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五言《悲憤詩》中描述了自己被劫持時的見聞:野蠻凶殘的亂兵,不但殺人遍野,而且把婦女和財寶作為戰利品帶走,即“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文姬離開長安時,她遙望終南山,俯瞰渭河水,哀歎著自己的不幸遭遇;悲歌當哭,為同命運的姐妹發出撕心裂肺的號呼,“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在監視和打罵之中,蔡文姬求生無路,求死無門,最終流落於南匈奴的部落之中,被迫成為南匈奴左賢王的姬妾,在南匈奴苦度了12個春秋。在這12年裏,“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複非鄉裏。”古人重視鄉土之情,在患難之中,這種思念更為深切。

蔡文姬之所以能夠忍辱偷生,隻是為了一個信念:有朝一日重回故國。正如她在《胡笳十八拍》詩中所寫的:“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損身兮心有以。生能冀得兮歸鄉梓,死能埋骨兮長已矣!”曹操統一了北方後,對多年來侵擾邊境的烏桓、匈奴奴隸主貴族大張撻伐,斬殺了塌頓單於,招安了樂土歸順的部落酋長,蔡文姬的丈夫左賢王也在歸順之列。

曹操與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當年曾有文字之交,對這位大學者也非常敬佩。他痛傷蔡邕絕後,便派出使者,攜帶黃金白璧,贖取文姬。喜訊傳來,蔡文姬欣喜若狂。她在《胡笳十八拍》中寫道:“忽逢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在五言《悲憤詩》中,更是直接:“懈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在蔡文姬的心目中,盡管自己是個孤女,是個流落異國的不幸者,但祖國沒有忘記自己,不論是素不相識的“漢使”,還是天子丞相,都和骨肉一樣親。

重返祖國,固然是蔡文姬夢寐以求的夙願,但她畢竟在南匈奴生活了12年,已與左賢王生了兩個兒子。回國,意味著母子的永遠分離。當蔡文姬留居匈奴時,兩個孩子是她的安慰,一旦割舍,又造成生離死別的痛苦。對祖國的思念和母子之情交織在一起,使她心如刀絞,肝腸寸斷。蔡文姬在感情上經受了嚴峻的考驗。麵對這種摧心裂腑的痛苦,她忍住巨大的悲傷,終於割斷了母子之情,毅然登程回國。

曹操親自作媒,將蔡文姬嫁給了她的同鄉董祀為妻。董祀是一位富於才學的官員。曹操任命他為長安典農中郎將,管理長安一帶農業,聚軍屯墾,恢複生產。

哪兒知道時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執刑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連忙跑到魏王府裏去求情。正好曹操在舉行宴會。朝廷裏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學士,都聚集在魏王府裏。侍從把蔡文姬求見的情況報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識,就對大家說:“蔡邕的女兒在外流落了多年,這次回來了。今天讓她來跟大家見見麵,怎麼樣?”

大家當然都表示願意相見。曹操就命令侍從把蔡文姬帶進來。蔡文姬披散頭發,赤著雙腳,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麵前,替她丈夫請罪。她的嗓音清脆,話又說得十分傷心。座上有好些人原來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傷心勁兒,不禁想起蔡邕,感動得連鼻子也酸了。

曹操聽完了她的申訴,說:“你說的情形的確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有什麼辦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說:“大王馬房裏的馬成千上萬,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樹林,隻要您派出一個武士,一匹快馬,把文書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曹操就親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騎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那時候,正是數九寒天。曹操見她穿得單薄,就送給她一頂頭巾和一雙鞋襪,叫她穿戴起來。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著嗎?”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經過大亂,散失得一卷都沒留下來。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聽她還能背出那麼多,就說:“我想派十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你看怎樣?”

蔡文姬說:“用不著。隻要大王賞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寫下來。”後來,蔡文姬果然把她記住的幾百篇文章都默寫下來,送給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滿意。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麵做了一件好事。曆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衛溫遠航台灣

孫權當了皇帝後,很想擴充自己的地盤,可他的北麵是魏國,幾次發兵攻打都失敗了,西麵是蜀國,已經結成盟國,於是他隻有向東麵和南麵發展,這兩麵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孫權聽說海中有個叫夷州(今台灣)的地方,那裏一年四季如春,無雪無霜,生長著許多奇花異草,秦始皇曾派人到那尋找過長生不老的仙藥,孫權決心要找到夷州這塊寶地。

於是他派將軍衛溫,出海遠航,尋找夷州。吳國當時的造船業已經十分發達。他們製造的長江上的戰船,上下五層,可載3000人,但這樣的船隻適合在江河中航行,為了能夠安全的航海,吳國又製造了20餘丈長的大海船,可以載六七百人,載貨可以達到一萬斛(約五百噸)。

吳大帝黃龍二年(230年)衛溫和諸葛直帶領著一支萬人的船隊,浩浩蕩蕩地出海尋找夷州去了。船隊從章安(今浙江省臨海縣東南)起航,向南行進,到達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後,開始東渡。衛溫帶領船員劈波斬浪、曆經艱難險阻,終於看到前麵的林木蔥鬱的美麗島嶼,這就是夷洲。可他們剛剛上岸,就遭到當地土著高山族人劈頭蓋腦的攻擊。這時的高山族還處在氏族社會階段,男子打獵捕魚,保衛本部落的安全,女子采集,各部落之間不得相互侵犯。他們見衛溫帶著他的隊伍上來,遇到這麼多的陌生人,當然要進行抵抗了,可高山族人哪裏是吳兵的對手,吳兵輕易地就打敗了他們,於是衛溫命令士兵立即安營紮寨,躲在樹林後的高山族人驚奇地看著這一切。吳兵的營寨安頓好後,衛溫和諸葛直商量,對島上的居民采取安撫的手段,與他們和平相處,漸漸地高山族人發現這些外來人對他們並沒有惡意,便不像以前那樣敵視他們了。吳兵又送給高山族人許多禮物,高山族人也給吳兵送來了一些當地的產品。兩方開始了友好的交往。可不幸的是吳兵到了夷洲後水土不服,又流行疫病,以至在半年的時間裏就死了幾千人。衛溫和諸葛直隻好返航,有幾千名高山族人和他們一同回到了東吳。

衛溫出航夷州勝利歸來,使孫權大為高興。孫權接著又派聶友、陸凱出航,到達了珠屬(今廣東省徐聞縣西)、儋耳(今海南島)。孫權還派朱應、康泰為使臣,出使海南各國,與林邑(古越南)、扶南(古柬埔寨)建立了友好的睦鄰關係。

東吳北麵的遼東太守公孫康死後,由於他兒子公孫淵年紀尚小,大權便落到了他弟弟公孫恭的手中。公孫淵是個很有心計的人,長大後又從叔父手中奪回了大權。曹睿為了控製遼東,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可野心勃勃的公孫淵不甘心對魏稱臣,便通過海上與孫權取得了聯係。在吳嘉禾元年(公元232)派使者來到了建業,希望投靠孫權。孫權大喜,當即便派張彌、許晏為使臣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老臣張昭知道這件事後,極力反對,孫權堅持要派張、許二人出使遼東。張昭見不能勸動孫權,生氣地回到家中,以生病為借口,不再來見孫權。

張彌、許晏二人奉命帶著金銀財寶乘船來到遼東,公孫淵被封為燕王後高興了幾天,可是,他想起了25年前,曹操北伐烏桓的事,擔心自己稱王後,如果魏國來討伐他,吳國遠在江南,到時遠水救不了近火,這麼一想覺得還是不和吳國聯係的好,於是下令殺了張彌、許晏,並把他們的頭給曹睿送去,表示自己對魏是忠心耿耿的,是吳國要挑撥他們的關係。

張彌、許晏被殺的消息傳到建業,孫權後悔當初沒有聽老臣張昭的勸告,便下詔書去慰問他。孫權把張昭接進宮中,向張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終於得到了張昭的原諒,君臣重歸於好。諸葛亮集思廣益

公元223年四月,蜀主劉備去世了。十七歲的劉禪,在成都繼承了皇位,改年號為建興元年,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從此,蜀漢政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諸葛亮決斷。為了把蜀漢治理好,諸葛亮不僅重視選拔人才,而且還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他曾經把一個國家比做房子,把人才比做支撐房梁的柱子。他說:柱子如果細小脆弱,房子壽命就不會長,頂梁柱要選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選拔正直的有才能的人。粗大結實的木材,要經過挑選才能得到,正直有用的人才,也應該經過選拔才能夠得到。諸葛亮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聯吳抗魏,本是諸葛亮的重要戰略決策。可惜虢亭一戰,蜀吳聯盟遭到破壞。諸葛亮擔心孫權乘劉備剛剛死去的機會,發動突然襲擊,正考慮派人去和東吳修好,可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人。一天,鄧芝來見諸葛亮,說:“目前,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安。如果要完成統一大業,就應該拋棄舊怨,和東吳聯好。沒有東顧之憂,咱們才能北上進取中原。不知道丞相是怎樣考慮的?”諸葛亮一聽鄧芝的話,十分高興,覺得鄧芝很有見解,而且鄧芝正是完成這一使命的理想人選。他笑著對鄧芝說:“我對這件事已經考慮了很久,可惜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擔當聯合東吳的使命。今天我可找到這個人啦。”鄧芝趕忙問這個人是誰?諸葛亮答道:“你既然明白聯吳的好處,那一定能夠很好地完成這個使命。”他馬上決定任命鄧芝為出使東吳的使臣。

鄧芝到了東吳,求見孫權。由於魏國也派使者到東吳,要孫權聯魏攻蜀。孫權正猶豫不決,因此不肯接見鄧芝。鄧芝寫信給孫權說:“我這次來,不光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的利益呢。”孫權這才接見了鄧芝。鄧芝給孫權分析當時的形勢,說:“吳國有長江作天險,蜀國有山川為屏障,兩國和好,互為唇齒,力量就大了。進,可以兼並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果東吳要和魏國聯盟,就必然要向魏國屈服稱臣。要是不聽他的話,魏國就要借口討伐東吳。那時候,蜀國也可以順流而下。江南的廣大地區,就不會再是大王所有的了。”孫權聽鄧芝說得有理,回答說:“我是願意跟蜀國和好的,隻恐怕蜀主年輕懦弱,在魏國的壓力下中途變卦,不能始終如一。既然先生這樣說,我就放心了。”

從此,吳國和蜀漢又結成了抗拒曹魏的聯盟,並且多次派遣使者互相訪問,不斷發展友好聯盟關係,從而使得三國鼎立的局麵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鄧芝在離開東吳的時候,遵照諸葛亮的意見,要求孫權送回張裔。這張裔本是成都人,很有學問,辦事果斷,善於治理政事。在劉璋統治四川的時候,他就做司馬的官了。劉備攻進四川以後,任命張裔為巴郡太定。不久,益州豪強雍闓(音kǎi)與孫權勾結,把張裔綁架到東吳。諸葛亮愛惜張裔的才能,讓鄧芝向孫權交涉,要回張裔。張裔臨走的時候,孫權和他談了一次話,發現張裔很有才幹。事後,孫權很懊悔把張裔放走,趕緊派人去追。但是張裔日夜兼程地趕路,早已到了蜀漢境內,沒有讓東吳人追上。

張裔到了成都,諸葛亮並沒有因為他原來是劉璋的部下而另眼相待,而是根據張裔的學識才幹讓他做參軍、從事。後來,諸葛亮帶兵北上進攻曹魏,還讓張裔和蔣琬一起做丞相府的長史,代自己掌管蜀漢政事。由於人才選用得當,諸葛亮雖然常年在外征戰,蜀漢內部治理得很好。

提起蔣琬,也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