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異姓六兄弟,戰死兩人,內訌自相殘殺兩人,隻剩下洪秀全、石達開二人。

處死韋昌輝,一場風波平息了,石達開返回北京,洪秀全加封石達開的官職,讓他,處理朝政。然而洪秀全對這唯一的異性兄弟也不放心,竟封文不能治國、武不能安邦、愛財如命的二個哥哥為王,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並暗中命這兩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小人監視石達開。這就引起了石達開的戒心,懷疑洪秀全有殺害自己之心。為此,竟率兵26萬出走。石達開沿途張貼布告,表白自己一片忠心卻遭受迫害,不得不飄然遠行的苦衷。

石達開出走後,洪秀全因京內無人主持軍政,後悔不迭,百般派人迎回石達開,其情詞慘迫,仍未能招回石達開。英、忠二王屢勝頑敵

在北伐遭受挫折,清兵日益猖獗的形勢下,太平天國革命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洪秀全提拔了與清軍血戰多年的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等為各軍主將。是他們領導太平軍奮力戰鬥,力挽危局。

同時,清政府加緊了對太平天國的封鎖,曾國藩派他的虎將浙江布政使李緒賓,率精兵圍攻三河鎮。三河鎮乃太平軍屯糧和存放武器的重要軍事基地,一旦被敵人攻破,將嚴重的威脅天京的安危。因此,天王洪秀全命英王陳玉成率兵前去解圍。

李緒賓得知年僅21歲的陳玉成前來解圍,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李緒賓在清軍中確實算得上虎將,他曾率清兵奪取被太平軍占領的武昌、九江等地。

陳玉成也的確年青,是太平軍最年青的一位王爺。但勇略過人,14歲參加金田村起義,17歲率500人出奇兵襲取武昌城,後又參加破江南大營,迫使提督張國棟落水而死。陳玉成又組織了一個小兒隊,年齡都在十三四到17歲之間,分紅、黃、白、黑、青五旗營,作戰勇猛,屢建奇功。

陳玉成大軍到後,安營紮寨,他獨自坐在一塊大石上默想對策。忽然看到一群群的螞蟻匆匆忙忙從石縫中爬過,鑽進濕漉漉的一片青苔中,馬上意識到明日早有大霧。立即傳五旗營首領前來議事。陳玉成命令說:“無論今晚,或是明晨,你等要加強戒備。若有清妖襲營,紅旗營偽裝敗走,將妖兵引到此大石頭處,其他四營在此埋伏,待敵過後,從背後殺出。”

第二天,果然大霧彌漫,李緒賓率領大軍分三路殺來,紅旗營立即上前迎戰,拚殺幾個回合後,就紛紛敗了下來。李緒賓一見,精神抖擻,命令士兵立即追殺,並傳令:活捉陳玉成。清兵三路會成一路追殺下去。霎時間太平軍無影無蹤,彌天大霧,難辨東西,李緒賓趕到,站在大石頭上,正在觀望,忽聽背後殺聲驟起,無數太平軍從天而降,揮刀向清兵殺去。李緒賓正在指揮迎戰,卻不料敗下去的太平軍,又衝殺回來。此時,方知中計,慌忙中左衝右突,好不容易才逃回大營。

李緒賓敗回後,心中十分惱火,想不到會敗得如此之慘。原是他包圍三河鎮,如今,反被陳玉成包圍,成了戰敗之軍。正在這時,副將跌跌撞撞跑進來說:“李秀成大軍也到了,我們全部被包圍了。”李緒賓剛說:“知道了。”再一看腳下,大水不斷上漲。副將說:“陳玉成挖斷鎮外河堤,大水漫我軍營,我背大人速走。”李緒賓揮揮手說:“你先去吧!”

副將走後,李緒賓越想越惱,身經百戰的一員猛將,竟敗在一個娃娃手上,羞愧地吊死在一棵柳樹上。

三河鎮一仗殲滅清兵6000多人,僅大小官員就有400多。

不久安慶失陷,洪秀全的哥哥洪仁達進讒說,陳玉成援軍不到,竟將責任全推到陳玉成身上。洪秀全下詔革去英王之職,帶罪立功,此時陳玉成悲奮交集,孤軍堅守廬州。又誤中叛將苗沛霖的奸計,被勝保所俘,於同治元年四月十五日(公元1862年6月4日)被害,年僅26歲。

陳玉成死後,天國重擔落在忠王李秀成身上。慈禧命李鴻章為江蘇巡撫。李鴻章效仿老師曾國藩,組織起擁有7000多人的淮軍。又與洋人華爾狼狽為奸,組織了一個洋槍隊。不久攻下鬆江,又揮師進攻青浦。

1862年9月,華爾仗著武器優良,又有著海盜的賊膽,率領洋槍隊攻打青浦,結果死傷無數,敗了下來。但他並不死心,組織第二次進攻,正在指揮進攻時,司令白齊文慌慌張張跑來告訴華爾,李秀成援軍殺來。話音剛落,“殺鬼子,殺清妖!”太平軍的呼聲響徹四麵八方,喊聲剛過,城裏的太平軍與援軍如同潮水般衝殺過來,殺得洋槍隊呼爹叫娘沒命地逃跑。華爾身中兩彈,嚇得聲嘶力竭地叫喊:“快救我!撤,快!快!”

不見閻王不死心的華爾又收買了中國人的敗類、地痞、流氓組成了有4000人的洋槍隊,又向太平軍的駐地奉賢南橋鎮攻來。南橋鎮城外一片開闊地,易攻難守。李秀成與譚紹光想起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華爾與白齊文這時更為囂張,揮軍直逼城下,一看城門緊閉,城頭幾個老弱殘兵巡邏。二人一商量,決定先攻破城池再說。華爾命30門大炮齊轟,很快將城牆轟塌,也不見太平軍還擊。洋槍隊在華爾的指揮下,毫無顧忌地向城中衝去。突然炮聲大震,殺聲驟起,四麵八方都是太平軍。炮聲一停,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久經沙場的太平軍,殺得洋槍隊死的死傷的傷,紛紛後退。法國海軍司令卜羅德在亂軍中斃命。

奉賢南橋鎮沒有攻下,反而損兵折將。惱羞成怒的華爾,於秋季指揮洋槍隊又攻打慈溪,這一次華爾站在城外一個高高的土台上,正指揮得洋洋得意時,突然一顆子彈不偏不斜,正好擊中這個海盜的腦殼,當場斃命。

1862年1、2月間,李秀成率部在紹興屢敗反動聯軍,先後打死“常捷軍”統領勒伯勒東及其繼任者塔提夫。但這些局部戰鬥的勝利,不能彌補整個戰場的被動局麵。辛酉政變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861年8月22日)鹹豐皇帝病逝,年僅31歲,宏圖未展,大誌未成。鹹豐臨終前,他口授遺囑,宣布由6歲兒子載淳繼位,並指定載垣、端華、肅順、穆蔭、景壽、匡源、杜翰等8個親信為讚襄政務王大臣,輔佐載淳,總攝國政。6歲的載淳繼位,改年號為祺祥。然而,事情沒有按鹹豐皇帝的意願發展。他死後不久,朝廷發生政變,國家大權落到小皇帝的生母葉赫那拉氏手裏。

那拉氏出身於滿洲貴族家庭,小名蘭兒。1851年鹹豐登基後,17歲的那拉氏應選入宮為“秀女”。別具一番風韻的蘭兒被鹹豐一眼看中,得到寵幸。皇後紐祜祿氏幽嫻靜淑,鹹豐帝對她隻有敬沒有愛。而這位蘭兒,芙蓉麵,楊柳眉,性情乖巧,兼通滿漢兩文,識經曉史,能書能畫,故深得鹹豐寵愛。她很快就被封為貴人,接著又被封為懿嬪。過了一年,蘭兒又為鹹豐生了他一生中唯一的兒子載淳。母以子貴,很快又升一級,封為懿妃,第二年又升為懿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

鹹豐身體虛弱,懶理政務,不時要那拉氏代筆批條。那拉氏由此對朝廷軍政大事和人際關係有所了解。久而久之,那拉氏開始向鹹豐舉薦人才,進而幹預政事。

載淳繼位後,紐祜祿氏被尊為“母後皇太後”,那拉氏被尊為“聖母皇太後”,一個住東邊的鍾粹宮,又稱為“東太後”。一個住西邊的長壽宮稱為“西太後”。八大臣輔佐朝政,改年號“祺祥”。但那拉氏權欲熏心,並不滿足。她要奪取清王朝大權。鹹豐的死,正好給她提供了機會。這時清廷內部,分為兩大派。一派以八大臣為首,把持朝廷軍政大權,主張原封不動維持現存秩序,對外國侵略者抱著疑懼和仇視態度。另一派以鹹豐的異母弟弟恭親王奕訴為首,極力主張和外國侵略者妥協。鹹豐逃往熱河,將他留在北京與英法聯軍議和。奕訴在北京與英法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得到列強的賞識。

西太後深知奕訴和八大臣有很深的矛盾,為了實現自己的篡權計劃,她決定爭取奕訴的支持。鹹豐在熱河一死,她立即以報喪為名,派親信趕回北京,密召奕訴速來熱河,單獨召見,商定“回鑾”北京,立即除掉八大臣,實施兩宮垂簾聽政計劃。她最關心的是洋人對兩宮太後垂簾聽政的態度。奕訴保證說:“各國對太後聽政絕無異議,如有誤會,我盡可解釋,若有不妥,惟奴才是問。”

奕訴回到北京,召集黨羽,拉攏八大臣的反對派,緊鑼密鼓地為皇太後垂簾聽政作輿論準備。他們編了一本《臨朝備改錄》,收集了曆史上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先例,為西太後上台找依據。與此同時,西太後在熱河也加緊行動。她首先找東太後列陳八大臣不除的種種危害。東太後是個沒有主見的人,加上平時受八大臣對自己的限製也微有不滿,被西太後這麼一說,便支持了她的政變計劃。隨後,西太後又授意在熱河和北京的黨羽,為她的上台大造輿論。

西太後知道,沒有兵權就不可能政變成功,以後也不可能真正掌權。在和奕訴密議後,她們拉攏了掌握兵權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和兵部侍郎勝保,完全控製了北京周圍的部隊。

1861年10月26日,鹹豐的靈柩從熱河運往北京。那拉氏怕八大臣中途鬧事,便有意將他們分開。讓肅順單獨負責護送靈柩沿大路走,而叫載垣、端華等人跟隨她走小路。但肅順也並非庸碌之輩,他知道那拉氏凶殘無比,如不盡早除去,後患不堪設想。所以事先安排侍衛兵準備在隊伍行至古北口時將她刺死。誰知那拉氏早有防備,她的親信侍衛榮祿日夜守衛,毫不懈怠,直到北京,肅順派的刺客都無從下手。

11月1日,西太後那拉氏在勝保派親兵接應下,提早一天回到北京,當天便和奕訴會晤。奕訴在北京已作好一切準備,並轉達了英法使館的態度:隻要朝廷不在北京,隻要端華、肅順等繼續掌權,我們無法確認中國已確實承認了條約。那拉氏見有洋人撐腰,便更有恃無恐。

次日黎明,載垣、端華剛踏進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在兩旁的衛侍就地逮捕,並宣讀早已擬好的諭旨,將八大臣解職並審判定罪。那拉氏一見事情順利,又命令睿親王仁壽、醇親王奕急速去捉拿肅順。這時,行至密雲的肅順還蒙在鼓裏,對京中的變亂毫無知覺。兩親王趕到密雲驛站,以迎接先王靈柩為名,乘肅順路上就寢時,突然帶兵闖入,在夢中把他捆了起來。

那拉氏逮捕了八大臣之後,便在王公大臣麵前痛訴肅順等人的罪狀,並說先帝並沒有讓他們輔佐朝政,完全是他們趁國難之機獨攬大權。紐祜祿氏也在一旁幫著那拉氏說話。6歲的小皇帝看到兩位母親的悲痛之狀,便按照那氏預先教好的話說:“肅順等人,忘恩負義著實可惡該殺頭!”

聖旨一下,八大臣就要人頭落地。那拉氏深知打擊麵太大,會對自己今後不利,於是采取了區別對待的策略:將軍機處的景壽、穆蔭等5人革職,發配新疆效力贖罪;肅順、載垣、端華被列出10大罪狀,判處死刑;載垣、端華賜令自盡;肅順,本應淩遲處死,但念其是先帝重臣,加恩改為斬決。

第二天兩宮太後就開始垂簾聽政。慈安太後沒野心,也沒能力,一切聽任那拉氏自作主張,獨斷專行。26歲的那拉氏從此走上政治舞台。篡奪了清朝大權。在以後40多年的時間裏,她一直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這一年,因為是舊曆辛酉年,故這一曆史事件被稱作“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清政府在內政外交兩個方麵走向新的軌道,清政府勾結英法等列強的勢力,大大增強了平息民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