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見到郭嘉,問他:“袁紹地廣兵強,我想討伐他,可是覺得力量不夠,怎麼辦?”

郭嘉恭敬地回答說:“劉邦、項羽的力量開始相差很大,但是劉邦卻勝利了。項羽雖然強大,最終卻免不了失敗。據我分析,目前袁紹必敗,而您必勝;袁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而您外簡內機,唯才而用;袁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而您策得及行,應變無窮;袁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而您禦下以道,浸潤不行;袁紹好為虛勢,不知兵法,而您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所以袁紹必敗!”

曹操聽了郭嘉的一番話,興奮地說:“使我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郭嘉對曹操也非常滿意,說:“曹操真是我想找的主公呀!”

郭嘉幫助曹操取得很大勝利,可惜隻活到三十八歲就病死了。曹操對他的死感到非常痛心,親自下表悼念他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製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

好逸惡勞

【釋義】指喜歡安逸,厭惡勞動。

【出處】此典出自《後漢書·方術傳·郭玉傳》:“為其療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東漢時,有一個叫郭玉的人,對醫學,特別是對針灸術很有研究,曾著有《針經》、《診脈法》等書。郭玉家境貧寒,曾經當過乞丐。他的醫術學好後,給差役雜工治病,卻有時治不好。有一次,漢和帝讓一個貴人(妃嬪的稱號,東漢光武帝劉秀時開始設置,僅次於皇後)穿上雜工的衣服,換了個地方,讓郭玉去給她看病。郭玉詢問了一下病情,隻紮了一針就治好了她的病。漢和帝感到非常奇怪,就問郭玉是什麼原因。郭玉說:“王公貴族處於尊貴的地位,哪一個都在我之上,給他們治病的時候,我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理。給這些人治病有四難,其中一難,就是這些人長期以來好逸惡勞,所以得了病就比較難治。”和帝認為,郭玉說得非常有道理。

好整以暇

【釋義】整:有秩序。暇:空閑,從容。形容辦事嚴整而從容不迫。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

春秋時期,晉國由於鄭國背叛盟約,非常生氣決定討伐鄭國,派欒書、瓵晅、韓厥率兵攻打鄭國,楚共王由於鄭國是自己的屬國,便代為迎戰,楚兵作戰勇猛,在作戰中楚共王眼部受箭傷,而楚國養由基又代主射死晉將。

晉軍中軍帥欒書的兒子欒栘,看到楚軍左軍子重的旗幟,便同子重搭話:“我過去曾去過貴國,那時你問過我晉軍的勇武表現在哪裏?我當時回答你說‘好整以暇’(喜好整齊,按部就班,並且從容不迫)。可是現在你我之間作戰,不交流使者,搞得很緊張,這是不符合先前咱們所講的規矩。我現在就請求我的君王派人去給你進酒。”

晉軍的使者走到子重麵前,恭敬有禮地向他報告:“寡君派我來向將軍獻酒。”

子重喝了欒栘敬酒很受感動,允許使者回去,並讚欒栘記性好,繼續與晉作戰以決雌雄。

楚軍和晉軍交戰,打了一天一夜勝負未見分曉,雙方都在暗中謀劃。楚共王擔心楚軍的命運,忙找中軍帥子反商量,可是子反卻在軍營中喝醉了酒,無法拜見楚共王。楚共王見到這情景,悲歎地說:“這是上天叫我們楚國失敗呀!作為統帥怎麼能醉在軍營?”說完,他便連夜逃回楚國了。後來,子反感到羞愧而自殺。

婦人之仁

【釋義】比喻處理事情優柔寡斷,不識大體。

【出處】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楚漢相爭時,有一次劉邦與韓信坐在一起交談,他問韓信說:“丞相蕭何多次向我推薦,因此拜你為大將。現在,你有什麼好計謀告訴我嗎?”韓信趕緊起身拜謝劉邦,然後問道:“大王,今天你率領軍隊往東麵進攻,爭奪天下王權,競爭的對手是項王嗎?”劉邦笑道:“這還用問嗎?”韓信緊接著說:“大王自己認為,在勇敢、剽悍、仁慈、強盛等方麵,哪一樣可與項王相比呢?”劉邦沉默了好一會兒,有點難為情地說:“都不如項羽。”

韓信退後兩步,第二次向劉邦拜謝,然後向他祝賀說:“的確,我也認為大王不如項王。然而,我曾在項王手下做過事,不妨說說他的為人。論勇猛,項王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大喝一聲,千百人倒下;然而,他不會任人唯賢,因此他的勇猛無非是匹夫之勇。論仁慈,項王也的確對人和善慈愛,說話時嗚嗚咽咽,手下人得了病,他會傷心得流淚,把自己的食物分出來吃;但是,遇到有人立了功,行賞時應該封爵位,他會把大印磨來磨去,直到磨爛也不肯給別人。這樣的仁慈,不就是婦道人家的仁慈嗎?這對爭奪天下有什麼好處呢?”

劉邦聽了,非常高興,對韓信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安於故俗

【釋義】形容思想守舊,喜歡按老一套辦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名叫公孫鞅,衛國人,所以又稱衛鞅。後來因為他在秦國變法有功,秦國封他在商地,因此後人又稱呼他為商鞅。

商鞅為強秦而變法。但在變法時與一些保守大臣發生分歧。其中有個守舊大臣叫甘龍,他的言論是古代人以不變法而治理社會,社會也照常繁榮穩定,變法實在是不必的!

商鞅駁斥甘龍說:“你這是安於故俗,平常的人安於老一套的習俗,沉溺於舊的見聞,這樣的人做官守法還是可以的。但不能與他們談論變法革新的道理,因為他們的思想過於保守了。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從古至今哪有不變化的道理呢?賢者智人變法更禮,而愚人不肖者不明變通,才阻攔限製實行變法!”

大夫杜摯也反對商鞅說:“反正效法古人是無罪的,遵循古禮是不會犯錯誤的!”

商鞅反駁道:“效法古人,有罪無罪更要根據情況而定,遵循古代也同樣如此。”並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商湯,周武的例子,一個是夏桀和殷紂的例子,說得秦孝公心悅誠服,商鞅的變法因此而實行下去。

捫虱而談

【釋義】“捫虱而談”形容舉止言談不凡,態度從容不迫,無所顧忌。

【出處】此典出自《晉書·王猛傳》:“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少遊於鄴都,時人罕能識也。唯徐統見而奇之,召為功曹。遁而不應,遂隱於華陰山。懷佐世之誌,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麵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王猛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裏,小時候以賣畚為業,養家糊口。

王猛俊秀而高大,又博學多識,喜讀研讀兵書,性情嚴謹莊重,態度嚴肅,氣度不凡,誌向遠大,從不考慮瑣事,也不屑參拜天地神靈,更不與他人來往。因此,那班華而不實的士人都輕視他、嘲笑他。王猛心安理得,從不放在心上。少年時代,他到鄴都遊曆,當時很多人都不欣賞他。隻有徐統認為他有傑出的才能,想征召他為功曹。但是,王猛不肯答應,溜到華陰山隱居。他有濟世的誌向,希望出現一個賢明有為的君主。他收攏著翅膀,以等待展翅高飛的機會。桓溫率領軍隊進入函穀關時,王猛身披麻布短衣,前去求見。他一麵同桓溫談論天下大事,一麵把手伸進衣服內旁若無人地捉虱子。桓溫看見王猛在捉虱子,感到很驚異,問道:“我是奉天子的命令,率領精銳部隊十萬人來匡扶正義,討伐叛逆,為老百姓掃滅殘敗的賤人的。可是,三秦的英雄豪傑都不來見我,這是為什麼呢?”王猛回答道:“桓公能不遠數千裏深入賊寇的境地,可是長安離這個地方這麼近,卻不肯過灞水,老百姓不知你心中的想法,所以不來拜望。”桓溫被說得啞口無言。桓溫退兵時,賜給王猛車輛馬匹,任他為督護高官一起去江南。王猛回到華陰山同師傅商議,師傅說:“你同桓溫怎麼能同時在世上存在呢!你留在這裏,將來也會得到富貴,何必遠行!”於是,王猛沒有跟隨桓溫而去。王猛心裏明白,回到高級士族專權的東晉朝,自己不可能有前途,與其幫著桓溫來篡晉,還不如留在關中再找機會。不久,王猛就成為苻堅的親信人,發揮了他傑出的政治才幹。

竹頭木屑

【釋義】“竹頭木屑”比喻人心思縝密,極細小的事情不遺留,或者極細小的東西也不丟。

【出處】此典出自《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廳事前餘雪猶濕,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

晉朝有一個叫陶侃的人,字士行,晉明帝時,官拜征西大將軍。平日做事,必定盡力親為,對於學問也有很深的研究;軍事方麵,也有優異的才能,所以當時有人將他和諸葛亮相提並論。

有一次他督造大船,每天都親自監督,見到工人鋸下來的木屑和截短下來扔在地上的竹頭,他都命令收拾起來,並且要求大家將這些廢料放入儲藏室裏。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圖,但又不敢問他。

第二年元旦,府衙舉行慶祝朝會,恰巧年末那幾天下了一場大雪,積雪盈尺,雖然經過了幾天的晴天,太陽照曬,府衙門前的積雪還是沒有溶化,地上泥濘不堪,非常難走。陶侃便叫人把儲藏著的木屑取出來鋪在地上,解決了行路的困難。又有一次,駙馬都封(官名)桓溫要去討伐蜀地,預先製造了很多船隻,船板鋸好了,但缺少竹釘,沒法把船身裝起來,陶侃便叫人把藏著的竹頭取出來送給桓溫,削成竹釘,於是船便一艘艘地裝起來了。

羊質虎皮

【釋義】羊披上了老虎皮,其本質還是羊,比喻外表似強大,但內質空虛。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羊侃傳》。

羊侃是北魏時的一名勇士,身材魁梧,膂力過人,有一回他跟父親去拜見北魏的皇帝。魏帝見羊侃身長八尺,虎背熊腰,便開玩笑說:“看外表你像老虎那樣威武,不知道實際上本領怎樣,是不是羊質虎皮啊!你學著老虎的樣子給我瞧瞧好嗎?”

羊侃四肢伏在殿上,學起老虎的模樣,大吼一聲,震得四壁轟轟作響。魏帝走上前來一看,不由得驚呆了:羊侃的手指把殿上的地板抓破了10個小洞,真像老虎爪一般有力呀!魏帝高興地叫喊:“真乃壯士呀!”

後來,羊侃來到南方梁國做官。簡文帝在位的時候,羊侃做軍師將軍。侯景帶兵謀反,一連攻下幾座城池,沒有人能阻止住。侯景攻到城下,縱火燒門,羊侃親自指揮士兵以水滅火,射殺敵兵,擊退侯景。侯景又用尖頭木驢攻城,箭矢對付不了木驢,守城士兵驚恐萬狀。羊侃急中生智,命令士卒做“雉尾炬”,拴上鐵鏃,灌上油,從城上擲向敵軍木驢。木驢見火就著,一會兒工夫就焚燒殆盡。侯景在城外堆起兩座土山,企圖登城。羊侃命令士卒挖地道,破壞敵人的土山。結果侯景不能取勝。

侯景最後又施展一條毒計。他抓獲了羊侃的兒子,綁縛著推到城下,讓羊侃看,並且讓士卒狂喊:“要兒子,還是要都城?”

羊侃氣得大叫:“我盡忠報主,猶恨不足,豈考慮一個兒子的死活?你們盡早殺了他吧!”

可是侯景不立即處死他的兒子,第二天又來折磨羊侃。羊侃在城上清楚地看見兒子,心裏很悲傷,痛楚地說:“我以身許國,誓死行陣,決不能以你的生死來考慮進退!”他擎起弓箭,一箭朝兒子射去。

他與城共存亡的決心並沒有嚇退敵人,羊侃身心交加,不久就病死城中,簡文帝賜他為護國將軍,以此來紀念這位忠貞勇士。

羊狠狼貪

【釋義】為人像羊一樣凶狠,像狼一樣貪婪。形容凶狠貪婪。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末年,趙歇在巨鹿屯兵稱王。秦朝派兵攻打趙歇,趙歇向楚求救。楚懷王任命手下的謀臣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領兵救趙。部隊開拔到安陽,就駐軍不前。

眾將就如何進攻秦軍而商量對策,這時項羽獻計道,從外圍進攻,裏麵有趙王協助,一定會攻破秦軍的陣勢。

宋義回答說:“將軍不能這樣看問題。如果現在我軍用盡全力去攻打秦軍的話,勢必造成傷亡,到時候就不可能救得了趙王,倒不如幹脆讓他們打去。即使秦軍打贏,也肯定疲憊不堪,我們可以乘此機會一舉打敗秦軍;假如秦軍沒有打贏,我們領軍再攻打秦軍也不遲。這一招叫坐收漁翁之利。”

宋義沒有再聽項羽的意見,就給全軍下達了命令要求全軍暫時駐兵不動,但在出擊的時候要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這樣才能打敗強大的秦軍。

項羽本來就看不起宋義,加上宋義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就在軍中煽動說:“眾將士吃不飽,穿不暖,軍中又無存糧,實在可憐,如此不體恤將士的人,決不是國家的忠臣。”第二天。項羽假借楚懷王之名,將宋義斬首示眾,並自封代上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