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亮帶兵南侵的時候,金朝內部也引起內江。一些不滿完顏亮統治的大臣,另外擁戴完顏雍為皇帝,這就是金世宗。采石大戰後,金世宗為了穩定內部,派人到南宋議和,宋金戰爭又暫時停了下來。辛棄疾文武雙全
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山東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文學家,以詞的成就最大,和北宋的蘇軾並稱“蘇辛”。同時,他還是一個堅決抗金的愛國誌士。
辛棄疾1140年出生在一個世代仕宦的家庭,他少年師從蔡伯堅,刻苦讀書。同時他的思想也成熟起來,為國家為民族報仇雪恨的信念越來越堅定。
這時候,南宋小朝廷依然偏安臨安,把中原大片領土拱手讓與異族。辛棄疾的家庭遭受著全國女真貴族的統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公元1161年,辛棄疾21歲時,在自己的家鄉組織起兩千多名群眾抗金。隨後他率眾投靠農民起義軍,來到了自號“天平節度使”的起義軍首領耿京麵前。耿京發現辛棄疾是個文武雙全的人,就任命他作掌書記,負責管理整個起義軍的印信和重要文書。辛棄疾自然把他份內的工作做得很好。投奔起義軍的人越來越多,隊伍中也混進一些渾水摸魚的人。有一個和尚叫義端,拉著一支1000多人的隊伍也到了耿京旗下。
義端過去認識辛棄疾,他不斷和辛棄疾來往,並通過辛棄疾悄悄收集耿京軍中的機密。原來,義端一直想投降金國,他投奔耿京的目的不過是希望趁機拉走一部分起義軍,竊取起義軍情報以做為自己降金的本錢罷了。有一天義端帶上部分人馬並偷了義軍的大印偷偷跑掉了。耿京勃然大怒,以為辛棄疾和義端有勾結,要將辛棄疾斬首治罪。辛棄疾表示了自己的抗金立場,並請耿京給自己3天時間抓回義端,如果抓不到,再請治罪。辛棄疾騎上一匹快馬,判斷義端一定向最近的一支金兵駐地逃跑。他飛馳急追,終於在半路上擒住義端,並且毫不猶豫地砍下了他的頭,帶回耿京大營中。從此,耿京對辛棄疾格外器重。
公元1161年,金軍南侵失敗,金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政變。南宋朝廷在這種形勢下準備北上伐金。
這時候辛棄疾對全局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單憑義軍力量與金作戰利少弊多,不如與南宋朝廷聯係,以期共同抗金。耿京聽了辛棄疾的建議仔細思考起來。以前他對於南宋朝廷一味求和,置中原丟失領土於不顧的政策十分不滿,現在看到南宋終有了與金國決戰的意向,便同意了辛棄疾的意見。
公元1162年,耿京令辛棄疾等人,南下奉表歸宋。南宋朝廷聽辛棄疾陳述了耿京義軍在後方的抗金活動,以及山東、河北一帶的形勢十分高興,授耿京為天平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天平節度使掌書記,並任命了其它大小官員共200多人。辛棄疾還奉命回去通知耿京把隊伍帶到南方來,聽命於朝廷,共同抗金。但是沒想到在這段時間裏,耿京的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來,金國為了除掉起義軍這個心患,采用了分化瓦解的詭計。起義軍本是由多方人馬組成的,良莠不齊,在金國的重金獎賞之下,張安國竟然殘忍地殺害了耿京。起義軍群龍無首,元氣大傷,不少人紛紛離軍,又回家種田去了。
辛棄疾一行走到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才得知耿京被殺的消息,不禁大驚失色。同行的人有的主張,發生了這麼大的意外情況不如先就地停下來,看看形勢發展再作進一步打算。但辛棄疾說:“我們的任務本是請耿京帶隊伍去朝廷那裏,現在耿京被殺,我們應該做的是嚴懲凶手,為耿京報仇。”於是,辛棄疾約定了猛將王世隆等,僅僅帶了50名騎兵,準備去偷襲金營,殺掉賊人張安國。
辛棄疾等日夜兼程趕到濟州(今山東巨野縣)金兵的駐紮地。金兵大隊人馬正在安營休息。辛棄疾等趁著夜色潛入張安國的帳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正在與金將飲酒的張安國生擒過來,將其捆綁到馬上,然後殺出一條血路,向南奔去,金兵高喊“有人劫營”,可當主將集合大隊人馬追趕的時候,辛棄疾等早已風馳電掣一般跑得無影無蹤了。
卑鄙無恥的叛徒張安國被押至臨安,朝廷下令斬首示眾。辛棄疾立功升官,同時他夜闖敵營,生擒叛徒的英雄行為傳遍了大江南北,鼓舞著人們的抗金鬥誌。從這以後,辛棄疾一直留在南方,再沒有回過他的家鄉山東。
辛棄疾南歸的第二年,南宋北伐失敗,朝廷內部投降派的勢力又占據上風。辛棄疾不顧自己官位卑下,寫了一篇《美芹十論》上呈皇帝。論文的前3篇分析了北方人民對金朝統治者的痛恨和金內部的尖銳矛盾;後7篇具體提出了南宋應該如何抗金、收複失地的計劃。然而,《美芹十論》遞上去後如石沉大海。以後辛棄疾又寫了《九議》呈獻上去,仍未被朝廷理睬。
辛棄疾的報國之誌難酬,他在政治上也始終沒有被朝廷所重用。他先後任過滁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知潭州兼荊州南路安撫等職。公元1181年,他因得罪當權人物而辭官,閑住於江西上饒。晚年,辛棄疾一度被當作主戰元老重新啟用,但很快再次被罷。
公元1207年,文武雙全但最終沒有實現淩雲壯誌的辛棄疾憂憤而死。南歸之後的辛棄疾一直鬱鬱不得誌,便把心中的無限感慨都灌注於筆尖,落在文上。辛棄疾的創作以詞為主,他的集子《稼軒詞》存詞600多首,包括許多傳世篇。
生活在南宋的辛棄疾,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寫詞創作。他的詞是一個愛國誌士的心聲,即有對抗金鬥爭的頌揚,也有壯誌難酬的無奈,還有對南宋苟且求和的不滿等。
暮年的辛棄疾將自己的鬱鬱不滿的情懷寫進了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之中。他臨別人世之前的所有複雜心情都在這首他最有名的詞中體現出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用詞這種形式來抒發自己渴望戰鬥的熱情,壯誌未酬的悲憤。在創作藝術上,他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並且加以發展。他不僅打破了詩與詞的界限,而且打破了詩與散文的界限,創造性地融彙詩歌、散文、辭賦等多種文學形式,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與語言技巧,從而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愛國詩人陸遊
陸遊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寫了1萬多首詩,是中國曆史上寫詩最多並且流傳下來最多的詩人。
陸遊字務觀,浙江江陰人,陸遊幼年的時候,正是北宋滅亡、南宋苟安的年代,金兵在江南燒殺擄掠,江南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陸遊從小就飽嚐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同時,也看到和聽到了江南軍民抗擊金兵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於是在他幼小的心靈裏,並立下了報國之誌。
陸遊少年時代,在家庭的影響和父親的教誨下,勤奮的學習,能寫一手出色的文章,得到師長的稱讚和好評。29歲的陸遊,參加了兩浙地區的舉人考試,出類拔萃,奪得第一名的桂冠。這次會試,秦檜在考試前就暗示主考官,要讓自己的孫子得第一名,主考官很正直沒有買他的賬,而是秉公辦事,以才取人,讓陸遊中了第一名,這件事使秦檜十分惱火。
到第二年,陸遊參加京城考試,主考官發現陸遊的文才,又想讓他名列前茅。秦檜得知此事,更是惱火,蠻橫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陸遊的考試資格,還要追究兩浙地區考試官責任。秦檜妒才嫉能,從此對陸遊懷恨在心,不讓他步入仕途。後來,秦檜死去,陸遊才得以以才取仕,到京城臨安擔任樞密院的編修官。
陸遊積極支持北伐抗金,不斷地向朝廷提出合理建議。這時北伐主將張浚缺少指揮才能,出軍沒有多久,就在符離(安徽宿縣北)打了敗仗,北伐失敗。被一貫主張求和的大臣大肆攻擊,皇帝又不能分清是非曲直,主將張浚被排擠出朝廷,陸遊也被迫罷官了,統治者昏庸到了極點。
陸遊雖辭去了官職,但他的才能和政治見解,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又過了10年,統領川陝一帶的軍事將領王炎仰慕他的才華,把他請到漢中去,做他的幕僚。這時漢中是抗金前線,陸遊認為到那裏有機會參加抗金鬥爭,報國機會來了,他要為收複失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就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命。
陸遊到漢中上任之後,為了解當地軍事情況,他常常騎馬到大散關邊城一帶,觀察金人占領的地區。在衙門裏他還親眼看到金軍占領區的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及冒著生命危險奮勇抗金的戰士。這些情景使他對收複失地充滿了希望。他經過調查研究之後,提出了一個作戰計劃。他提出,恢複中原一定要收複長安,以漢口為基地積蓄軍糧,訓練隊伍,做好準備,以隨時進攻。但是,這時朝廷沒有北伐的打算,陸遊的計劃也自然落空,這使他非常失望。
不久,王炎被調走,陸遊也被調到成都,在安撫使範成大部下當參議官。範成大是陸遊的老朋友,雖說是上下級關係,並不講究一般官場禮節。在這裏陸遊的抗金誌願沒法得以施展常常喝酒寫詩,來抒發自己的愛國感情。這當然被一般官場上的人所看不慣,說他不講禮法,思想頹廢放蕩。其實一般人哪裏知道陸遊的心情呢!陸遊聽了也不辯解,索性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叫“放翁”,取不拘小節而豪放的意思。後來,人們就稱他為陸放翁。他表麵放蕩不羈,而內心仍然壯誌不已。
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陸遊受命參與修撰孝宗、光宗(趙惇)的《兩朝實錄》及《三朝史》。三年後,兩書告成。
公元1206年時,韓侂胄擔任了南宋的宰相,他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北伐,這使陸遊十分高興。但是這次北伐,由於缺乏應有的準備,加上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又失敗了,皇帝和投降派大臣,殺害了韓侂胄,並把他的頭獻給了金朝,訂立了屈辱可恥的和約。
陸遊一生渴望的收複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始終沒有實現,隻有用他的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民族的憂慮。陸遊在川陝生活的9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時期,也是他詩歌創作收獲最多的時期。後來陸遊把自己的全部詩歌題名為《劍南詩稿》,把自己的文集編為《渭南文集》的原因。
陸遊一生辛勤地從事詩歌創作,是古代創作能力極為旺盛的作家,在同時代的作家中也是傑出的。他在詩、詞和散文方麵都很有很大成就,尤其是詩歌方麵貢獻最大。他說自己“六十年間萬首詩”,至今還有9300多首保存下來。在曆代詩人中,他寫的詩是最多的。他的詩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充滿愛國精神。
公元1210年,陸遊病重,在臨終的時候,他把兒孫叫到床邊,念了他最後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