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目光如炬
“目光如炬”形容非常憤怒,也用以比喻見識深遠。
此典出自《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
南北朝時,宋國有位大將叫檀道濟,金鄉(今山東濟寧)人,是一位非常有謀略的軍事家,官至太尉(相當於宰相)。他隨宋武帝伐秦國,隨宋文帝伐魏國,屢建奇功,聲名遠揚;不但國內的老百姓敬慕他,而且敵國也非常敬畏他。皇帝見他威信日高,便對他猜疑起來,後來找個理由將他殺了。
當檀道濟見到差官拿著皇帝的命令來逮捕他時,怒不可遏,張大了眼睛,兩道目光像火炬般射過來,一時氣得說不出話來。過了半天,命人拿出酒器,一下子喝了一斛(古量器,十鬥為一斛,此處形容其多也),喝完,便將頭上束發的布帶解下,扔在地上,大聲道:“嘿,這是你自己毀滅你的萬裏長城!”
難兄難弟
“難兄難弟”原意是恭維人家兄弟們品德、才能都好,難以分出高低。但是現在卻被人們引申開來,意思轉變為刻薄的用話,形容同惡相濟。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漢朝太邱的縣令陳實有兩個兒子,大的名紀,字元方,小的名諶,字季方,兄弟二人都有崇高的理想,而且文才都很好,遠近的人都知道他們兄弟二人的聲名。
有一天,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論起他們父親的優劣來,到底是誰優誰劣,爭論了一通,兩方各執己見,無法得出結論,於是他們就一起去找祖父陳實,請祖父評判一下誰優誰劣。陳實說:“他們倆的本領都是一樣,沒必要論優劣,季方這個做弟弟的也不容易!”
泥牛入海
“泥牛入海”的意思是,泥塑的牛進入大海。人們用它比喻像泥塑的牛進入大海一樣,一去不返,杳無音信。
此典出自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八《龍山和尚》:“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從前,有一個洞山和尚外出尋師求法,不料迷失了方向,就去拜見潭州龍山的師父,洞山和尚不免噓寒問暖,多方求教。一次,他又問龍山和尚說:“您依據什麼道理,便住在此山呢?”龍山和尚回答道:“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到現在沒有消息。”
怒發衝冠
“怒發衝冠”形容人憤怒到了極點。
此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
一天,趙惠文王問藺相如說:“秦王想用十五城交換我們的和氏璧,可以給他嗎?”藺相如說:“秦國強而趙國弱,不得不同意。”趙王說:“我給他和氏璧,如果他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很難說,如他不給城,他就失禮;如果我們不給和氏璧,我們就失禮。權衡這兩種選擇,倒不如答應他而使秦國失禮。”
趙王采納了藺相如的建議,仍感到為難。他說:“這樣,使者的任務就重了!誰可以擔任呢?”藺相如立即回答說:“如果大王確實沒有合適的人選,我願替大王前往。如果秦國的城市劃入趙國,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願意給我們城,我就把它完整地帶回來。”
於是,藺相如就帶著和氏璧出使西麵的秦國。
到了秦國,秦王高高地坐在章台上,藺相如奉璧獻上。秦王非常高興,自己把玩一陣之後,又遞給身邊的宮娥彩女觀看,然後再遞給臣下。眾臣都高興得呼喊萬歲。
秦王這種傲慢的態度激怒了藺相如,他知道秦王根本不想按約劃城給趙國,就向前說:“大王,璧上有一點兒黑斑,我想指給大王看看。”於是秦王把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緊握著璧向後退去,倚著柱子,憤怒得連頭發都向上衝動了帽子。然後,作勢要將和氏璧擊碎。秦王怕擊碎了玉,連忙緩和下來。後來,藺相如終於機智地巧施計謀把和氏璧帶回了趙國。
平易近人
“平易近人”表示態度和靄,使人容易親近。
此典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周公是西周時期著名政治家。他的名字叫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因為采邑在周,所以稱他為“周公”。
周公輔佐周武王伐紂,滅掉了商殷;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年少,周公代他攝政,親自率領兵馬東征,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亂,然後又封邦建國,推行井田製,製定禮樂,建立各種典章製度,同時又十分注重禮賢下士,得到百姓擁護。
周公被封於曲阜為魯公,但他沒去那裏,仍舊留在都城輔佐王室。他派自己的大兒子伯禽接受封地,去曲阜為魯公。
伯禽受封魯地,去了三年後才把那裏的政治情況報告給周公。周公非常不高興,就問他說:“已經三年了,才告訴我魯地的形勢,怎麼這麼晚呢?”
伯禽答道:“我要改變那裏的習俗,還要革新那裏的禮法,花了三年時間才做完,因此報告晚了!”
正巧這時,薑尚也來報告齊地的情況。他受封於齊地,才過了五個月,就來報告那裏的政治形勢。周公覺得驚奇,便問他說:
“你怎麼這麼快就報告情況呀?難道齊地的政治已經整頓妥當了嗎?”
薑尚泰然自若地說:“是的,一切都安定了,我是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
周公沉思了半晌,自言自語地說:
“唉,魯的後世可能要敗於齊了,齊地一定會勝過魯地!政不簡不行,不行不樂,不樂則不平易,不平易百姓就不歸服。為政簡易的,百姓必然親近,百姓親近、歸服才能強盛啊!”
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形容心神不定。
此典出自《水滸傳》第二十六回。
潘金蓮與西門慶通奸,害死了丈夫武大。武鬆向官府告狀,催逼知縣抓人。誰知知縣貪圖賄賂,不肯主持公道。武鬆決定親自報仇,於是就在家裏擺下酒席,要當場殺死潘金蓮,請來街坊鄰居作證。對門賣冷酒店的胡正卿,原是吏員出身,見此事幹係重大,堅決不肯來作證?武鬆不管他,硬拉了過來,安排坐定。武鬆請到四家鄰居,加上王婆和嫂嫂潘金蓮,共六人。武鬆攏條凳子,卻坐在橫頭,叫士兵把前後門都關了,那後麵士兵隻是來篩酒,武鬆隻是客套一番,也不說幹什麼,士兵隻顧篩酒,弄得眾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酒過三杯,胡正卿便要起身告辭說:“小人太忙了。”武鬆大聲說道:“你不能走。既然來到這裏,再忙也要坐一會。”那胡正卿心神不定,心頭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中暗想:“既然是好意請我們吃酒,為什麼又這樣對待,不許我走開?”胡正卿害怕武鬆動怒,隻得坐下。接著,武鬆審問潘金蓮、王婆,讓胡正卿一一記錄在案。武鬆殺了潘金蓮,又去殺了西門慶,終於報了殺兄之仇。
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比喻美人的笑容難得。
此典出自《東周列國誌》第二回:幽王曰:“‘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曆史上最為罕見的暴君,他寵信奸臣疏遠忠良荒淫無道。趙叔帶要求周幽王勤政恤民,求賢輔國。幽王不但不聽,反將趙叔帶驅逐出朝,永不任用。
大夫褒聽說趙大夫被驅逐出朝,急忙入朝進諫:“大王不畏天變,黜逐賢臣,恐國本動搖,社稷難保。”幽王大怒,以褒有慢君之罪,將他治罪。
褒的兒子洪德,知道這個昏君江山坐不長久,而且深知他酷好女色,遂在褒村買到一絕代佳人,取名褒姒,獻與幽王,以贖父罪。
褒姒,生得眉似春山,目如秋水,指排削玉,發挽烏雲,可說是羞花閉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幽王一見喜歡得合不攏嘴,立即就納入後宮,並傳旨將褒開釋。
這個褒姒也果然妖豔動人,周幽王把她放置在瓊台之上,日夜追歡尋樂。
幽王的正妻申後,聽說天子獲得一個妖妃,不理國政,心中非常憂慮。太子宜臼見母親淚流滿麵,問明情由後,便借故來到瓊台,乘父王不在時,將褒姒辱罵了一頓。幽王回來,褒姒便哭得像一株帶雨梨花,使得幽王心都碎了立刻,把兒子貶到他娘舅申侯的國中,嚴加管束。不久,褒姒生了一個男孩,取名伯服,百般慫恿幽王,廢宜臼為庶人,立伯服為太子,並將申後打入冷宮。
母以子貴,褒姒從妃嬪的身份一躍而為正宮娘娘。
褒娘娘雖然寵擅專房,但她從來都沒有笑過。幽王問:“愛卿進宮以來,寡人從未見你一展歡顏,朝朝夕夕,召樂工鳴鍾擊鼓,品竹彈絲,你也全無悅色,究竟卿家所好何事?”
褒姒說:“妾妃無他好,惟自喜聞手裂采絹之聲,因其聲清脆悅耳也。”
於是幽王立刻到處搜收綢緞綾羅,派宮娥撕給褒姒聽。褒姒雖然喜聞裂帛之聲,但仍不笑。
幽王無奈,傳下旨意:“凡有人能使褒後一笑者,賞賜千金。”
虢公獻計說:“先生昔年因防禦西戎入寇,曾在驪山之下,設有烽火台二十所。如有賊寇進犯,就放起狼煙,直衝雲天,附近諸侯看到烽火台起了狼煙,就會馬上興兵來救。今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大王何不偕娘娘登驪山,舉烽火,使各路諸侯見烽火而至,至則無寇,乘興而來,敗興而返,娘娘必開顏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