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二年,駐金川的莎羅奔叛清,乾隆帝調張廣泗為川陝總督,進剿金川叛逆。張廣泗原是鄂文瑞部將,作戰勇猛,屢有戰功。張廣泗奉命後,調兵3萬分兩路進擊,一路勢如破竹,副將馬良柱更為驍勇善戰,乘勝直攻匪巢克遜,賊兵屢次請降,均遭張廣泗的拒絕,務必全部殲滅。但張廣泗忌妒馬良柱的戰功,竟將其調回,改派別將,使賊眾有可乘之機,一舉反攻,使得勝之師成為敗將之軍。張廣泗對此又密而不報,繼續向朝廷要兵、要餉。乾隆帝對此有所懷疑,一麵宣詔啟用嶽鍾琪,一麵派大學士訥親為經略前往支援。訥親原本勤於國事,處事用心,思路敏捷。往往有些事常與皇帝想到一起。為此,很受乾隆信任。然而一旦得寵,人就變了,自以為是皇親,有才學,驕橫起來。這次身為監軍,本應為皇帝分憂,與將士同心合力,將賊兵剿滅,然而訥親自恃才高,蔑視張廣泗。張廣泗也瞧不起這樣一個無軍事才幹的監軍,由於二人不和,且又中了莎羅奔弟弟的詐降計,使兩軍相持半年毫無進展。
乾隆帝為此事大怒,下旨將二人逮捕下獄。命傅文忠為經略率八旗勁旅,又從黑龍江調來一支大軍歸傅文忠指揮。乾隆親自為其祝酒送行。傅文忠與嶽鍾琪兩軍會合,以精銳之師戮叛賊,屢戰屢勝,迫使莎羅奔攜子投降。金川之戰遂告捷,乾隆帝於京郊黃新莊迎接凱旋大軍。封傅文忠為忠勇公,賜雙眼花翎,複嶽鍾琪舊爵。福康安進兵西藏
乾隆帝是有作為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各民族間和睦團結,但仍有一些地方發生動亂,威脅清政府的統治。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8年),台灣天地會數千人在林爽文、莊大田的領導下,其人數越來越多,攻城奪縣嚴重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台灣總兵柴大化一麵堅守,拚命抵抗;一麵上奏朝廷、請求派兵協助剿滅天地會。乾隆帝得知後,一麵嘉獎柴大化等固守有功的將士,一麵派鎮遠大將軍福康安率兵援台。
沙場宿將福康安善於用兵,而部下海蘭察又是其得力戰將。二人經過周密研究,製定一個聲東擊西的作戰計劃。在佯攻天地會的根據地大理杙莊的同時派精銳兵將偃旗息鼓,直奔被天地會包圍的嘉義縣。林爽文中其計,分兵回救大理杙莊。結果被福康安逐一擊敗,林爽文、莊大田被殺。台灣天地會剿滅後,乾隆帝命福康安為兩廣總督,坐鎮廣東,封海蘭察為超勇公。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入侵西藏,乾隆又命二人前去攻打廓爾喀軍。
廓爾喀部落大約在18世紀中期興起,於現今尼泊爾境內,建立了一個野心勃勃的王朝。曾在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強占聶拉木,朝廷派巴忠前去交涉,要求歸還聶拉木,而巴忠竟擅自答應每年給廓爾喀交納白銀近一萬兩,這樣才把聶拉木救回。事後又隱瞞此事,此後廓爾喀每年都派人向西藏索要此款。而西藏達賴與班禪對此事根本不知道,為此廓爾喀大怒,準備派兵入侵西藏,要求賠償這幾年的銀子。
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進京為乾隆祝壽,不幸死在承德,其兄仲巴呼圖克圖與其弟紅帽喇嘛沙馬爾巴一向不合,而其兄仲巴呼圖克圖護送班禪遺體回西藏時又把乾隆賜給班禪作為殯葬用的金銀珠寶全部占為己有,更引起其弟沙馬爾巴的不滿,沙馬爾巴不顧國家與民族利益,投靠廓爾喀,並唆使權臣巴都爾沙入侵西藏,以求達到個人的目的。於是巴都爾沙在乾隆五十六年二次入侵西藏,乾隆得知此事,立即追問巴忠,巴忠畏罪自殺。乾隆帝了解清楚情況後立即調兩廣總督福康安為將,超勇公海蘭察為參讚,率大軍入藏征討廓爾喀軍。
廓爾喀軍得知清軍大隊人馬前來支援十分恐慌,搶掠後大隊人馬匆匆逃回本國。福康安命海蘭察率軍繼續追剿,海蘭察乘廓爾喀軍不備,越過一條狹窄的險路,直攻敵營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狼狽逃竄,很快將敵人全部趕回廓爾喀境內。
廓爾喀權臣巴都爾沙回本國後,立即下令拆掉鐵索橋,認為有此天險,清軍是不會過河的,海蘭察一麵命部分騎兵沿河紮營以穩軍心。命令另一部分士兵,乘黑夜繞至上遊,伐木作筏偷渡過河,當廓爾喀軍發現清軍時,已來不及抵抗了,隻得紛紛潰退下去,海蘭察揮軍直下,連克廓爾喀數城,迫使廓爾喀拉特納巴都爾派使臣,向福康安投降,表示再不敢冒犯天威。
福康安鄭重地說:“你們如真心求和,第一把掠奪紮什倫布寺的財物全部交還。第二將禍首沙馬爾巴交出。第三今後每五年向天朝進貢特產一次。”使臣一一接受。並於第二天又送來牛、豬、羊各百頭,米二百石以及果品、糖茶、酒等犒勞清軍。
福康安接受廓爾喀交來的降表後,撤兵轉回西藏,受到八世達賴和七世班禪的熱烈歡迎,大犒三軍慶賀勝利。福康安與達賴、班禪共同商議製定了一個《西藏善後章程》,就班師回朝了。
乾隆帝對廓爾喀外邦的入侵西藏,堅決給予還擊,表明了清政府對西藏問題的正確立場。西藏曆來是中國領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容異邦隨意入侵或詆毀。福康安率軍徹底征服廓爾喀,維護了西藏主權,其功績昭示後人。下江南開腐敗之風
25歲的乾隆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很有作為。他覺得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注重休養生息,可是政策過於寬鬆放縱了;他的父親雍正皇帝整頓綱紀,但是清除異己,政策又過於嚴苛了。他吸取了他們的長處,摒棄了他們的短處,采取剛柔並濟,一張一弛的治國方法。
乾隆在位的六十年中,保持和發展了康熙、雍正時期的勢頭,所以後世人常常把他和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並稱,把他們在位的一百多年說成是清朝的鼎盛時期。當時,清朝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全國耕地麵積比順治年間增加了三分之一,已達到六百餘萬頃。人口也達到3億。城市裏店鋪林立,街市繁華,已經恢複到明代的水平。
當時國庫充裕,乾隆皇帝有恃無恐,連年用兵。在取得了一些勝利以後,他十分得意,自詡為“十全武功”、“十全老人”。乾隆皇帝自以為在政治、軍事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陶醉在一片讚揚聲中。他四處遊山逛水,在位六十年,就六次遊江南,四次謁祖陵,五次遊五台山;到曲阜祭孔、到河南告詣嵩山的次數不可勝數,更不用說每年還要到承德狩獵了。
各地地方官為了投皇帝所好,每次接聖駕都要大大排場一番,有時候一次就花去二三十萬兩銀子。乾隆皇帝每次乘船順運河遊江南,運河兩岸都搭滿了戲台、彩棚,沿海排列著無數彩船。他的龍舟及大大小小的隨行船隻共有一千多艘,都由青壯年民工和年輕婦女拉纖,稱為“龍須纖”。
揚州是商人雲集的地方,奢靡成風。為了接駕,更是挖空心思地露富擺闊。城裏的大街小巷,都鋪上了錦氈,路兩邊掛著綢帳,開湖堆山,建樓造園。行宮裏的一切器物,都豪華無比,就連痰盂都是用銀絲鏤嵌而成的。除了遊山逛水,對女樂、珍寶、飲食、宮苑等等,乾隆皇帝也無所不好。
花費最大的是慶壽大典。乾隆皇帝在自己的母親過六十歲生日的時候,下令在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梁橋的十裏長街上,張燈結彩。每隔數十步就搭一個戲台,這邊是霓裳曲,那邊是羽衣舞,南腔北調,鼓樂喧天。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員競獻厚禮。廣東地方官獻了一個翡翠亭,高三丈,寬兩丈,屋瓦全部用孔雀毛製成,五彩斑斕。湖北地方官獻的黃鶴亭,重簷三層,全部用的是七八尺高的玻璃磚。這次做壽,各地獻的金佛,就有上萬尊之多。乾隆皇帝特地命人建了三層樓陳列金佛,稱為萬佛樓。
乾隆皇帝奢侈過分,就連朝廷的一些大臣也看不下去了。有一個官員到江蘇去辦事回來,乾隆皇帝召見他,詢問江南民情如何。那個官員鼓起勇氣說:“皇上南巡之後,百姓生活甚苦,怨聲載道。”乾隆皇帝一聽這話,臉色大變,厲聲斥問:“百姓生活苦,你說出來誰生活苦;怨聲載道,你說出來誰有怨言!”不等那個官員分辨,就把他趕出朝堂,貶到新疆戍邊去了。有個大臣勸乾隆皇帝說:“皇上每到一處巡幸,地方官一味奉承,殘害了百姓不淺。”乾隆皇帝大怒,非要殺那個大臣不可。多虧朝廷大臣一再講情,才把那個大臣免官了事。
隨著統治階級享受欲望的不斷膨脹,官僚們的貪汙也到了驚人的程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學士和珅。這個深得乾隆皇帝重用的人貪財好貨,植黨營私。各級官吏都趨炎附勢,對他百般奉承,大量進獻賄賂。因此在全國形成了一張貪汙網。誰要碰一碰這張網,就會引起一場明爭暗鬥。
山東巡撫劉國泰是和珅的心腹,他挪用了十萬兩白銀的公款。禦使錢灃掌握了確鑿的證據,在朝廷上彈劾劉國泰,說他勒索下屬,挪用公款。乾隆皇帝見錢灃說得有根有據,心裏疑惑,就命令和珅和錢灃同去查核。錢灃這個人很有心計,他接到命令以後,換上舊衣破帽,提前秘密出發了。他剛走到良鄉,就看到有一個腦滿腸肥的奴仆打扮的人一路上勒索錢財,任意驅使地方官,十分狂妄。錢灃暗中一打聽,原來那人是和珅派往山東的信使。錢灃記下那人的相貌,一路上細心察訪,過了幾天,在那人回來的路上把他抓住了。錢灃從那人身上搜出劉國泰給和珅的信,信上寫著借款填補庫銀虧空的事,用了很多暗語。錢灃當即把信密封好,派人專程上奏給皇帝。
後來,和珅和錢灃先後到了山東。開始,和珅還想收買錢灃,送給他名貴的裘皮。錢灃不買他的帳,拒絕了他的厚禮。和珅見勢不妙,也不過分包庇劉國泰。等他們回京複命的時候,乾隆皇帝拿出劉國泰的那封信,說:“朕洞察秋毫,你們不用再奏了。”馬上下令把劉國泰處以死刑。
不久,內閣學士叫尹壯圖的,上奏乾隆皇帝說:“地方上的總督和巡撫大多聲名狼藉,各省的銀庫,被他們侵吞了很多。”乾隆就派了一個滿族大臣和尹壯圖前往各地查驗。尹壯圖是個書呆子,沒有錢灃那麼機智。那個滿族大臣受到和珅密囑,每到一處都想方設法拖延時間,讓地方官借好銀子補足,才開始查驗。他們從山西大同開始盤驗,由此向南,先後到了直隸、山東、河南等省,都沒有查出虧短。結果,尹壯圖犯了妄言之罪,丟了官。而清朝官場的風氣也愈來愈腐敗了。
乾隆的奢侈使其他貴族官僚、地主豪紳上行下效,追求享樂,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清江浦的河道總督衙門,每逢宴會,就有二十多樣豆腐做的菜,肉菜則有四十多種。一盤豚脯,要用十頭豬,一盤鵝掌,要幾十隻鵝。駝峰一味,要宰殺三四隻駱駝,更不用說那些猴腦、魯羹了。他們飲食的浪費,已經遠遠超過“富人一頓飯,窮人半年糧”的程度。紀曉嵐總纂《四庫全書》
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時,清朝大學者,著名文學家紀昀(字曉嵐)出生在直隸獻縣一個富貴的官僚士大夫家庭。獻縣(今河北省滄縣河澗一帶)在清朝前期,人才輩出,紀曉嵐4歲起便讀書習文,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同上學的七、八個人中,他年紀最小,卻是最聰明的一個,私塾老師非常喜歡他,對他的要求也格外嚴格。
紀曉嵐天資聰穎,頑皮淘氣,流傳下來許多有關他的故事。有一年冬天,紀曉嵐在課間,趁老師不在,做起了滑稽表演。手拿一把破扇子,一扭一扭地學起了村裏演大戲時傻老婆扇扇子的樣子,惹得滿堂大笑。這時,正巧一個南方的書客路過這裏,被這滑稽的場麵所吸引。他看到曉紀嵐穿著棉衣棉褲,手中卻搖著扇子,覺得好笑,一時書生氣十足,便說:“你這個樣子,頗象一聯。”紀曉嵐見是一南方人,隨回答道:“怎麼講法?”那書客便吟道:“穿冬裝搖夏扇糊塗春秋。”紀曉嵐不加思索,脫口回敬:“居南方來北地什麼東西。”對仗工整,言辭辛辣,南方書客掃興而去,身後引來一陣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