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比重上分析,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較高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農戶投資比重較低且呈現不斷下降的走勢。在“七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5.70%,農戶投資比重為34.30%。在“八五”時期末,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提高到了85.19%,提高了20多個百分點,農戶投資所占比重卻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為14.81%,在“九五”時期雖然有所上升,但從長期看處於下降趨勢。到“十五”時期和“十一五”時期,分別為12.78%和6.10%。固定資產投資卻分別上升到86.52%和93.90%。民間投資在全社會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呈現不斷提升趨勢。在2000年以前,民間投資所占比重分別在50%以下,在此之後,民間投資所占比重不斷提高,到2008年以後,達到70%以上,2011年達到了79.63%。
第三,河南省投資資金來源主要來自籌資金和國內貸款。2000年,河南省資產投資資金為206.12億元,其中自籌資金為153.2億元,比重為74.33%;國內貸款達到了26.91億元,比重為13.06%。2011年,河南省資產投資金額達17770億元,其中自籌資金和國內貸款分別為13990.31億元和2100.74億元,其比重分別為78.73%和11.82%。自籌資金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的高位。2000年,來自於地方和中央的資金分別為142.54億元和63.58億元,其比重分別為69.15%和30.85%。2011年,河南省投資資金來源於地方的達到了17515.83億元,比重達到了98.57%,中央的資金也隻有254.68億元。
第四,第二、第三產業投資比重較高。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河南省投資於第一產業的比重還沒有超過1%。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3年以後,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所占比重才達到3%;而投資於第二產業比重達到了50%左右,投資於第三產業的比重也占40%以上。第二、第三產業投資比重過高,與河南省農業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同時,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也會影響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
第五,河南省投資於農林牧漁業和工業的比重在逐年升高,由2007年的3.57%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4.06%。建築業的比重在下降,由2007年的0.35%下到了2011年的0.08%。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投資比重上升較快,2011年達到了25.08%;而教育業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投資比重下降較快,其他大部分行業比重都比較穩定。
第六,河南省資產投資主要分布在以鄭州、開封和洛陽等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河南省下轄18個地級市主要劃分為以鄭州、濟源、焦作、新鄉、開封、許昌、漯河、平頂山、洛陽等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安陽、鶴壁、濮陽為主的豫北經濟區,以三門峽、南陽為主的豫西南經濟區,以駐馬店、商丘、周口、信陽主體的黃淮經濟區。2011年,中原城市群投資額為10121.48億元,豫北經濟區域投資額為1887.56億元,豫西南經濟區投資額為2236.78億元,黃淮經濟區為3526.7億元。其比重分別為56.96%、10.62%、12.59%和19.84%。
二、河南省資產投資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投資規模問題。一是河南省投資規模總體偏小。從投資絕對數額看,河南資產投資額已經不算小,但是與河南作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地帶、承東啟西的橋梁,國家安全戰略腹地等區位看,河南投資規模就相差甚遠。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東向西逐步推進的,改革開放初期,內陸地區投資比重高於東部地區。1981年,河南、河北、陝西、湖北的比重分別為7.08%、7.99%、3.43%、5.02%。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江蘇、浙江、廣東等資產投資提升較快,占全國的比重達到30%,如果加上山東省,就是40%。因此,河南投資總額在全國比重就顯得相差較大了。二是投資主體不盡合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完善,非公有製經濟所占比重提高,造成投資在基礎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方麵資金不足,製約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外商投資及民間資本投資比重較低,造成投資資金緊張。三是資金來源單一。河南省全社會資產投資來自於地方,隻有20世紀90年代地方投資資金的比重在70%~80%左右, 2003年以後,地方投資資金所占比重快速提高到90%以上,2011年達到96.55%。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民間投資低且增長趨勢放緩。從民間投資的總量來看,河南省的民間投資低於其他幾個發達省份,分別是浙江省的55.9%,山東省的60.4%,廣東省的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