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賀州工業文化精神及其弘揚對策(1 / 2)

賀州工業文化精神及其弘揚對策

改革與戰略

作者:關景靈

[摘 要]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要充分認識先進文化對工業化的重要作用,大力發掘賀州的工業文化底蘊,把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生產力、競爭力和創造力,推動賀州工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 賀州;工業文明;傳承

[作者簡介] 關景靈,廣西賀州市委黨校副教授,經濟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循環經濟、資源環境經濟,廣西 賀州,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3-0006-0002

一、曾經輝煌的賀州工業

賀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早在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為鞏固南疆在這裏設置了臨賀縣。公元226年,孫權始置臨賀郡,隋朝改置賀州,2002年11月,地級賀州市成立。其之所以取“賀”為名,是因為這一帶盛產優質錫。明代《天工開物》載:“古書名錫為賀者,以臨賀產錫最盛而得名。”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稱:“賀,錫也。方術家謂錫為賀,蓋錫以臨賀出者為美也。”種種史實表明:賀州的城市發展史與賀州工業發展密不可分。

賀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貴金屬、非金屬等60多種,儲量大、品種優、易於開采加工。所以,自古以來,賀州的礦業一直十分發達。賀州所產的精錫被譽為“八步響錫”並被列為朝廷貢品。1954年10月,采自賀州市鍾山縣紅花鎮的中國第一塊鈾礦石被命名為核工業的“開業之石”。

豐富的自然資源,精湛的冶煉技術,為賀州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廣西政府在現賀州市市區附近設官礦局,為原平桂礦務局的前身。1938年,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與廣西省政府合資組建平桂礦務局,廣西現代工業由此而萌芽。賀州可謂是廣西現代工業的“搖籃”。

賀州還擁有豐富的電力資源。建於1938年原平桂礦務局下屬的西灣電廠是當時廣西裝機容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也是廣西第一家現代化的發電廠。始建於1943年的光明水電站是廣西第一座水力發電站。1995年,賀州經國家驗收率先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農村初級電氣化的地區。目前,賀州建成了以合麵獅電廠、昭平電廠、龜石電廠和中勝火電廠等骨幹電廠和100多個小水電站構成的地方電網,是廣西地級市唯一的獨立電網,擁有上市電力企業——桂東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賀州市屬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土地肥沃,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原屬賀州的曾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脂鬆香生產企業——梧州鬆脂廠,建於1946年,是中國第一家蒸汽法脂鬆香生產企業,是我國第一家出口鬆香的鬆脂廠,其產量曾占世界總產量的8%。

盡管賀州工業曾經有過輝煌的曆史,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賀州的工業增長速度相對減緩,經濟綜合實力長期徘徊在廣西的末端。為改變這一現狀,賀州市委提出以實施“工業立賀、富民強市”戰略為重點,全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努力探索出一條賀州崛起的新路子。

二、推動賀州工業再創輝煌的賀州工業精神

工業的大發展離不開工業文明的傳承。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賀州工業發展的曆史缺乏深入係統的研究,加上不少工業企業在曆史變遷中逐漸消失,賀州工業發展曆程慢慢地被湮沒在曆史的風塵中。為加速賀州工業化進程,必須深入挖掘賀州工業文化底蘊,傳承賀州工業精神,弘揚賀州工業文化,使工業文化真正成為賀州工業發展的精神黏合劑,成為賀州工業發展的強大思想能源和精神動力。

(一)挖掘賀州工業文化底蘊

縱觀賀州曆史,我們發現:賀州自古就因盛產錫礦而得名,因工業發達而被設為古代郡縣所在地。賀州的錫產量曾占據中國的半壁江山。原平桂礦務局是建國後廣西工業的支柱,曾為全廣西工礦、冶煉、化工、煤炭、機械製造等工業企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人才,被譽為“廣西工業的搖籃”。賀州發展的曆史和賀州工業的發展起伏渾然不可分割。

一個地區,同一個民族一樣,若忘記自己的過去,忽略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創新的根基和發展的動力。盡管賀州曾有過輝煌的工業文明,但在近代,由於種種原因,賀州的工業發展出現了停滯,賀州的工業文化出現了斷層。

當今社會,文化建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發舉足輕重。麵對文化發展與經濟增長不相適應的現狀,我們必須按照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的要求,在加快推進賀州工業發展的同時,深入研究賀州工業發展史,深刻挖掘賀州工業文化底蘊,以工業文化的發展壯大來推動賀州工業再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