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放學回家,經過一家酒店,偶然瞥見店裏的帳房先生汗流不止,手忙腳亂,覺得很有趣。他走進裏麵才知道,原來是帳房先生有一筆帳出了差錯,可無論怎樣也找不到錯在什麼地方。紀曉嵐拿過帳本仔細看了一遍,然後三下兩下把帳本撕了個粉碎。這一下帳房先生可急了,抓住紀曉嵐不依不饒。紀曉嵐笑了笑,推開帳房先生說:“這本帳目太破舊了,我再給你寫一份新的,順便把錯處改過來。”
帳房先生將信將疑,他把新帳本、筆、硯擺在紀曉嵐的麵前。紀曉嵐提筆“唰唰”地寫了起來,不一會兒工夫,一本新帳目寫好了。帳房先生望著這個小學童,豎起了大拇指。
紀曉嵐21歲時參加了河潤的府試,成績優異。24歲時又參加了順天鄉試,又以超群的才華贏得了第一名。這一段時期,他潛心研究考證學,博覽群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31歲的紀曉嵐參加了會試,廷試為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按照大清科舉製度規定,新選進士除一甲三名授修撰及編修外,另外再選一部分有文學書法的特長的進士,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稱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二年,紀曉嵐庶吉士學習期滿,成績優異留館授編修。
從此以後,紀曉嵐開始走上了春風得意的仕途。他先後出任山西鄉試正考官、會試同考官、順天鄉試同考官,並視學福建。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紀曉嵐的父親病故他才返鄉守喪。三年期滿,他攜帶家眷又回到京師,補授為翰林院侍讀。這一年正月,紀曉嵐奉詔續修《通誌》,深得乾隆帝的賞識。乾隆三十三年四月,紀曉嵐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
天有不測風雲。這一年發生了兩淮鹽引案,這是乾隆年間的大案之一。其中牽扯到鹽運使盧見曾,他勾結鹽商,收取賄賂,侵吞公款且數額巨大。在查辦過程中,發現盧見曾事先得知了消息,把資財藏匿起來,於是乾隆帝嚴令追查走漏消息之人,負責此案的正是劉統勳。劉統勳是紀曉嵐順天鄉試時的副考官,性情剛直,因賞識紀曉嵐的才華,使之成為第一名並上奏給乾隆皇帝。他與紀曉嵐師生情意甚濃。但他並不因此而徇私情,經查正是紀曉嵐走漏了風聲。
原來紀家與盧家是親戚,紀曉嵐的女兒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紀曉嵐因泄密報信一事在烏魯木齊度過了二年多的謫戍生涯。這件事對他的思想、性格、處世態度影響很大。回到京師後,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深感世態炎涼,仕途險惡,但他又不想隱身出世。所以他終日以書為伴,苦心研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降旨,購訪民間遺書,提倡對古籍進行整理和考據。派軍機大臣為總裁,挑選翰林等官,選定員數,詳定條規,專司查校,編纂《四庫全書》。
由劉統勳極力推薦,紀曉嵐擔任了總纂官。紀曉嵐非常敬佩這位恩師、嚴師,他盡心盡職,招攬了當時許多著名的學者參加編修,深得乾隆帝的賞識。十一月,紀曉嵐被補為翰林院侍讀。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貯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總計存書3470種,79016卷;存目6819種,94034卷。後又陸續繕寫六份。十一月,第二部繕寫完成,貯於盛京文溯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三部繕寫完成,貯於圓明園文源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四部繕寫完成,貯於熱河文津閣,另三部貯於揚州文彙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底本仍貯翰林院內。
《四庫全書》是我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曆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大叢書,它基本上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國古代的重要著作,許多珍本秘籍因《四庫全書》的編修才得以保存下來,這是一項極為浩繁的工程,素有“千古巨製、文化淵藪”的美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乾隆在位的時候,很寵信一位叫和坤的大臣,和坤是怎樣發跡的呢?這有些來曆。
一次,乾隆帝準備出外巡視,叫侍從官員準備儀仗。官員一時找不到儀仗用的黃蓋。乾隆帝十分惱火,問:“這是誰幹的好事?”官員們聽到皇帝責問,嚇得張口結舌。有一個青年校尉在旁從容不迫地說:“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責任。”
乾隆帝側過臉一看,那個校尉眉目清秀,態度鎮靜,乾隆帝心裏高興,把追問黃蓋的事也忘了,問他叫什麼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珅。乾隆帝又問他的家庭情況,讀過哪些書,和珅也無不對答如流。
乾隆帝十分讚賞和珅,馬上宣布他總管儀仗,以後又派他當禦前侍衛。和珅是個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什麼,他件件都辦得十分稱心;乾隆帝愛聽好話,和珅就盡說順耳的。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當作親信,和珅也步步高升。不出十年,從一個侍衛提升到了大學士。後來,乾隆帝還把他女兒和孝公主嫁給和珅的兒子。和珅跟皇帝攀上了親家,權勢如日中天。再加上乾隆帝年老力衰,朝政大事,就自然落在和珅手裏。
和珅受到乾隆的恩寵,不斷加官進爵,而和珅也利用這份恩寵不斷地貪汙受賄,中飽私囊。
乾隆想仿效康熙巡遊江南,派和珅負責監造龍舟車駕,和珅派人到各處收集名貴木料,征召工匠,把龍舟造成十分華麗,花去銀子無數,其中大部分進了和珅的腰包。
和珅又借機到各地通報皇上巡遊之事,要地方官做好迎接工作。地方官接到公文,嚇得不得了,怕接待不周,就拚命賄賂和珅,和珅也借機向地方官索賄,這次巡遊使和珅積累了財富無數。雲南總督李侍堯,仗著是乾隆的紅人,不受和珅的指使,沒有向和珅行賄,和珅即向乾隆告發李侍堯貪汙索賄,吏治廢弛,乾隆將李侍堯革職。
不但接受賄賂,而且公開勒索;不但暗中貪汙,而且明裏掠奪。地方官員獻給皇帝的貢品,都要經過和珅的手。和珅先挑最精致希罕的留給自己,挑剩下來再送到宮裏去。好在乾隆帝不查問,別人也不敢告發,他的貪心就越來越大了。
有一回,有個大臣叫孫士毅,從南方回到北京,準備朝見乾隆帝,正巧在宮門口遇到了和珅。和珅一見孫士毅手裏拿著一隻盒子,就問:“你手裏是什麼東西?”孫士毅說:“沒什麼,是一隻鼻煙壺。”
和珅走上前去,不客氣地把盒子抓在手裏。打開一看,那隻鼻煙壺竟是用一顆大珠子雕刻出來的。和珅拿在手裏,看了又看,嘴裏連聲嘖嘖稱讚,涎皮賴臉地說:“好寶貝!就送給我,怎麼樣?”孫士毅慌忙說:“哎,不行了。這件寶貝是準備獻給皇上的,昨天已經奏明皇上了。”
和珅臉色一沉,把珠壺往孫士毅手裏一塞,冷笑著說:“我不過跟你開個玩笑,何必那樣寒酸相!”
孫士毅把那隻珠壺獻給了乾隆帝。過了幾天,他又跟和珅碰在一起,隻見和珅得意揚揚地說:“我昨天也弄到一件寶貝,您看看,能不能跟您上次進貢的那隻比?”
孫士毅走過去一看,原來就是他獻給乾隆帝的那隻珠壺。孫士毅嘴裏隨口應付了幾句,心裏想,這件寶貝怎麼會落到和珅手裏,一定是乾隆帝賞給他了。後來,他偷偷打聽,才知道和珅是買通太監從宮裏偷出來的。
和珅利用他的地位權力,千方百計搜刮財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員,知道他的脾氣,就盡量搜刮珍貴的珠寶去討好和珅。大官壓小吏,小吏又向百姓層層壓榨,百姓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乾隆帝在做滿六十年皇帝後,傳位給了太子顒琰(音yóngyǎn),顒琰即位,就是清仁宗,又叫嘉慶帝。
嘉慶帝早知道和珅貪贓枉法的情況,因為他是太上皇的紅人,對他的所作所為依舊忍著,朝廷大臣也不敢參奏。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帝一去世,大臣一上奏,嘉慶帝馬上把和珅逮捕起來,命他自殺;並且派官員查抄和珅的家產。
和珅的豪富,本來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結果,還是令人大吃一驚。長長的一張抄家清單裏,記載著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稀奇古董,多得數都數不清,粗粗估算一下,大約值白銀八億兩之多,抵得上朝廷十年收入。嘉慶親自處理了這樁貪汙案,他也不覺暗暗心驚,自古以來,即便是晉朝以奢華著名的王愷、石崇,也不及和珅的千分之一。自然,那查抄出來的大批財寶,都讓嘉慶帝派人運到宮裏去了。事情傳開後,民間就有人編了兩句順口溜諷刺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女英雄王聰兒
18世紀末期,中國正處於清朝乾隆皇帝統治的“盛世”時期,但在這“隆盛之勢”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深刻的社會危機。
和珅掌權的時候,清王朝十分腐敗,地方官吏貪汙橫行,百姓怨聲載道。當時,在湖北、河南一帶,白蓮教又盛行起來。有個安徽人劉鬆,到河南傳教,利用給百姓治病的機會,勸人入教,後來被官府發現,流放到甘肅去。
劉鬆的徒弟劉之協和宋之清逃到湖北,繼續傳教。他們宣傳說,清朝快要滅亡,將來會出現新的世界,入教的人都可以分到土地。當地的貧苦農民受夠地主剝削的苦,渴望得到土地,聽了這個宣傳,紛紛參加了白蓮教。
參加白蓮教的人越來越多的消息,驚動了乾隆帝。乾隆帝命令各省官府捉拿教徒。一些官吏本來是敲榨勒索的老手,趁機派出差役,挨家挨戶地查問,不管你是不是教徒,都得拿出一筆錢來“孝敬”他們。有錢的出錢買命,沒錢的窮人就被抓到監獄裏拷打,甚至送了命。武昌有個官員向百姓敲榨勒索不成,羅織罪狀,受到株連的有幾千人。不論教徒或沒入教的,都被迫害得家破人亡,對官府更加切齒痛恨。
白蓮教首領劉之協到了襄陽,召集教徒開會商量。大家道:“這個世道,真是官逼民反了!不如索性造反吧。”經過一番商議,決定用“官逼民反”的口號,發動群眾起義,並且派出教徒分頭到各地去聯絡。
公元1796年,也就在嘉慶帝即位那年,白蓮教徒在湖北宜都、枝江等地舉行了起義。襄陽地方有個白蓮教首領齊林,原定在元宵燈節起義,不料走漏了消息,遭到官府的襲擊,齊林和一百多個同伴被殺害。
齊林有個年輕的妻子叫王聰兒,原是個江湖賣藝的女子,從小練得一身武藝。她決心給丈夫和起義的同伴們報仇,就和齊林的徒弟姚之富一起,重新整頓起義隊伍,不出一個月,就組織了一支四、五萬人的起義軍。王聰兒和其他首領一起率領隊伍,到處打擊官府,懲辦貪官汙吏。
當王聰兒在湖北起義的時候,四川、陝西的白蓮教徒也起兵響應。起義的火焰在三省廣大地區蔓延開來,一些貧民、流民,都參加了起義隊伍。
嘉慶帝一看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慌了手腳,連忙命令各地的總督、巡撫、將軍、總兵等大小官員,派出大批人馬鎮壓。可是那些大官、將軍們隻知道貪汙軍餉,不懂得怎樣打仗。
王聰兒分兵三路,從湖北打到河南。起義軍打起仗來不但勇敢,而且機動靈活。他們在行軍的時候,不整隊,見了官軍不正麵迎戰,不走平坦大道,專揀山間小路走,找機會襲擊官軍。他們又把兵士分成許多小隊,幾百人一隊,有分有合,忽南忽北,把圍剿他們的官軍弄得暈頭轉向,疲於奔命。
王聰兒的起義軍在湖北、河南、陝西流動作戰,打擊官軍。第二年,在四川跟那裏的起義軍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