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漢們打了勝仗,離開石碣村,直奔梁山泊而來。來到李家道口朱貴酒店,吳用將投梁山泊之事與朱貴說了,朱貴大喜。朱貴一麵叫酒保安排酒食,招待眾人;一麵用響箭射向對岸,通報寨裏。

第二天,晁蓋、公孫勝等上山去,王倫領著一班頭領出關迎接。晁蓋、公孫勝等入寨之後,“山寨裏宰了兩頭黃牛,十隻羊,五頭豬,大吹大擂筵席”,以示歡迎。

大謬不然

【釋義】“大謬不然”比喻原來沒料到的荒謬,也指大錯特錯,事情完全不是這樣。

【出處】此典出自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是我國著名史學家,著有《史記》。漢武帝時接替他的父親司馬談的職位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司馬遷由於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處腐刑。因而,司馬遷非常苦惱和憤恨,在《報任少卿書》裏,他發泄了這種情緒。他說:自己因為恩蒙漢武帝重用,本來準備鞠躬盡瘁報答知遇之恩,但萬萬沒有想到,由於自己過分的忠心,反而受到了摧殘,天下的事情真是太荒謬、太離奇了,大大地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小心翼翼

【釋義】翼翼:恭敬的樣子。形容舉動十分謹慎,一點不敢疏忽。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大雅·大明》。

在陝西渭河以北、岐山腳下,是一片黃土高原。三四千年以前,這裏是周國的發祥地。周國人熱愛這片國土,在這裏劃土田,設官吏,築城邑,營宗室,建立起一個初具規模的國家,姬昌在周國的曆史上,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國君,很有作為。《詩經》上說他做事兢兢業業、小心翼翼,完全按照上天的旨意去治理國家,因而上天也格外保佑他。他改革周國的內政,努力發展生產,勵精圖治。幾十年過去了,周國終於繁榮興盛起來,鄰國老百姓見到周國富庶,紛紛攜兒帶女來到周國。

周國的富強使姬昌理所當然成為西方諸侯各國的盟主,商朝隻好封他為西伯,統一北方。後來商王對周國勢力的擴大感到非常不安,一度把姬昌抓起來,因禁在羑裏(今河南省湯陰縣境內)。由於其他諸侯和商朝的一些大臣說情和搭救,商王又不得不釋放了他。

由於紂王荒淫無道,殺戮功臣元老,欺壓百姓,引起朝野一致反對。姬昌積極爭取奴隸主貴族的廣泛支持,積蓄力量,準備討伐紂王,可惜尚未發兵,就去世了,周國尊稱他為周文王。

他的兒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率領軍隊滅掉商朝。

巾笥藏之

“巾笥藏之”用以說明把珍貴的物品珍藏起來。

此典出自《莊子·秋水》:“楚王巾笥而藏之於廟堂之上。”

有一天,莊子悠然自得地在濮水邊釣魚,正在這時,楚王派使者來到莊子身邊,勸他出來做官。由於莊子痛恨現實,消極無為,要求絕對自由,因此對此很不滿意。他手中拿著釣竿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個神龜,死了三千多年了,‘楚王巾笥而藏之於廟堂之上’(意思是:楚王把烏龜殼放在竹筐裏,然後用布蓋上,把它放在廟堂上)。你說這烏龜是寧願死了把骨頭留著受人尊敬呢,還是願意拖著尾巴在汙泥中生活呢?”楚王的使者說:“當然願意拖著尾巴在汙泥中生活啊。”於是莊子告訴他們說:“說得沒錯!你們回去吧,我也願意拖著尾巴在汙泥中生活。”楚王的使者隻得掃興而歸了。

飛揚跋扈

【釋義】飛揚:放縱,高傲;跋扈:蠻橫,肆意妄為。原指意態舉動超越常規不受約束。後形容驕橫放肆,不受法度製約。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梁記》。

侯景原是北魏時定州刺史,後高歡篡權後,他又依附高歡做了大丞相府長史兼定州刺史,侯景為人極其殘暴,又依仗手下有10萬精兵,在河南13州霸道了14年。

高歡死後,高澄執政,要剝奪侯景的兵權,侯景便率兵歸降南朝梁武帝蕭衍。蕭衍任命他為豫州刺史,坐鎮壽陽。

但不久侯景發動叛亂,攻陷了梁都建康,改國號為漢。

每逢出兵作戰,侯景總囑咐領兵的將領攻破城池後,把城裏的無辜百姓殺光,讓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厲害。他又禁止兩人以上交談,如有人違犯,株連九族。他建立了一個大舂碓,把對他不滿的人都投入碓內搗死。但是梁朝的老百姓支持蕭衍的第七個兒子湘東王蕭繹,不久湘東王擊敗了侯景。侯景在逃跑途中被殺,結束了他飛揚跋扈的一生。

不倫不類

【釋義】表示不像這一類,也不像那一類,形容不成樣子或不正派。“倫”即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

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有一次,薛蟠從江南帶來了兩大箱東西,送給母親薛姨媽和妹妹薛寶釵。一箱是綢緞綾羅、洋貨等家常應用之物,另一箱是筆、墨、紙、硯和各種小工藝品。薛姨媽將箱子裏的東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點清楚,叫人送給賈母及王夫人等處。

富有心計的寶釵回到房中,將那些玩意兒一件一件過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當,分送給賈府的姊妹們,就是賈環那裏,她也沒有忘記。林黛玉的比別人不同,而且又加厚一倍。一一打點完畢,叫人送往各處。

趙姨娘見寶釵也送了賈環如此東西,心裏很感激,想道:“怪不得別人都說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來,果然如此!她哥哥能帶多少東西來?她挨門送,一處也不遺漏,也不露出誰薄誰厚。連我這樣沒時運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黛玉,她對我們娘們兒正眼也不瞧,哪裏還肯送我們東西?”

趙姨娘一麵想,一麵擺弄那些東西。忽然,她又想起寶釵是王夫人的親戚,為何不趁機到王夫人那裏去賣個好呢?於是她拿了東西走進王夫人的房中,站在旁邊,賠笑說道:“這是寶姑娘才送給環哥的,難為寶姑娘這麼年輕的人,想得這麼周到,真是大戶人家的姑娘呢,多大方,怎麼不叫人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誇她、疼她。我也不敢作主就收起來,特地拿來給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歡喜歡。”

王夫人聽了,早知道趙姨娘的來意。又見她說的話不倫不類,但又不便不理她,就說:“你隻管收了去拿給環哥玩罷。”

趙姨娘來時很高興,沒想抹了一鼻子灰,心中生氣,又不敢露出來,隻得訕訕地走了。

不因人熱

【釋義】“不因人熱”比喻性情孤傲、不依賴別人。

【出處】此典出自《東觀漢記·梁鴻傳》:“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

東漢的文學家梁鴻為人孤傲,清貧自守。他和妻子孟光一起隱居在吳地,給別人當傭工。由於生活困難,還常常寄居在別人家裏。

有一次,梁鴻夫婦寄住在當地人家裏,這家人做完飯後,見梁鴻還沒有生火做飯,就關心地對他說:“我的飯已經做好了,灶裏的火還燃著,趁著餘火,你接著做飯吧。”梁鴻聽後,就像受了羞辱一樣,嚴肅地說:“你的好意,我們心裏是知道的,但一個人處世怎麼能利用別人的餘火來加自己的熱呢?”說完,他滅掉灶中的火,再重新生火做飯。

不死之藥

【釋義】說明中射之士,以其自身行動揭穿了“不死之藥”的誣妄。

【出處】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

有人把不死之藥獻給楚王,謁者便捧著它送進宮去。中射之士問謁者說:“這東西能吃嗎?”

謁者回答說:“可以吃。”

於是,中射之士便把不死之藥奪過去吃了。楚王派人去殺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托人對楚王說:“我詢問謁者,謁者說‘可以吃’,我就把不死之藥吃了。說明我並沒有罪,而罪是在謁者身上。而且,客人獻的是不死之藥,說明這是一種死藥,是客人在欺騙君王。因此,把沒有罪的人殺死了,從而說明客人是欺騙君王的,倒不如把我放了。”

於是楚王便決定不殺中射之士。

不死之道

【釋義】“不死之道”說明大凡迷信什麼“長生之術”一類異端邪說,都是很愚蠢的。

【出處】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學之。所使學者未及學而客死;王大怒,誅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誅學者之晚也。”

有人要教給燕王長生不死的,燕王於是派人跟他學。派去學習的人還未來不及學,這個人就死掉了;燕王大發雷霆,下令把派去學習的人也給殺了。燕王不知自己上了騙子的當,反倒認為學的人學得遲而殺死他。

不識時務

【釋義】“不識時務”意指認不清當前形勢與時代潮流,有時也指不知趣。

【出處】此典出自《後漢書·張霸傳》:“霸名行,欲與為交,霸道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

東漢獻帝時,大臣掌握著大權,漢室已麵臨危險的地步。劉備是皇室的子孫,就想找機會挽救漢朝的危機,但是東奔西走,總是沒有好的根據地。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訪隱士司馬徽,司馬徽是當時才能優異的人,他對劉備說:“我早就聽說你的大名了,你為什麼總是東奔西走的沒有一個好的根據地呢?”劉備說:“這也許是我的運氣不好,八字生得不巧呀!”司馬徽道:“不是這樣的,是因為你的身邊沒有優秀的人才。”劉備說:“我自己雖然沒有才能,但是我的身邊都是能幹的人,如文有糜竺和簡雍,武有關羽和張飛,不能說沒有人才。”司馬徽說:“糜、簡二人隻能說是普通的文人,對你沒有多大幫助。關羽和張飛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們畢竟隻是武將,不是通權達變的人才;至於糜竺、簡雍二人,我剛才說過,他們對你沒有多大幫助,因為他們都是白麵書生,是不識時務的人;隻有識時務的人,才可以稱得起是俊傑,你要找到識時務的人來輔助你,才能成就大業。”

不知天寒

【釋義】“不知天寒”來諷喻養尊處優、脫離百姓的人,是不會懂得百姓疾苦的。

【出處】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齊景公時,大雪接連下了三天還沒停。景公穿著狐皮大衣,坐在大廳一側的台階上。晏子進來拜見,侍立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呀!下雪三天而天氣一點也不冷。”

晏子反問道:“天不冷嗎?”

景公笑了笑。

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卻知道老百姓受饑餓,自己穿暖卻知道老百姓忍受寒冷,自己安樂卻能知道老百姓勞苦。如今您卻是一點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