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英軍猛烈的攻城炮火越來越密。炮彈接連三地在裕謙率軍堅守的鎮海東門內學宮附近爆炸,有幾發炮彈落入學宮門前,激起股股衝天水柱。在這生死關頭,裕謙決定“舍身成仁”,他將帥印交給副將手伸泰,叮囑他把這兒的情況轉告浙江巡撫劉韻珂,讓他上報皇上。說罷,裕謙從容地走向泮池,伸泰等人未能攔住,裕謙縱身跳入水中。

裕謙死後,朝廷追封諡號“靖節”。一代愛國忠臣終因其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慨,深受人們尊敬。金田起義

廣西省桂平縣紫荊山南麓,萬峰重疊,形勢險要。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公元1851年1月11日),即《南京條約》簽訂的第二年,一個叫金田的村寨,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曆史上稱這次起義為“金田村起義”。

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是中國近代最早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人。洪秀全和太平天國另一創始人馮雲山都是廣東花縣人。在鴉片戰爭及其以後的時期,廣州是中國對外關係和內部社會關係劇烈震動的中心。出生於廣州附近的這兩個青年成了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創始人。

廣州城北約100裏,有個名叫官祿土布的小山村,是洪秀全出生的地方。他父兄都以耕田為生,家境中上,但世代都目不識丁。到了洪秀全,他7歲那年,父親破例地送他到私塾讀書,五六年間,就能熟讀“四書”、“五經”。後來又自讀中國史籍。在他十五六歲時,家境日趨貧困,他隻好輟學務農。18歲起,他開始在本村和鄰村的蒙館當塾師。一當就是10多年。在這期間,他多次到廣州考秀才,均未考上。這一係列的遭遇,使他逐步建立一種新的宗教信仰。

比他年幼的馮雲山,是他在任塾師時結識的朋友,也是一個鄉村塾師,家境和洪秀全差不多,都是中農家庭出身的青年。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洪秀全到廣州應試,沒有考中,卻偶然在街頭從兩個不相識的人手裏得到了一部叫《勸世良言》的小書,帶回家中,粗讀了一下,便擱在了一邊。第二年他又到廣州應試,仍然失敗,回家後生了一場大病。病中他感到被天使接到了天堂,一個莊嚴的老人向他指出妖魔迷惑世人的情形,並給予他寶劍,令他把闖上高天的妖魔一一逐入地獄,旁邊還有個年輕人幫他斬妖,如此等等。到了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他重讀七年前得到的這部小書,感到書中所述與那年“升天”時所見情形有很多地方非常相符。原來他在天上遇到的就是書上所說的上帝和上帝的兒子耶穌,而他乃是上帝的次子,那一次,上帝已交付他神聖的斬妖使命,讓他下降凡間,拯救世人。

當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洪秀全萬萬沒想到,這本書會對他今後的命運產生這麼巨大的作用,這不僅改變了洪秀全,還由洪秀全創造了一段非凡的人類曆史。《勸世良言》的作者梁阿發也沒想到,他寫的這部書到了洪秀全這樣的讀者手裏,會使得這部書發揮令人間震蕩的作用。他怎麼也沒料到,以後的“拜上帝會”、“金田村起義”、建立太平天國農民政權,這部書起了啟蒙的作用。

洪秀全本來一直為多次科舉考試失敗而憤懣,可新的信仰已讓他下決心放棄從考場中找出路打算。他已感到他肩擔了改變社會腐朽黑暗、不公正現象的使命。他決定利用書中所說的一些宗教形式來發動組織群眾,用他的新的宗教信仰做為醫治這個社會的“福音”。

他找到了好友馮雲山、族弟洪仁玕,把自己的夢境和《勸世良言》一書對他的啟發告訴了他們。並表明了自己想成立拜上帝會的想法。1843年夏季,洪秀全、馮雲山、洪仁玕一同到石角潭舉行了洗禮,“拜上帝會”正式成立,新會員多了起來。

最初,洪秀全和馮雲山一直在家鄉附近各村鎮活動,吸收會員,宣講教義。後來,他們砸了村塾裏的孔子牌位。這些對封建社會的聖賢的褻瀆行為和對封建製度的造反行為,表明了他們與傳統的封建觀念徹底決裂的態度,因而遭到了當地封建勢力的敵視。洪秀全、馮雲山被趕出了私塾,而且在當地也無法容身,隻好離開家鄉到外地。這一出遊成了“拜上帝會”活動的重大轉折。

他們曆經廣州、順德、南海等10多個地區,一直到了廣西縣。他們沿途吸收會員,宣講教義。在這種宣講中,宗教信仰已和實際的階級鬥爭緊緊的聯係起來,成了一種所能利用的武器,但不久他們就發現拜上帝教的理論還很粗略,難以動員大批的人們入教。所以他們決定分頭行動。

當年,洪秀全回到花縣,他決心寫出自己的傳道書,讓大家聽了以後,就像說自己身邊發生的事,這樣才能引起民眾的關注。於是他在家鄉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作品,內容已遠遠超出了道德的、宗教的說教,他把農民的純樸的道德觀念加以發揮,啟發群眾走向嚴肅的鬥爭。許多矛頭已明確地對準了清朝統治者。並在宗教的外形下,為苦難的農民展示出值得為之奮鬥的美好前景:“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亂極則治,暗極則光,天之道也。於今夜退而日升矣,……行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這一些鼓動民眾奮起的主張,為以後太平天國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

洪秀全回到家鄉寫書時,馮雲山到了廣西貴縣的紫荊山區。紫荊山綿亙起伏,地勢險要,是一個退可以守、進可以攻的軍事要地。馮雲山初到這裏,人生地疏、舉目無親,隻得靠出賣勞動力,幫人撿牛糞、打短工為生。後來因為他在吟誦一首詩時被人發現,而後到了一富戶家做塾師。在兩年多的時間裏,他在這裏舉行了艱苦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在窮苦農民和燒炭工人中間,發展了3000多拜上帝教會員。太平天國的重要領導人物如楊秀清、蕭朝貴等,就是這期間發展入教的。紫荊山已成為發動太平天國革命的基地。

1847年8月,洪秀全也來到紫荊山,與馮雲山再次相會。這時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也加入了“拜上帝會”。看到力量迅速發展壯大。洪秀全立即提議秘密建立軍隊,製造軍械,籌備軍費,規定紀律。一支農民武裝逐漸形成。

為進一步發動群眾,洪秀全和馮雲山組織了一場破壞偶像、搗毀神廟的反神權鬥爭。搗毀象州甘王廟就是當時“拜上帝會”的最著名一次反神權鬥爭。甘王在當地群眾心目中是一個最凶惡可怕的神。洪秀全、馮雲山於1847年10月28日率領“拜上帝會”的群眾數人,搗毀了甘王的塑像。甘王這個可惡的凶神被打倒,掀去了群眾心中的重壓,使得“拜上帝會”在群眾中樹立了極高的威信,他們在群眾中的影響越來越大。這自然引起了封建勢力的仇視,地主階級的團練開始了對“拜上帝會”的鎮壓。這樣“拜上帝會”的宗教鬥爭轉化為反封建的政治鬥爭。

在這期間,馮雲山曾被地主團體逮捕。在大家的努力下,9個月後他被救了出來。至此,“拜上帝會”與團練的鬥爭愈演愈烈。不僅紫荊山如此,整個廣西農民起義都如火如荼,迅猛發展,洪秀全覺察到革命浪潮已經到來,於是向各地拜上帝教發出了“團營”(集中待命)的命令,命令大家在道光三十年十月一日(公元1850年11月4日)以前趕到金田村集合,準備起義。

兩萬多會眾陸續趕到了金田村,會眾中以農民為最多,其次是手工業工人,也有一部分遊民、知識分子和地主商人。在這些會眾中,以漢族為多數,其餘還有壯族、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這是一支以農民為主體,包括不同階級、不同民族的農民革命武裝。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公元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的誕辰。就在這一天“拜上帝會”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公開宣告同整個封建勢力對立。眾太平軍戰士立刻發出殺妖的呐喊,喊聲震撼了紫荊山麓。曆史上有名的金田起義就這麼爆發了。太平天國定都南京

道光三十年,奕詝繼承皇位,即鹹豐皇帝。十二月十日(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東金田起義。定國號為太平天國。他宣布五條軍紀:一、聽從命令;二、男女分營;三、秋毫莫犯;四、財產歸公,團結和睦;五、同心合力,不得臨陣脫逃。從此,舉世震驚的太平天國革命開始了。

金田起義後的第三天,洪秀全揮師東進,首戰於東嶺,將尾追其後的廣西提督向榮殺得大敗而逃。洪秀全又乘永安空虛,揮得勝之師一舉攻下永安,並在州城和城郊70多個村莊設營布防,嚴陣以待來犯之敵。在永安城,洪秀全正式稱天王。開始封王建製,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洪大全為德王,秦日綱、林鳳祥等40餘名首領,各稱丞相軍師,軍隊由東王統一調度。

洪秀全占領永安,鹹豐派賽尚阿率精兵四千前來圍剿,洪秀全決定突圍向西攻桂林。在突圍中德王洪大全被俘,押北京後處死。攻擊蓑衣渡,馮雲山戰死。但這沒有影響太平軍的士氣,在天王洪秀全的率領下攻下永州、江華、永明、蘭山、桂陽、郴州。大軍直逼長沙,長沙守將駱秉章,防守嚴密,激戰中西王蕭朝貴又戰死。洪秀全考慮不能停在一處,於是改攻寧鄉、益陽、湘陰。占領了嶽州府後又獲得大批武器彈藥。然後沿江而下,一舉攻克漢陽、漢口,接著奪取武昌,軍隊休整,備糧草,造船隻,準備東進。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太平軍水陸並進,猶如霹靂閃電般破九江,奪安慶,大軍直逼南京城。

鎮守南京的兩江總督陸建瀛,曾在湖北與太平軍交戰失利,退守南京,此人武功高深,但年歲太大。洪秀全、楊秀清二人站在南京城下,楊秀清指著腳下,小聲說:“我們從這向儀鳳門城樓挖一條通道,然後用炸藥轟開城牆,殺進去!”

洪秀全說:“好!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