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柏本來以為有俄國人的支持,中國不敢派兵來打他。現在左宗棠的軍隊接連勝利,他就有些吃不消了。但阿古柏不死心,要和中國軍隊頑抗到底。他命令自己的兒子海克拉去守托克遜,大總管愛伊德爾呼裏達守達阪城,白彥虎守吐魯番,準備與左宗棠決一死戰。然而,他的計劃最終沒得逞。這樣,南疆地區也被收複了。阿古柏節節敗退,帶領的一點兒兵力向西逃竄。半路上,他就被手下人殺死,得到了應有的下場。不久,白彥虎和海克拉逃到了俄國。各路大軍,在吐魯番勝利會師。這樣,除去伊犁以外,清軍收複了全部的疆土。
左宗棠見俄國人還賴在伊犁不想走,便決定親自到新疆,指揮清軍收複伊犁。臨行前,他命人帶上一口棺材。手下人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左宗棠就激動地說:“我已經65歲了,為了收複國家的領土,我情願搭上我的這條老命。”將士們一見統帥這麼堅決,頓時深受感動,也都紛紛表示:“不趕走俄國人,我們決不活著回來。”
左宗棠離開肅州,向西走了不遠,突然接到了慈禧太後的命令。慈禧讓他停止進軍伊犁。左宗棠非常痛心,望著西北方向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連聲哀歎。但是沒辦法,他隻好命令部隊停止進軍。原來,慈禧害怕左宗棠收複伊犁會引起麻煩。她就和李鴻章商量,決定派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去跟俄國人談判。後來,曾紀澤和俄國簽訂了《伊犁條約》。雖然要回了伊犁,卻把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領土讓給了俄國。洋務自強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兩個互相對立的政治派別,即洋務派與頑固派。這兩個派別在對內鎮壓人民,維護封建統治方麵是一致的。但在如何對待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及西方的先進科技等方麵有著嚴重的分歧。由此而產生的矛盾和鬥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近代曆史的進程。
“洋務”一詞是由“夷務”演化而來的。在此之前,清廷把與西方各國發生的所有往來事務,統稱為“夷務”。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拒絕清政府再以“夷”字相加,清政府隻好變通一下,以“洋務”一詞逐漸代替“夷務”,成為朝野公私文牘的通用語。
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是恭親王奕訢、桂良和文祥等人。這些人在對外談判中,目睹洋人,“船堅炮利”,非“天朝”所能抵擋,因此主張掌握西方先進武器,加強防衛力量。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張之洞等人,其中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貢獻最大。1861年1月11日至24日,奕訴、桂良和文祥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先後兩次奏折探討以“自強”為治國總綱的基本國策,力圖以此“振興”清王朝。在這個基本國策指引下,中國曆史進入了長達35年的自強運動時期。
自強運動的前期,清政府興辦了一係列近代軍用工業。
1861年,在鎮壓太平天國時,為增強湘軍的作戰能力,曾國藩設立安慶內軍械所。這是洋務派興辦軍火工業的最初嚐試。
1862年,李鴻章任用英國人馬格裏在鬆江創辦上海洋炮局。1863年,他把該廠遷到蘇州,改稱蘇州洋炮局,購入一些西式機械設備,製造武器彈藥供給淮軍,用於對太平軍作戰。1864年,馬格裏在李鴻章支持下,買下英國“阿思本艦隊”所帶的修造槍炮用的機器,提高了該廠的生產能力,每周可生產炮彈1500至2000發。
1865年,李鴻章購買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將這所鐵廠與丁日昌和韓殿甲主持的設在蘇州的兩個炮局合並在一起,加上容閎從美國購來的機器,成立江南製造總局。這所兵工廠最初計劃以造船為主,後來改為製造槍炮、彈藥、水雷等武器為主,同時也造船、鋼以及製造簡單機器。該局所產軍火主要供給南北洋軍隊,也調撥給各生活上軍隊。雇傭工人約2000人,聘用英國技師。同其他軍火工廠相比,江南製造總局經費充裕,技術力量雄厚,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大型兵工廠。
1865年,李鴻章把馬格裏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加以擴充,成為金陵機器局。該局的廠址設在雨花台附近,專造槍炮彈藥,規模小於江南製造總局。
金陵機器局的產品大都供應淮軍及北洋,一小部分撥給南洋和沿江各省。該局在英國人馬格裏主持下,所造大炮質量低劣。1875年1月5日,大沽炮台試放該局製造的兩門68磅重炮彈的大炮時,發生爆炸,當場炸死士兵5人,重傷13人。主持人馬格裏卻拒絕承擔責任,要求重新演放,結果仍舊炸裂。李鴻章將馬格裏撤職,此後改由中國人監辦。
1866年,左宗棠任用法國洋槍隊頭目德克碑和寧波海關稅務司法國人日意格承辦,廠址設於福州馬尾。該局主要製造和修理船舶,有工人1700至2000人,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專業船舶製造廠。該局原計劃在5年內用300萬兩白銀造船16艘,結果用了6年多時間,開支530餘萬兩,造了大小15艘輪船,均是木殼船,質量不高。
1867年,清政府令滿州貴族崇厚在北方籌辦天津機器局。崇厚雇聘美國駐天津領事英國人密妥士為總管,辦了三四年,毫無成效。隻好於1870年交給李鴻章經辦。李鴻章派中國人進行全麵整頓擴建,成立東西兩局。東局設在城東賈家沽,主要製造火藥、銅帽、洋槍、洋炮、火雷和各式子彈;西局設在城南海光寺,主要製造開花子彈和軍用器具等。東西兩局共有工人約2500人。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總局,成為當時的“洋軍火總彙”。該局所產軍火除供應直隸淮練各軍、北洋艦隊外,其他如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江南分防水陸淮軍也均按時撥濟,連河南等省需用火藥、銅帽也向津局索取。
除以上四大局之外,各省督撫為增強地方統治勢力,也相繼興辦一些軍用工業。其中有:1869年,左宗棠創辦的西安機器局,後遷往蘭州,改稱蘭州機器局;1869年,英桂在福州創辦的福建機器局;1874年,瑞麟在廣州設立的廣州機器局;1875年,劉坤一在廣州設立的廣州火藥局;丁寶楨在濟南建立的山東機器局;王文韶在長沙設立的湖南機器局;1877年,丁寶楨在成都建立的四川機器局;1881年,吳大澄在吉林建立的吉林機器局;劉坤一在南京建立的金陵火藥局;1884年,岑毓英在昆明設立的雲南機器局;張之洞在太原設立的山西機器局;1885年,張之洞在廣州成立的廣東機器局;劉銘傳在台北成立的台灣機器局。
1890年,張之洞把在廣州籌建的槍炮廠遷往漢陽,稱為湖北槍炮廠,增購機器,建築廠房,至1895年正式投產。該廠下設炮廠、槍廠、炮架、炮彈、槍彈五所,後來又添設煉鋼廠和無煙火藥廠,成為清政府在自強運動後期興辦起來的全國最大的槍炮廠。
清政府興辦的新式軍用工業完全采取官辦方式,禁止私人資本向軍火工業投資,以保證清政府對軍火工業的壟斷權。軍用工業的建立和發展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原材料、燃料、交通運輸以及巨額資金的保障。於是,近代民用工業應運而生。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先後興辦了約40個民用企業。主要有航運業、煤礦業、金屬礦業、電訊業、煉鐵業和紡織業。這些企業的主要創辦者是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洋務派官僚。如1872年,李鴻章派朱其昂、李振玉等官員在上海設局招商,購買了三艘外國輪船,成立了輪船招商局,以“官督商辦”方式經營;1879年,李鴻章在大沽到天津之間設置電報,這是中國創辦最早的電報等。這些民用企業多數是圍繞軍事工業而建立的。在經營管理方麵,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統治,這些民用企業基本上和軍事工業一樣表現為衙門化,經營管理權把持在官僚手中。商人雖然入股,但對企業經營情況無權過問。
盡管洋務自強運動有其曆史的局限性,但其出現是進步的。近代軍事工業與民用企業的建設促進了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興起,由此,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鎮南關大捷
法國人很早就想占領越南。17世紀初,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到越南活動,充當侵略的先鋒。1858年,法國聯合西班牙,借口保護傳教,正式進攻越南,先後占領了廣安、西貢。1867年,法國把越南南部完全吞並,建立起法屬交趾那的殖民統治。
越南位於中國的西南麵,史稱安南國,為清廷的屬國。法國人侵戰越南的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入侵中國。果不其然,法國很快把侵略鋒芒指向了越南北部和中國西南邊境省份。
1883年春在以海軍軍官禮維業為司令的法國軍隊北上攻陷了河內,繼而占領寧平、南定等地。為了抵抗法國的侵略,越南政府忙向駐紮於中越邊境保勝(現在的老街)一帶的劉永福黑旗軍請求援助。
劉永福以前是廣東天地會的首領,太平天國起義時,他也起來響應。他的隊伍用七星黑旗作戰旗,被稱為黑旗軍。起義失敗後,他帶領黑旗軍占據了保勝。黑旗軍在這一帶開山種糧,力量逐漸壯大起來。麵對法軍的侵略氣焰,他們以抗法衛邊為己任,慷慨赴援,冒死衝鋒。在劉永福的指揮下,黑旗軍多次打敗法軍,使侵略者無法繼續向北進犯。
一天,幾個法國人突然來到保勝地帶,他們沒有帶任何武器,卻用馬車拉來了幾個裝著白銀沉甸甸的大箱子。他們是來找黑旗軍的,準備把幾箱子銀元送給劉永福。他們找到了劉永福,劉永福看了看這幾個大箱子,就明白了法國人的目的。劉永福怎會收他們送的銀子呢?法國人討了個沒趣兒,隻好帶著他們的銀子,灰溜溜地滾了回去。
法國人走後,劉永福立刻帶領黑旗軍南下,包圍了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