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出身於一個地方官吏家庭裏,他聰敏而好學,經由科舉而踏上仕途。王安石是個飽讀詩書、政治思想十分活躍的人,他一直有學以致用的願望。從他考中進士,被派往揚州作幕僚開始,到從江東被召入朝,王安石一共在外路州縣做了十六七年的官。這些年的為官使王安石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對政治、經濟、社會製度等方麵的認識更為深入,同時,革新的思想也更清晰和具體了。

到京城後,王安石被任命為三司度支判官,任務是替國家理財。他當時曾給在位的宋仁宗呈上一份近萬言的奏折,提出變法的主張,卻未引起重視。王安石覺得孤掌難鳴。

實際上,在王安石以前朝中也有一些人提出了改革圖新的嚐試,最著名的是範仲淹、富弼等人主持的“慶曆新政”,主要是以整治腐敗的官僚製度為內容。但是“慶曆新政”觸犯了權貴的利益,遭到勢力很強的保守派的聯手反對,實施一年多後,範仲淹和富弼就被迫離開了朝廷。

公元1067年,年方20歲的趙頊繼位,這就是宋神宗。他是一個很希望有作為的皇帝,想通過推行新法來扭轉宋朝當時內憂外患的局麵。宋神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就素聞王安石之名,即位後便把變法的希望寄托在王安石身上。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允許他直接向自己陳述意見。而後按照王安石的建議,設置了主持變法的機構“製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親自負責。公元1070年,宋神宗再任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久已有誌於改革的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更是以興天下為己任,全力進行變法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主要分為理財、整頓軍備和加強治安、培養選拔人才三大項。其中的措施有:

均輸法:北宋設置了東南6路(淮南路、江南東、西路、兩浙路、荊州南、北路)發運司,負責運送東南物產,供應京城及軍隊的需要。但長期以來,有關官吏不問實際情況,隻按“簿書”催各地上交物產,極大地造成了物資的浪費。“均輸法”對此進行改革。具體表現在設置發運使官,統籌安排東南6路賦入,將上貢物資“徒貴就賤、用近易遠”,並且可將所需物資“從便變易蓄買”,存儲備用,從而達到“國用可足,民財不匱”的作用。

青苗法:各地常平、廣惠倉以現有的儲存,遇糧價高時出糶存糧,遇糧價賤時收糴。所積本錢在每年春天青黃不接時,以較低利息貸款或借穀物給農民,秋收以後加二分或三分息償還。青苗法的用意在於使農民避免遭受地主豪紳高利貸的盤剝。

農田水利法:鼓勵各州官吏提出興修農田水利的具體措施。如工程浩大,可依青苗法由官府借錢;官府借錢不足,允許當地富戶出錢借貸按利付息。農田水利法對推動生產的發展比較有益。

免役法:廢除鄉村各戶輪流服役的舊製,改為由政府出錢雇人服役。原來承擔差役的人戶按產業多少被分為等級而出錢代役,稱免役錢。原來不承擔差役的官戶、女戶、寺觀、未成丁戶等也要按定額的半數上交役錢,稱為“助役錢”。免役法使各種人戶都要出役錢,官僚、地主要出更多的錢,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

方田、均稅法:政府出麵重新丈量土地,查清以前官僚大地主大量兼並土地而又隱瞞田產、逃避稅收的問題。政府根據土地情況收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保甲法:鄉村民戶10家組成1保,50家為1大保,10大保為1都保,民戶中財富最多的人充當保長、大保長和都副保正。主客戶有兩丁以上者均要抽一人作保丁,習藝練功,戰時編入軍隊。各大保每夜差保衛巡邏,發現“盜賊”立即追捕。同保犯罪必須檢舉,否則株連。

改革科舉:廢除以前隻考背誦經文的考試製度,改為以考經義論策和殿時策(時論)為主,這比起死記硬背的舊法在當時無疑是一個進步。舊太學為保守派把持,改革派因此對太學加以整頓,把反對變法的學官趕走,代之以擁護新法的人。

王安石實施的新法經過一段時間收到了顯著的效果,農業得到了發展,人民得到了一些實惠,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增加了。

新法在許多方麵觸及了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認為祖宗之法更改不得,紛紛對王安石的新法加以攻擊。

一天,宋神宗把王安石找來,告訴他現在人們說朝廷以為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該如何應對。王安石回答說:“陛下親管朝政,沒有沉溺於享樂,就是懼天變。人言固有不足恤,但如果給予義理,又怎麼樣呢?仁宗皇帝在位時數次修改宋朝法令,如果祖宗之法當世代遵守,為什麼還會去屢次更改祖宗傳下來的法令呢?”這幾句話的意思充分顯示了王安石堅定的變法態度,同時也得到了宋神宗的認可。

變法就這樣在王安石的堅決和宋神宗的支持下不斷推進,一度達到高潮。但保守派的反對從來都沒有停止,他們尋找一切機會阻止變法,甚至把有的地方發生旱災也歸咎於變法觸犯了天條。保守派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對新法形成圍攻之勢。兩個太後——仁宗的曹後和英宗的高後也站出來支持廢除新法。同時,隨著變法的繼續,改革派內部發生了分裂,一些人站到了對立的立場上,還有一些人一開始就是抱著投機的企圖,為自己撈一把利益,然後看哪邊勢力大了就投靠哪邊。在這種局麵下,宋神宗逐漸發生了動搖,他不再像以往那樣支持王安石了。

王安石的變法步履維艱。尤其是皇室後族的大力攻擊,使王安石陷入空前的困難境地之中。王安石先後兩次被罷相,第二次以後再沒有回朝。改革派的力量終於沒有敵過保守勢力的圍攻,變法隨著王安石的罷相而失敗。宋神宗死後,高太後執政,反對派的代表司馬光上台,把新法一項項廢掉了。至此,王安石變法結束了。

王安石變法是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行為,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北宋社會存在的種種危機,所以,他的變法遭到失敗是必然的。蘇東坡詩詞絕倫

宋代的詩、詞和散文,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特別是詞,具有獨特的時代特色。唐朝五代時期,詞的創作已經很成熟,到了宋代詞的創作達到高峰。詩,以唐詩成就最大;詞,以宋詞成就最大,所以,史有“唐詩宋詞”之美稱。開創宋詞新局麵的是宋代文學家蘇軾。

蘇軾(1036—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眉山是個文化很發達的地區,南宋大詩人陸遊稱眉山為“千載詩書城”。蘇軾出生在書香門第,祖父蘇序是一位詩人,父親是有名的文章大家蘇洵。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蘇洵率領21歲的大兒子蘇軾和19歲的小兒子蘇轍上京參加進士考試。

主考官歐陽修,特別注意從考生中物色有才華的人。第一場考試結束以後,他在閱卷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高興得拍案叫絕。那時也和現在一樣,考卷都是密封著的,上麵沒有考生的名字。歐陽修心裏想,能寫出這樣好的文章,一定是文壇上的能手。他反複看文章,覺得從文章的風格看,很可能是他的學生曾鞏所做。他本來應該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一,但因為他怕人們說偏袒自己的學生,於是從嚴要求,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二。發榜那天,歐陽修才知道寫精彩文章的不是學生曾鞏,而是蘇軾。

蘇軾考取以後,按當時的規矩,要去拜見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跟他談了一陣子,覺得他氣度不凡,才華出眾,從心眼裏喜歡,後悔自己有顧慮未把他的文章評為第一。蘇軾走了以後,歐陽修同他的老朋友說:“像蘇軾這樣出眾的人才的確難得,我真應該讓他高出一頭。”

歐陽修這番話一傳出去,一些讀書人聽了都不服氣。京城裏人才濟濟,難道比不上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後來,人們讀了蘇軾才氣橫溢的詩歌文章,才不得不服氣。

這次考試,弟弟蘇轍也考取了進士。兄弟二人雙雙得中,他們的父親蘇洵的高興勁就不用說了。他知道歐陽修是最重視文才,就把自己幾年來寫的20多篇文章托人送給歐陽修,請他指教。歐陽修一看蘇洵的文章老練、別具風格,就向宰相韓琦推薦,宰相看了以後非常讚賞。後來,沒經過考試,破格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這樣,蘇洵父子在京城出了名。後來人們把他們合起來稱為“三蘇”。

宋神宗執政時,有許多大官在攻擊王安石搞變法,說王安石改革改得太快了,蘇東坡也是這麼認為。他從“慶曆新政”中吸取了經驗教訓,認為改革不能急於求成。於是,他有一次在神宗召見他的時候說:“皇上,任命文武官員,不怕他們不聰明、不勤奮、不果斷,而是怕他們處理公事太急躁,聽取太多的勸告,用人容易激動。希望您能使他們鎮靜下來,自然輕鬆處理政事。”他話裏提到的“他們”,指的是以王安石為代表的變法派。

神宗看到蘇東坡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心裏很高興,就對他說:“我要好好想一想。”

就在這一年7月,蘇東坡離開京城去杭州做通判,幫助杭州的長官處理職務。

杭州的西湖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名勝,可是在蘇東坡那時卻不是這樣。西湖水經常在暴雨過後湧出來,淹沒附近的農田。蘇東坡到任之後,召集當地老百姓,在西湖上修了一條堤,控製了西湖水的泛濫。為了紀念他,人們把這條堤稱為“蘇堤”。

有一次,蘇東坡到山上遊玩,來到了一座道觀。觀裏有一個道士,看見蘇東坡穿得很樸素,態度就很冷淡。他指著一張椅子,冷冷地說:“坐!”又對小童說:“茶!”在隨便交談了幾句話以後,道人發現這個人不像普通人,為了表示尊敬,他親自擺下一張椅子,說:“請坐!”接著又叫道“敬茶”。蘇東坡一點也不生氣,繼續和道士說話。道士又問蘇東坡的名字,蘇東坡說:“我是杭州通判蘇軾。”道士聽後大吃一驚,連忙站起身來,請蘇東坡到他的客廳去,十分恭敬地說:“請上座!”又吩咐小童:“敬香茶!”蘇東坡看到這個道士很勢利,心裏想要罵他一下。臨走前,道士讓蘇東坡寫字留念,蘇東坡想也不想寫了一副對聯:

坐請坐請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