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前車可鑒

這一成語是說警惕前麵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把前人的失敗作為自己的鑒戒。

此典出自《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又見《漢書·賈誼傳》:“前車覆,後車誡。”

賈誼是西漢洛陽人,有一次,他上治安策給文帝,陳述了一些治理國家的道理說:“秦朝的時候,宦官趙高教導秦始皇次子胡亥,隻教他怎麼去處決犯人,他所學習的,不是斬殺犯人,就是滅絕犯人的全族!”

秦始皇崩於沙丘,次子胡亥做了皇帝,第二天就射殺人了。有人用忠言去勸他,他甚至認為是誹謗;有人給他貢獻治國的計策,他就認為是妖言。他殺起人來,像割草一樣。難道胡亥的本性生來就是那樣凶殘嗎?不是的,原因是教導他的人,教得不合道理罷了!古話說:“不熟悉做官的,隻要看他所辦的公事成績如何就可以知道!”又說:“前車覆,後車鑒”這一句成語。它的意思是教人注意從前自己或別人做事的失敗,作為後來做事的警戒,要特別小心,千萬不可重蹈從前失敗的覆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意思是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以後行事的借鑒。

此典出自《戰國·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晉國的智伯聯絡韓、魏兩國軍隊,準備攻打趙國,形勢十分危急。趙國的趙襄子采用卿大夫張孟談的計謀,派人暗中做韓和魏兩的工作,向他們說明,假如晉國滅亡了趙國,那麼對韓、魏兩國也十分不利,強大的晉國一定會進而滅亡韓、魏兩國。後來,韓、魏與趙聯合起來,放水夜襲智伯軍隊,一舉獲勝,活捉了智伯。

張孟談協助趙襄子大功告成之後,就向趙襄子提出辭呈。他說:“凡能統治天下的,一定要能夠駕馭臣子,而決不能反過來讓臣子駕馭自己。現在,我的名聲顯赫,身價權力很大,大家都很信服我。因此我願意拋棄功名,丟掉權力,離開大家。”

趙襄子聽了這話,很不高興,他說:“我聽說輔助君主的人,才能名聲顯赫;功勞多的,才能身價高;對國家大事負責的,才能委以重任;自己忠義誠實,才能夠使眾人信服。你正是國家所需要的人才,為什麼這時候要辭職呢?”張孟談回答說:“您所說的是一個臣子應該做到的。而我所說的,是鞏固君主政權的道理。因為我看到,曆史上臣子的權力如果和君主的權力相等,總是沒有一個有好結果的。不忘記以前的教訓,就是處理以後事情的準則。您即使不同意我辭退,我也不可能再幫助您辦事了。”趙襄子沒有辦法,隻好同意張孟談辭官。最後,張孟談便棄官務農,當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強作解人

“強作解人”諷刺不懂真義而妄發議論的人。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谘盡。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晉代謝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陽夏人)在年少時,曾經向阮裕(字思曠,然而他金紫光祿大夫,又稱阮光祿)請教“白馬論”。阮裕的學識並不廣博,但是對一些疑難問題善於鑽研,並且長於歸納、提煉,再難的問題,經他言簡意賅地講出來,可以把道理講的十分深刻明白,真是鞭辟入裏。謝安請他講“白馬論”,倒是找準了對象。所謂“白馬論”,就是戰國時期公孫龍學派提出的“白馬非馬”的名辨命題。這個命題揭示事物與概念之間、個體與一般之間的差別,也包含事物皆是可分的思想。阮裕認真地講給謝安聽,但是當時謝安不能立即理解阮裕所講的內容,但又好像有所領悟似的,於是一再仔細探問。阮裕感歎說:“不但能講‘白馬論’的人很少,能理解‘白馬論’道理的人就更少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比喻如果基本條件不具備,再有本領的人也辦不到。

此典出自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巧婦難做無麵之湯餅乎?”

宋朝有個大官名叫晏景初,有一天,帶了不少隨從到和尚廟去玩,他們吵吵嚷嚷玩了一天,還想在廟裏住下來。那廟的主持是個耿直的人,不願拍大官馬屁,就借口說:“我們的廟很小、很窮,房子破破爛爛,怎麼能留貴客住呢?”晏景初道:“你是個很有辦法的人,一定會想出辦法來讓我們住下來的。”和尚說:“巧婦安能做無麵湯餅乎?”和尚一直不肯答應,晏景初隻好灰溜溜地連夜趕回去了。

寢薪未燃

“寢薪未燃”是告訴那些處在危險的境地而企圖僥幸獲免,苟且偷安的人;即使一次可以幸免,終究也會身陷其害。

此典出自《新書·數寧》:“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因謂之安,偷安者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個人抱一個來火盆放在柴堆下麵,自己爬到柴堆頂上睡大覺。僥幸大火沒有燒起來,於是這人便說睡在底下有火的柴堆上是十分安全的,其實不過是一時僥幸而已。

窮則思變

“窮則思變”指事物到了盡頭,就會設法改變,一改變就通達了,所謂“窮則變,變則通”。

此典出自《易傳·係辭》:“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叫伏羲氏的人做了國王。他感到天地萬物紛亂複雜,於是就想用一種方法,來總結出大自然的規律。一天晚上,伏羲氏抬頭觀察天空時,忽然發現,天空中星羅棋布的大小星星,縱橫交錯的位置不是和地上的山川河流有相通之處嗎?第二天,伏羲氏又仔細地觀看了鳥獸的花紋和岩石的裂縫,在這個基礎上,他最終發明了“八卦”。

那時候,人們在水中捕魚非常困難,他們隻能用樹杈戳,一天下來,捕不了幾條。伏羲氏又運用疏密相間的粘附原理,發明漁網,從那以後人們捕魚就容易多了。

伏羲氏死後,神農氏當了國王。他根據八卦遇到困境就加以改革,改革之後就行得通的原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將樹條用火烤後弄彎,製成犁,就能夠成片成片地開墾荒地了。土地多了,於是生產的糧食也多了。但人們所種的東西並不是相同的,於是,神農氏又發明了市場。他規定:凡是需要交換東西的人,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將所要進行交換的貨物集中在市場上,彼此想到用不同的東西進行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再後來,黃帝、堯、舜先後擔任國王,又發明了衣裳,並通過衣裳的樣式、顏色區分出高低貴賤;又發明了船、弓箭、牛車和馬車等。從此以後,人們的生活便極大地方便起來。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比喻觀察人要看他的實質,不能以貌取人。

此典出自《西遊記》六二。

古時候,一個年輕人叫秦重,他是個癡情的人,他偷偷地愛上了一個有名的妓女,隻想和她做朋友。那妓女名叫花魁娘子,她是個苦命人,被妓院視為搖錢樹,要十兩銀子才能宿一夜。秦重是個賣油的,本錢隻有三兩銀子,有什麼辦法才能接近她呢?秦重想:“如果一日積一分銀子,一年也有三兩六錢,隻消三年,這事便成了。”於是拚命攢錢,一年有餘,他便有了一大包銀子,於是走到對門銀鋪裏,借天平兌銀。他的銀子成錠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銀匠是小輩,沒見過什麼世麵,見了這麼多銀子,心中很吃驚,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慌忙架起天平,一稱,不多不少,剛剛十六兩。秦重把這一年多辛苦錢全花光了,才得以親近花魁娘子一次。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癡情,覺得他比那些花花公子們忠實可靠得多,她後來終於跳出火坑,嫁給了秦重,成了一對夫妻。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比喻隻有身體力行過的事,其道理及個中艱辛才理解得最深。

此典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四:“今蒙您指點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者既是某甲之師也。”

有一個人對佛教非常虔誠,他到黃梅禪宗基地跟許多人在一起學習佛家理論,可是三十四年還沒有領悟佛理,於是他找到一個佛學大師名叫斷際禪師的去請教。斷際法師隻跟他談了一次話,他立刻領悟,豁然開朗,心中有了默契。於是向禪師叩謝道:“今蒙指受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三十四年是白費功夫了啊!”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比喻雖然受到了損失,說不定還會因此而得到更大的福報。也可以用來比喻壞事變成好事。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在邊界一帶地勢險要的地方,住著一個善於用占卜之法推測人事吉凶的人。有一次,他家的馬竟然越過邊界,跑到胡人那裏去了。遇到這樣的不幸,人們都前來安慰他。這個善於占卜的老頭卻說“這怎麼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之後,他家的馬帶著胡人的一匹駿馬跑了回來,於是人們都祝賀他。可是這個老頭卻說:“這為什麼就不能算是一件壞事呢?”由於家裏添了好馬,老頭的兒子又喜歡騎馬,騎著騎著,從馬上摔了下來,跌斷了大腿。人們又來安慰他。這個老頭卻又說:“這為什麼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一年之後,胡人入侵邊境,年輕人都拿起武器參加戰鬥,十之八九都在戰鬥中死了,這個老頭的兒子由於是個跛子,因此沒有被召參軍,最終父子雙雙都保全了性命。看來好事變成壞事,壞事變成好事,這裏麵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這裏麵的道理也是深不可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