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 的灌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融入教師教學的過程,參與教學。在高校擴招的情況下,教師麵對的授課對象發生了變化,但不能因此就在授課過程中麵麵俱到,將所有的問題都替學生解決,而使學生沒有思考的機會。筆者主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課堂上需要講解的內容作合理取舍,俗話說:有舍才有得,教師要在舍的情況下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具體的操作上,可以事先就某章節的內容作安排,讓學生做課下的準備,在安排好的時間,先由教師在課堂上拎出主線,然後由學生上台講解某個內容或知識點。由於學生要充當小老師的角色,課下就會做精心的準備,從而達到“我要學”的目的。
2.發揮案例教學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已經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也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但在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過程中,教師對案例教學的研究就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不同的章節、不同的教學內容,穿插式小案例如何用得恰到好處?分小組討論案例的難度如何把握?如何使得每個小組成員的積極性都得以發揮而不產生依賴性?辯論式的案例教學運用的頻率如何把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做到通盤考慮,從而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考核時要能全麵反映出學生的能力
1.期末試卷的內容應加強考核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如前所述,在近期的考試中已經反映出學生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比較欠缺,這就要求教師對症下藥,既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又要在試卷中強化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考核,使“我要學”的學生在考試中更加得心應手。因此,在考核內容上,要使學生在課下積累的知識在答題過程中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出來,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學生由“要我學” 到“我要學”的轉變。
2.平時成績的測定
學生的成績評定一般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總評成績由二者分攤不同比例生成。要引導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平時成績的測定標準就顯得舉足輕重。筆者認為,學生的平時成績包括的方麵應該很多,諸如:考勤、作業完成情況、課堂提問、發言等,更重要的在於對學生課下的學習情況的反映,如學生對課外參考書的閱讀,對相關經濟學論文的摘抄,對國內、國際一些重大經濟問題的關注,對國家近期發布的經濟數據的掌握等都可以計入平時成績的考核。當然,這就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與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有效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
總之,要實現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需要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多下功夫,隻有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學生的內在潛質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林哲煜.大學生《西方經濟學》課程學習狀況調查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1).
[2]劉婉玉,等.對大學生《西方經濟學》課程學習狀況的調查與分析[R].新疆財經大學學年實習報告,2011.
[3]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