冷宮,憂鬱而死。靈帝對此絲毫也不關心,隻知道玩樂,對於政事他全盤托給宦官去辦,就這樣昏昏沉沉度過了十年時光,一事無成。

靈帝都玩些什麼呢?他對少數民族衣服、食物、裝飾極感興趣。於是,在宮中亂修胡房穿胡衣跳胡舞,折騰個沒完沒了。

靈帝又覺得皇家苑囿太小,打算擴建,但約計耗資太大,此時國庫空虛,朝廷恐怕承受不起,令他很發愁。太監們給他出了個賣官的主意。靈帝有點猶豫。太監們說:“當年鄧太後也曾賣過官,以便渡過財政困難,陛下何不效仿。”

靈帝想來想去終於同意了,他開始出賣官爵,官位越大價錢越貴。買的人很多,有錢者做官後再壓榨百姓,大肆搜刮,十倍百倍地往回撈,令百姓們叫苦不迭,生活日愈艱難。賣官收入的錢極其豐厚,靈帝命人在洛陽宣平門外修建宮殿苑囿,擴大規模,築上青青假山,碧綠水池,平整的釣魚台,非常豪華。

小昏君在新苑中玩了幾天就夠了,他忽然又對馬產生了興趣,然而他瞧著馬有些害怕,不敢騎,太監們又給他弄來四頭老實的小毛驢,駕上輛小車,給靈帝駕車玩。沒過多久,靈帝對驢車又失去了興趣。太監們苦思幾天,弄到一隻會雜耍的猴子,送給靈帝。

再過數日,靈帝對猴子也沒了興趣,他很想出宮瞧瞧,這可把太監們嚇得不輕,他們生怕皇帝發現他們在民間幹的壞事,便勸靈帝說:“陛下千萬不可出宮,外麵匪盜殺人放火,無所不為,甚是危險。”“那我不去了。”靈帝被嚇住,沒敢出宮。

靈帝仍向往外麵的世界,眾太監想出個法子,在宮院內仿造民間街市。靈帝趕來一看,隻見宮女侍從們扮成小商販們叫買叫賣,往返穿梭,熱鬧非凡,盡管全是假裝的,卻很相像。靈帝遊逛半晌,頗為盡興。可幾日後他又厭煩了。

靈帝昏庸無恥,貪財好色,寵幸宦官,使得宦官集團弄權朝政,後漢王朝漸漸腐朽墮落,貧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靈帝對此絲毫也不了解,更不關心。有首民謠唱道:“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表達了人民的憤怒情緒。

後漢統治階級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揮霍奢侈,榨取民財,賦稅徭役不斷。周邊少數民族又發動反叛戰爭,為鎮壓他們,東漢政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弄得國庫空虛,兵源枯竭。等待後漢王朝的將是一場疾風驟雨般的農民大起義。漢末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爭權奪利,使得社會不安定,加深了人民的痛苦。而且,從漢和帝劉肇的時候起,全國各地接連不斷地鬧水災、旱災和蝗災。農民實在沒有活路了,隻好離開家鄉,四處逃亡,形成了一群一群的流民。流民四處乞討,餐風宿露,餓死凍死的很多,連首都洛陽的街頭,也經常可以看到凍餓而死的流民的屍體。當農民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們終於被迫打出了造反的旗號,開始聚眾起義。

從漢安帝劉祜在位的時候起,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已時有發生。到昏庸透頂的漢靈帝劉宏在位的時候,終於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黃巾大起義。

黃巾大起義是張角領導的。張角是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領。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他們信奉中黃太一之神,以道家秘作《太平清領書》作為他們的經典,宣傳“黃天太平”思想,認為隻有到了太平的時代,人們才能不愁吃穿,過無憂無慮的日子。張角本人懂點醫道,常常免費給農民治病,病治好了,他就勸人家參加太平道。窮苦農民為了擺脫眼前困苦的生活,把張角看成是自己的救星,都紛紛信奉太平道,張角的信徒越來越多。在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即今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一帶),太平道的信徒很快就發展到幾十萬人。

張角派弟子去把信徒們組織起來,把八個州的信徒組織成為三十六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都指派一名首領去領導,叫做渠帥。三十六個渠帥都聽張角統一指揮。張角還製定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十六字起義口號。“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是指起義軍是創造的天下,甲子是年號,就是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他們預定在這一年的三月五日,八個州同時發動起義。張角還叫人在首都洛陽地方州郡官府的門上,用白土寫上“甲子”二字,標明這些官府衙門到時候都將改變主人,借以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