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實現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之思考(2 / 3)

課堂是師生交流的重要渠道,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筆者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總是在第一節課就要求學生做個守時的人,做到不遲到、不曠課。從學生的情況來看,教師進行一定的要求是有明顯效果的。絕大多數學生逐漸形成了較好的時間觀念,但有個別學生長期形成的懶散習慣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拿出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對學生進行關注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三)期末考試試卷中反映出的問題

筆者所在的教研室在2012~2013年第1學期對針對全校學生開設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進行了統考。從總體的成績看,學生對該課程的基本體係的把握尚可,基本符合正態分布。但在試卷中也反映出一定的問題,如論述題的設計是要求學生二選一,其中有一道題目是材料分析題:要求學生運用相關經濟學原理,根據所給資料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財政政策的效應及對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但在流水閱卷中發現,選擇該題的學生較少,能正確將相關經濟學原理與所給材料進行結合在一起分析問題,且邏輯清晰的更少。這說明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比較薄弱,在今後的教學中有待加強。另外,少部分學生對計算題的掌握不夠到位,在考試前突擊背作業答案,隻要看到試卷中的同類型計算題,就把背的解題步驟和答案全盤照搬,全然不顧試卷中的計算題數字已經更改。甚至有個別學生將不同計算題的解題步驟堆積在同一道題上,令人啼笑皆非。顯然,這是典型的死記硬背,對問題缺乏基本的理解,認為《西方經濟學》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隻要記憶力好就可以應付考試。

三、實現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建議

(一)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內容要豐富

要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教師在作業方麵要狠下功夫。作業的布置既要科學、規範,體現課程的基本內容和體係,又要形式多樣,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如在講解供求關係時,就可以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對某個市場上某種小商品的價格變化進行調查,然後以微型調查報告形式提交;或者讓學生組成課外小組,做了相關調查後,抽出一定的時間在課堂上進行集中彙報;還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不同的觀念進行總結,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文章的字數可以少些,但格式必須規範,讓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對論文的寫作要求有所了解。通過不拘一格的形式,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主動學習的樂趣,並且有所收獲,如學生組成課外小組進行調查時,就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長進行合理分工,學會相互配合,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從而逐步完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二)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陣地

當學生處於“要我學”的學習狀態時,無疑將課堂當作自己被動學習的場所,個別學生甚至覺得每節課的五十分鍾難熬,隻是由於學校和任課老師對考勤有要求而不得不到堂聽課。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會比較消極,師生互動不夠,課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針對這種情況應如何解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