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得到這個消息,幾次派人向劉備求和,都遭到拒絕。這時候東吳的大將周瑜、魯肅和呂蒙等,都已經先後去世了,孫權隻得任命年輕的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徐盛、韓當、孫桓等五萬人馬去抵抗劉備。吳國的文武大臣,對陸遜就任大都督議論紛紛。有的說陸遜聲望不高,怎麼能指揮打仗?有的說陸遜才能不夠,擔當不起統帥的重任。孫權知道陸遜為人忠厚,才能出眾。他力排眾議,堅決把統帥的重任交給陸遜。

這時候,劉備已經領兵從秭歸進抵秭亭(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深入吳境五六裏。蜀軍從建平(今四川省巫山縣)到虢亭,沿路紮營,綿延幾百裏。蜀軍在與夷道(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圍困了吳國的先鋒孫桓。吳軍將領要求陸遜趕快派兵去援救孫桓。陸遜詳細地詢問了前線的情況之後,胸有成竹地說:“孫桓將軍一向受到士兵愛戴,一定能夠堅守城池,現在不必去救他。等我打敗了蜀兵,他自然解圍了。”將領們又要求陸遜趕快出兵迎擊劉備。陸遜說:“劉備帶兵東下,連連得勝,氣勢正旺,並且占據高處,我們很難攻破他。如果我們出師不利,就會挫傷士氣。這是關係全局的大事。我們應當勉勵將士,布置防禦,等待時機,後發製人。”蜀軍多次挑戰,陸遜總是置之不理。這樣,吳蜀兩軍從第二年二月相持到六月。

劉備見一時不能取勝,心生一計,命令吳班帶著一萬多老弱兵士,到靠近吳軍的地方去紮營,自己率領精兵八千,在山穀裏埋伏起來。吳班領士兵挑戰,耀武揚威,不斷辱罵吳軍來引誘吳軍進攻。吳軍將領十分氣憤,都要求跟蜀軍拚一陣,陸遜說:“這裏頭一定有假,咱們不能盲目進攻,以免中計。”他命令吳軍照舊堅守陣地,不要理睬蜀軍的挑戰。過了幾天,劉備知道自己的誘敵之計已經被陸遜識破,隻好從山穀裏撤出伏兵。

當時正是盛夏委節,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劉備隻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起,靠著溪溝山澗、樹林茂密的地方,紮下互相連接的四十多座軍營,以便躲避暑熱,休整軍隊,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陸遜看到了蜀軍戰線拉得過長,兵力分散,士卒疲乏,士氣低落,認為進行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他仔細擬定了破蜀的作戰方案,寫成報告,向吳主孫權請示。孫權看了看報告,高興地說:“東吳有了這樣的將領,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一天,陸遜召集大小將士,宣布了出兵破蜀的計劃。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勝利,陸遜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對蜀軍的一個營寨進行試探性進攻,戰鬥結果吳軍吃了虧,可陸遜已經找到了攻破蜀軍的辦法,那就是用火攻。陸遜命令水路士兵,用船隻裝載茅草,迅速運到指定地點;陸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在茅草裏藏著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營,就順風縱火。

吳軍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襲擊。蜀軍毫無防備,頓時亂成一團。各路吳軍乘著大火,同時發起反攻,接連攻破了蜀軍的四十多座營寨。蜀將張南、馮習抵擋不住,被吳兵殺死。在慌亂中,劉備撥馬向夷陵馬鞍山逃走。吳軍乘勝追擊,殺死大量蜀軍,奪得了許多軍用物資。

劉備逃到馬鞍山。陸遜的大隊人馬把馬鞍山團團圍住,從四麵放火燒山。劉備隻得帶著殘兵敗將,殺開一條血路,衝出包圍,向西逃跑。吳軍緊緊尾追,劉備趕忙命令沿途驛站的人員,集中軍用物資和士兵拋棄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燒著,堵塞山道,阻擋追兵。擔負斷後的蜀將傅肜(音rón),堅持戰鬥,率領部下往來衝殺,身受重傷,奮力死戰,才使劉備擺脫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這時劉備因為憂憤悔恨而病倒了,在病勢沉重的時候,劉備派人去成都,把丞相諸葛亮等人請到白帝城來安排後事。

劉備讓諸葛亮坐在床邊,對他說:“我有了丞相,才有今天的帝王事業。可是,我的知識淺陋,沒有聽丞相的話,自討失敗。想來又悔又恨。如今眼看我就要死了,兒子劉禪軟弱無能,我隻好把大事托付給丞相。”他一邊說,一邊把事先寫好的遺囑交給了諸葛亮,並且要求他盡力輔佐太子劉禪。諸葛亮向劉備表示,一定要盡一切力量輔佐少主,不辜負劉備的重托。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去世了,死的時候六十三歲。曹操求賢若渴

公元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這次戰爭是三國形成過程中的重大戰役。戰後,曹軍元氣大傷,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受到了挫折,他不得不接受失敗的教訓,集中力量經營北方;孫權在江東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後來發展為吳國;劉備也在荊州站住了腳,並向益州地區進軍,後來發展為蜀國。這樣三國鼎立的局麵便逐漸形成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當時作為勝利者的孫、劉兩家也在積極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曹操清楚地看到,若要再和孫、劉重新開戰,必須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做好充分準備才行,這絕不是短時間內所能辦到的。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權力,他與同時代的其他政治家一樣,十分重視嚴明刑賞,舉賢任能。赤壁之戰使他軍事上遭到挫折,感到前途多艱,壯誌難酬,更需要獎功懲過,提拔英才,勵精圖治。在他有生之年,身當紛爭之世,隻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爭取實現一統天下的大業。

東漢時用人,實際上存在著“任子”製度。安帝時下了一個命令,讓公、卿、校尉、尚書的兒子做郎。這樣,做了大官的世家豪族,就有世代做官的權利。那時公開選拔的辦法,是察舉征辟。所謂察舉,也是要經過地方上有勢力的豪強的評議,他們認為符合儒家名節、孝義標準的人,才能被推舉出來擔任要職。操縱察舉的豪強,以錢多為賢,以勢大為上。有錢的可以出錢買爵,有勢的可以仗勢做官。這樣挑選出來的人,隻會空發議論,沒有一點治國的才能。

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

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曆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裏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

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年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複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沒有關係,隻要真有才能就行。他在這兩道令中,又再次提到陳平,說陳平並沒有較好的品行,但他卻能和蕭何、曹參及韓信等人輔佐漢高祖成就功業,留名千古。

除陳平外,曹操還提到戰國時的吳起、蘇秦。說吳起貪圖為將,竟殺死他的齊國妻子而取信魯君;又說他曾為求官而散盡千金,母親死了也不回家。可是他在魏國為將,使秦國不敢東侵;他在楚國為相,使韓、趙、魏三國不敢南犯。說到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曹操認為他雖然反複無信,但卻能扶持弱小的燕國,合縱六國以抗秦,做出一番非同尋常的事業。因此,曹操再次希望把那些哪怕是有汙點的,或是不仁不孝的,但是卻有治國用兵才能的人,統統舉薦出來,這充分反映了曹操為謀求統一大業而急求人才的迫切心情。

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

曹操起用了大量出身微賤而有才幹的人,把他們放在重要的崗位上。他手下第一位謀士荀彧,祖父、父親、叔父原來都是一般百姓,妻子也是宦官的女兒。公元191年,荀彧投靠曹操時,隻是個縣令,曹操卻馬上把他提為司馬。建都許昌後,曹操自己出征時,就把中央大權都交給荀彧。漢末的官製,秘書監是掌管機密的,曆代都是用最受信任的人充任這個職務。但曹操卻用了不是名門大族的劉放、孫資。曹操身邊的其他文武大員,如荀攸、郭嘉、滿寵、張遼、倉慈、徐晃、龐惠(德)、張既,都是出身寒族地主或一般官吏,因為有功,被曹操提拔起來的。

建安初年,曹操經過荀彧的介紹,起用了寒族地主杜襲做西鄂長。那時,經過豪強長期侵擾,土地荒蕪,糧食都吃光了。杜襲就動員人民分散到田裏去耕種。後來,荊州的劉表出動步騎一萬人來攻城,城裏有的官吏嚇得躲在家裏鎖上了門,還用被子蒙住頭。而杜襲卻組織了幾十個人去守城,自己也帶箭參加戰鬥。因為力量懸殊,城被攻破。杜襲又帶了少數人衝出城來,再召集城外的人民,繼續戰鬥。曹操很賞識他,魏國一建立,就把他提拔到中央。當曹操西征回來時,要挑選人鎮守長安。負責安排的人挑了半天也不知選誰合適。曹操說:“你們把好馬放掉了不乘,還亂挑亂找什麼?”於是親自任命杜襲擔任了這個要職。

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豪強出身的人,如果能為統一事業出力,曹操也能重用他們。他手下有好多大將,如許褚、李典等,原來都是豪強。許褚投靠曹操後,把自己門下的一批俠客,都給了曹操作衛士,成了有名的“虎士”。李典投靠曹操後,也放棄了在家鄉的地盤,把家族都遷到了許都來。他們在戰爭中,都立下了很多戰功。曹操也很信任他們。

曹操選用人才,首先是那些有治國用兵才能的人,其次就是一些有才華的文人。當時文壇上最有名望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王粲、徐斡、陳琳和劉楨,都是曹操的幕僚。曹操授給他們一定的官職,發揮他們的才能。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文,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理,還照樣任用他。著名的女詩人蔡文姬,在軍閥混戰中被亂兵擄去,流落匈奴,曹操派人用金銀玉璧把她贖了回來。因為曹操重視和提倡文學,漢末以來文壇上消沉冷落的現象頓時改觀了,大量作家和作品湧現出來,在文學方麵出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後來,人們常把這一時期看作是文學的黃金時代。

曹操雖然沒有親自完成統一的任務,但是終於削平了北方的割據勢力,恢複了黃河南北的封建秩序,為後來西晉的統一打下了基礎。所以,曹操不愧為我國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蔡文姬歸漢

建安時期著名女詩人蔡琰,字文姬,陳留郡圉縣人,東漢末年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蔡文姬的一生經曆極為痛苦和淒慘,她是社會大動亂的見證人。作為詩人,她援筆抒情,為後世流傳下了五言和七言《悲憤詩》以及《胡笳十八拍》等三首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

蔡文姬自幼受詩禮熏陶,有很好的文化教養,十幾歲便成了一代才女,史書上記載她“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傳說有一次蔡邕在家彈琴,不當心弄斷一根琴弦,文姬在一旁聽見,立即說斷的是第二根,她父親為了試她,又故意弄斷一根,蔡文姬馬上就判斷出是第四根,結果她的判斷是正確的。

190年,軍閥董卓進占洛陽。不久,逼迫獻帝遷都長安,朝中大臣及百姓隨軍西行。這時,蔡文姬隨著父親蔡邕第一次來到長安。後來,司徒王允買通呂布殺死了董卓,董卓的部將興後複仇,又殺死了王允。長安於是成了軍閥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戰場。在這場社會大動亂中,蔡邕死於非命,蔡文姬則被董卓的亂兵和少數民族奴隸主劫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