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臚卿孔群特別喜歡喝酒。丞相王導勸告他說:“你為什麼經常喝酒呢?你看,酒店裏那些覆蓋酒罐的布,都一天天地黴爛了!”孔君回答說:“不,你沒看見浸在酒糟裏的肉,不是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嗎?”

口吻生花

“口吻生花”比喻吟詩得意,興趣濃厚。

此典出自《雲仙雜記》引《白氏金鎖》:“張祜苦吟,妻孥喚之不應,以責祜。枯曰:‘吾方口吻生花,豈恤汝輩!’”

唐朝詩人張祜,一次正在苦心吟詩。這時他的妻子呼喚他,他詩興正濃,就沒有理睬她。妻子很生氣,責備張祜。張祜說:“我正在口吻生花,怎麼能應酬你呢!”

樂不可支

“樂不可支”形容快樂到極點。

此典出自《後漢書·張堪列傳》:“捕擊奸滑,賞罰必信,吏民皆樂用。匈奴嚐以萬騎入漁陽,堪率數千騎奔擊,大破之,郡界以靜。乃於狐奴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劉秀稱帝,建立了東漢,當時公孫述也在西蜀自稱皇帝,劉秀派大司馬吳漢率軍前去討伐,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與吳漢一起出征。

吳漢的軍隊走了許多天,軍糧補充不及時,當趕到蜀郡時,軍糧隻夠吃七天了。吳漢擔憂糧食斷絕了,不能打敗公孫述,便想逃跑。於是派軍士暗中準備船隻,想從江上逃走。張堪聽到風聲,急忙去見吳漢,對他說:“將軍千萬不能走,勝利就在眼前。公孫述目前已經是甕中之鱉,隻要我們堅持住,一定能打敗他!”吳漢被他說服,采納了他的計謀,使用少量兵馬向公孫述挑戰。公孫述親自出城應戰,不到幾個回合,就被漢軍刺死在城下。吳漢和張堪順利地攻入成都。

張堪是一個道德高尚、辦事公正的人,自幼熟讀經史,德行出眾,曾有“聖童”的美稱。他進入成都後,查點府庫,封存珍寶,一件件地登記造冊。然後報告給光武皇帝劉秀。他自己和部下對官府和百姓的財產秋毫無犯,成都的百姓都非常讚揚他的清廉。

張堪做了兩年太守後,被任命為騎都尉,領兵擊退匈奴的進犯。不久他又做了漁陽太守。他認真管理郡內的官吏,嚴懲貪官汙吏,獎賞有功績的官兵,又在狐奴地區開墾稻田八千頃,鼓勵百姓耕種。在很短的時間內,百姓富足,郡內安定,軍民都過得快樂無比。他在漁陽做了八年太守,郡內沒有發生一次動亂,匈奴也不敢再來侵擾。漁陽的百姓對太守非常敬仰,編了一首民謠頌揚他。

桑無附枝,

麥穗兩岐。

張君為政,

樂不可支。

兩部鼓吹

“兩部鼓吹”形容閑居自樂,也可以用來形容蛙鳴。

此典出自《南齊書·孔稚珪傳》:“不樂世務,居宅盛營山水,憑杌獨酌,傍無雜事。門庭之內,草萊不剪,中有蛙鳴,或問之曰:‘欲為陳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何必期效仲舉。’”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人叫孔稚珪,字德璋,學識廣博,很有文才,能寫出絕妙的文章。齊高帝(蕭道成)在稱帝前,就任孔稚珪為記室參軍,與江淹共掌軍中文書,齊高帝(蕭道成)稱帝後,孔稚珪曾經擔任南郡太守、都官尚書、太子詹事等職。

孔稚珪不喜歡處理世俗事務,在自己的住宅周圍盡情營造山水園林,經常一個人憑幾而坐,自飲自樂,無所事事。他的庭院裏雜草叢生,也從不剪除,草叢中有群蛙鳴叫。有人問他說:“你想做陳蕃嗎?”陳蕃,字仲舉,東漢人,曾任太尉、太傅,被封為高陽侯。陳番年少時胸懷大誌,不愛打掃,庭院裏雜草叢生,屋子裏也是亂七八糟。父親的朋友問他說:“為什麼不打掃一下再接待客人呢?”陳蕃說:“大丈夫處世。應當為國家掃除天下,何必在乎打掃一間屋子?”人們都認為他非常有誌氣,就十分賞識他。孔稚珪聽到人家把他比作陳蕃,就笑著說:“我隻是把蛙聲當做兩部鼓吹的樂隊,為什麼要效法陳蕃呢。”

令人發指

“令人發指”比喻憤怒到了極點。

此典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戰國末期,秦國打算統一全國,並采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一步一步地消滅其餘六國。當秦國的軍隊到達燕國的西部邊境易水河邊的時候,燕太子丹異常恐慌。於是,他找到一個叫荊軻的武士,派他到秦國去刺殺秦始皇。

太子丹假裝把燕國督亢這個地方獻給秦國,讓荊軻去給秦王送地圖,並把一把匕首藏在圖卷裏,以便讓荊軻見機行事,刺殺秦王。

這一切都準備好以後,荊軻帶著一個隨從前往秦國。太子丹和荊軻心裏都很清楚,這次去秦國是凶多吉少。於是太子丹帶著一批官員穿上白衣服,戴著白帽子,把荊軻送到易水河邊。臨別時,荊軻悲切地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送行的人們見荊軻唱得如此激昂、悲壯,一個個都睜大眼睛,連頭發都直豎了起來。

劉伶荷鍤

“劉伶荷鍤”形容放蕩不羈,不以生死為慮的名士作風。

此典出自《晉書·劉伶傳》:“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

晉代名士劉伶,字伯倫,與阮籍、嵇康等人關係很好,被稱為“竹林七賢”之一。他身高六尺,相貌醜陋。放縱性情,怡然自得,常把莊子邈視宇宙、等同萬物的哲學思想作為自己的主張。他恬靜寡語,不隨便交朋友。但每當與阮籍、嵇康見麵,就異常興奮,神情歡愉,手拉著手走進竹林。劉伶從不把有無家產放在心上。他經常乘坐人力挽拉的小車,帶一壺酒,讓人扛鍬跟著,對隨從說:“如果我死了,你就立即把我埋了。”他忘我的程度竟到了這種地步。

劉伶雞肋

“劉伶雞肋”指身體瘦弱,不堪一擊。

此典出自《晉書·劉伶傳》:“嚐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

晉代名士劉伶生性狂放不羈,無所用心。並且性情高傲,隻願與阮籍、嵇康等名士交往。他酷愛飲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一次,他喝醉了,和一個粗魯的人發生衝突,那個人捋袖舉拳走過來想打他,劉伶不慌不忙地說:“我的雞肋似的細骨頭承受不了您的拳頭。”那個人被逗笑了,馬上停住了手。

六神不安

“六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此典出自清代李寶嘉著的《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這一天更不曾睡覺,替他弄這樣弄那樣,忙了個六神不安。”

《官場現形記》是清末李寶嘉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共六十回。小說以譴責晚清官場黑暗為主題,描寫了當時的貪官汙吏勒索、迫害人民和投靠帝國主義的種種罪行,客觀上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社會矛盾,在思想上流露出改良主義的傾向。在這部小說的第二回“錢典史同行說官趣,趙孝廉下第受奴欺”中講到:有一個人叫趙溫,中了舉人,趙家設宴慶賀,連續忙了幾天。派到縣裏的教官傳下話來,讓趙溫即日赴省,填寫親供指寫明年齡、籍貫、三代和身貌,並由所屬的教官出具保證,證明屬實)。趙溫的爺爺看過皇曆,選擇了黃道吉日準備送孫子前往。臨行的前一天,趙溫的爺爺、父親,忙活了一天一夜,幫趙溫整理東西等,忙得六神不安。

六月飛霜

“六月飛霜”借指冤獄,或用來比喻冤情感動天地。“六月飛霜”也作“五月飛霜”。

此典出自《後漢書·劉瑜傳》:“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係之,仰天而哭,五月天為之下霜。”

戰國時期,齊國臨淄有一個人叫鄒衍,精通陰陽之道,他寫了一本十幾萬字的書,論述時世的盛衰興亡都隨金、木、水、火、土這“五德”為轉移,他的論說宏大不經,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鄒衍遊曆各國,宣揚他的學說。他到達燕國時,燕王修築碣石宮請他居住,向他請教。於是鄒衍就在燕國做官,對燕惠王盡忠效力,然而,燕惠王身邊的人都向燕惠王進讒言,陷害他。於是燕惠王聽信讒言,把他關進了監獄。鄒衍仰天大哭,感動了上天。那時正是炎熱的夏天,然而卻遍地下起霜來。

龍山落帽

“龍山落帽”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飲酒的風雅之事。

此典出自《晉書·孟嘉傳》:“後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宴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

孟嘉,字萬年,晉代江夏(今湖北雲夢)人,年青時代就才華出眾,曾在太尉庾亮屬下任從事,庾亮詢問地方的風俗與得失,孟嘉回答說:“您問我手下的官吏吧。”庾亮笑,說:“孟嘉原來是個大才子啊!”把他轉為勸學從事。有一次,豫章太守豬裒進見庾亮,向庾亮提起孟嘉,並大大誇獎了孟嘉一番。自此以後,庾亮更加器重孟嘉。

後來,孟嘉在征西將軍桓溫屬下當參軍,桓溫十分倚重他。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在龍山設下宴席,僚屬們都被請了來。當時屬官們都穿著軍服,一陣風吹來,把孟嘉頭上戴的帽子吹掉了,然而孟嘉卻沒有覺到。桓溫暗示左右的隨從不要告訴孟嘉,想看看他的反應。過了很長時間,孟嘉上廁所,桓溫叫人取來帽子還給他,並叫另一個富有才華的參軍孫盛(字安國)寫一篇文章嘲諷孟嘉,寫好後就放在孟嘉座位上。孟嘉回來看見文章後,立即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回答,文筆非常優美,滿座的客人都讚不絕口。

孟嘉喜歡開懷暢飲,喝酒越多越不醉。桓溫問孟嘉說:“酒有什麼好處,您為什麼這麼喜歡喝酒?”孟嘉回答道:“您沒有得到酒中的樂趣啊!”桓溫又問他說:“聽歌妓演奏,弦樂不如管樂,管樂不如歌聲,這是什麼原因呢?”孟嘉回答說:“逐漸接近人體,聲音才更加動人。”聽了他的回答,滿座的人都讚歎不已。

龍驤虎步

“龍驤虎步”的意思是,如駿馬高昂著頭,似老虎邁著雄健的步伐。用來比喻人高視闊步,氣勢威武,氣概威武雄壯。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陳琳傳》:“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耳。夫違經合道,天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

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弘病死,太子劉辯繼位,即漢少帝。當時,漢少帝年僅十四歲,由何太後臨朝聽政。太後的哥哥何進以大將軍的身份輔佐朝政。何進聯絡袁紹、袁術等豪強,準備將宦官斬盡殺絕,並打算將董卓等駐在外地的將領召回京來,一起參與鎮壓。

然而,主簿陳琳持反對意見。他勸諫何進說:“現在您是大將軍,皇家的威望集於一身,手握兵權,身居要職,如龍馬高昂著頭,似猛虎邁著雄健的步伐,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辦法,這就像鼓洪爐燒毛發一樣容易。誅殺宦官,不符合漢家以前的規矩,但是符合道義,上天和百姓都會讚成。而您卻丟掉了最有力的武器,而求得駐外將領的援助。各路大軍聚會後,強者就是霸主。這就會造成陣前倒戈、授人以柄的被動局麵,不但不會成功,反而會造成禍亂的根源。”但是,何進不願聽從陳琳的勸告。

何進聽不進陳琳、曹操等人的勸告,就派人去召董卓。事不機密,走漏了消息,宦官張讓、段珪等搶先下手,殺死何進。袁紹、袁術又殺死宦官兩千多人。在一片混亂中,董卓引軍到達洛陽,縱兵劫掠,肆意屠殺無辜。正如陳琳所料言,更大的禍亂開始了。

絡繹不絕

“絡繹不絕”形容過往人馬或車、船前後相續,連接不斷。

此典出自《後漢書·郭伋傳》:“到郡,招懷山賊陽夏趙宏、襄城召吳等數百人,皆束後降,悉遣歸附農。因自劾專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後宏、吳等黨與聞威信,遠自江南,或從幽、冀,不期俱降,駱驛不絕。”

公元28年,郭伋中山太守,第二年,轉為漁陽太守。漁陽在遭受王莽之亂後,社會混亂,賊寇橫行。郭伋到任,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打擊元凶、瓦解賊眾,於是漁陽郡內的盜賊銷聲匿跡了。當時,北方的匈奴經常侵擾漁陽郡界,邊境一帶的百姓深受其害。郭伋訓練兵馬,設下攻守的計策,匈奴聞風喪膽,從此不敢再來挑釁,廣大民眾得以安居樂業。郭伋上任五年來,漁陽郡穩定有序,人丁興旺。後來,潁川郡內盜賊群起,民不聊生。公元33年,朝廷征拜郭伋為潁川太守。臨行時,光武帝召見郭伋,慰勞他說:“你是一個賢能太守,此去山高路險,請多保重。”

郭伋到達潁川郡後,用德行安撫山賊,陽夏的趙宏、襄城的召吳等數百人都放下武器投降,郭伋就自作主張把他們全部放回家鄉務農。郭伋擅自釋放降賊,按照慣例是有罪的。因此他自行上書皇帝,奏報自己擅作主張的過失。光武帝非常造成他的降賊策略,不追究他的責任。後來,趙宏、召吳等人的同夥聞聽郭伋的威望與信譽後。他們遠自江南,或者從幽、冀之地趕來不約而同地向郭伋投降,一時間,投降的人馬絡繹不絕。

慢條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