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田駢不宦
【釋義】“田駢不宦”是對言行不一的偽君子的絕妙諷刺。
【出處】此典出自《戰國策·齊策四》:“齊人見田駢曰:‘聞先生高議:設為不宦,而願為役。’田駢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田駢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養千鍾,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田子辭。”
這段話意思是說:齊國有個普通人去拜見田駢,對田駢說:“我聽說先生品格清高,聲稱不願做官,而願意替人服役。”田駢說:“您從哪裏聽說的?”那人回答說:“我從我鄰居的女兒那裏推斷出來的。”田駢說:“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那人回答說:“我的鄰居的女兒,宣稱不嫁人,但剛滿三十歲,就生了七個孩子。是不出嫁,但大大超過了出嫁啊!如今,您宣稱不做官,卻拿三千鍾的俸養,使喚著一百多名仆役。不做官是不做官,可是大大超過了做官的啊!”
田駢連忙向他表示歉意。
目不見睫
【釋義】原意是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目光短淺,沒有自知之明。
【出處】此典出自《韓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又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
戰國時,越王無疆執掌政權,他想與當時的其他國家爭霸,就對外使用武力,準備北麵向齊國用兵,西麵對楚國侵略。齊威王知道越國要向齊國進攻,就打發人去對越王說:“越國不去攻打楚國,大既不能稱王,小也不能稱霸。我想越國之所以不去攻打楚國,是因為得不到晉國的支持。”越王說:“我對晉國的希望是保持中立,不想和他們兩軍相對,難道晉國還會來攻奪我的城池嗎?”然後他又分析了當時各國的情況後,對晉國的不趁時機去掠取楚國的土地,認為十分失算。
齊國使者聽了越王的見解,說:“我覺得越國沒有亡國是件幸運的事情,大王你看得多麼虛淺!我一點不重視那種運用智慧像使用眼睛的做法,眼睛雖然能看清楚細微的毛,卻看不見自己眼瞼上的睫毛。現在,你隻看見晉國的失計,卻看不見越國本身的錯誤,隻盼望晉國去瓜分楚國,又不能和他聯合,怎麼能夠全憑希望呢?大王不如現在出兵去攻打楚國,先奪長沙一帶的產米區(楚國在今湖南、湖北地方)和竟澤陵的產木材的地區,那麼就可以建立霸王的基礎了。”越王被齊國的說客打動了,就放棄了齊國而去攻打楚國了。
任勞任怨
【釋義】做事不辭勞苦,不避怨言。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刺權》。
趙盾是晉國的相國,因種種原因想離開晉國而另投他處,但趙穿不同意讓他走,並想出一個辦法請趙盾回宮,他用保護桃園為名,讓200名勇士把晉靈公給殺了。
趙穿幹了這事,趙盾心裏老是不痛快,擔心謀害國君的罪趙家擔不了,於是想瞧瞧朝廷的大事冊是怎麼寫這件事,他拿來一看,上寫:“秋正月,趙盾在桃園謀害了國君夷皋。”
趙盾哆嗦著對太史道:“你弄錯了吧!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那時候,我還在河東。你怎麼叫我擔這個罪名啊!”
太史說:“你是相國,國家大事由你掌管,你雖是跑了,可是還沒有離開本國的地界,相國的大權還在你手裏。要是你不許趙穿那麼辦,那你回來以後,為什麼不捉拿凶手辦罪呢?”
趙盾覺得自己理屈了。他想也許大人物免不了要任勞任怨的。於是他歎了一口氣說:“算了,我隻要於心無愧就是了。”
《鹽鐵論·刺權》說:“蒙其憂,任其勞”,後演化為“任勞任怨”的成語。
劉伶荷鍤
【釋義】“劉伶荷鍤”形容放蕩不羈,不以生死為慮的名士作風。
【出處】此典出自《晉書·劉伶傳》:“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
晉代名士劉伶,字伯倫,與阮籍、嵇康等人關係很好,被稱為“竹林七賢”之一。他身高六尺,相貌醜陋。放縱性情,怡然自得,常把莊子邈視宇宙、等同萬物的哲學思想作為自己的主張。他恬靜寡語,不隨便交朋友。但每當與阮籍、嵇康見麵,就異常興奮,神情歡愉,手拉著手走進竹林。劉伶從不把有無家產放在心上。他經常乘坐人力挽拉的小車,帶一壺酒,讓人扛鍬跟著,對隨從說:“如果我死了,你就立即把我埋了。”他忘我的程度竟到了這種地步。
剛愎自用
【釋義】愎:固執。形容固執自信,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春秋時期,鄭國是中原一個弱小國家,經常受到大國的侵擾。有一年,楚國國君楚莊王又領兵來犯。鄭國不是楚國的對手,隻好乞降議和,楚莊王同意了。就在這時,晉國出兵來救鄭國,領軍統帥是荀林父,副帥是先轂。荀林父見楚鄭已經議和,便決定收兵。
先轂反對荀林父說:“不行!我們晉國就是因為軍隊作戰英勇,才能稱霸諸侯。現在碰上敵人不打就撤回,這是膽小鬼。你們願意逃跑可以,但我絕不幹,那樣做不如死去!”說完,先轂就率領一部分軍隊渡過黃河,攻打楚軍去了。
楚莊王這時正在黃河邊上休整,準備回國。聽說晉軍已渡黃河,他更想早點離開,避免同晉國交戰,可是他的寵臣伍參堅決不同意。他說:“我了解晉軍的情況,他們的將領全是新派的,有勇無謀,尤其荀林父副手先轂,剛愎不仁,不聽指揮,所以晉軍有令不能行,一定會失敗的。再說您是楚國的國君,哪有一見敵人就倉皇退走的呢?”
楚莊王覺得伍參講得很有道理,立刻命令出兵和晉軍交戰。結果楚軍大勝。
吃人無厭
【釋義】“吃人無厭”諷刺愛貪便宜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事林廣記》。
有人養了一隻老虎,毛皮的圖案十分好看。主人每天拿穀物給它吃,老虎不吃,拿米喂它,老虎也不吃,又把飯菜給它吃,老虎也不吃。這時有一個小孩路過,老虎一口就把他給吃掉了;一個男子經過,老虎也把他吃掉了。主人看見大聲斥責說:“你這個畜生,給你那麼多東西你全都不吃,原來你吃人吃不厭。”
同類相求
【釋義】相求:互相結為知己。同一類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孤竹國是商朝末年的一個小國,伯夷和叔齊是當時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很是奇怪,對王位他們誰也不願繼承,為了逃避,他們躲進山林。後來,他們聽說周文王懂長壽術,便去找他討教。到了周國,恰巧周文王剛死,武王繼承了王位,正準備出征討伐殷紂王。伯夷和叔齊勸諫說:“你父王剛去世,你應守墓盡禮;你是紂王的臣子,應該服從他的統治。現在你這樣做,是不仁不孝。”武王的隨從聽了大怒,上前要殺這兄弟倆,但被周武王攔住了。
時過境遷,商朝最後終被周武王滅掉,繼而代之的是周王朝,一代君王一代臣,伯夷和叔齊由於是商朝臣民,加上他們自視清高,為盡忠而餓死於首陽山上。
伯夷和叔齊死後默默無聞,直至孔子大力宣揚他們以後。才為世人所知。漢朝賈誼為此發了一通感慨說:“貪婪的人為錢財而死,英烈的人為氣節而死,有野心的人為權力而死,有德行的人為名聲而死。伯夷和叔齊雖然賢良,但如果不是孔子為他們樹碑立傳,今天還有誰能知道他們?孔子為什麼要給他們樹碑立傳呢?那是因為同類相求呀,道德相同的人才會心心相印嘛!”
同惡相助
【釋義】“同惡相助”原意為憎惡一致,就要互相求助,後來常用來形容壞人互相勾結。
【出處】此典出自《史記·吳王濞列傳》:“高曰:‘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西漢初,漢高祖劉邦封了許多同姓王。他想趁機進一步鞏固劉氏政權,然而由於分封的這些王侯手中的權力很大,封地大的王國“跨州兼郡,連城數士”,吳、楚、齊三國竟征收租賦,煮鹽鑄錢,嚴重地威脅了西漢王朝的中央集權的統治。
為了打擊諸侯王的勢力,到了文帝和景帝時,采納了賈誼、晁錯的建議,逐步削減了諸侯王的封地。削地直接影響了諸侯王的利益,吳王劉濞準備起兵反叛,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劉濞派出使者打著懲辦晁錯的名義,聯合楚王、趙王和膠西王共同起兵。吳王劉濞的使臣應高去見膠西王劉印,勸他共同起兵反叛。應高對劉印說:憎惡一致,就要互相求助;喜好一致,就應共同努力以達目的;利益一致,就是舍棄性命也在所不辭。現在,我們吳王和大王憂喜相同,都擔心晁錯等人欺瞞天子,侵奪諸侯,所以請大王一起起兵討伐。
後來,吳王劉濞聯合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六國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由,發動了叛亂。漢朝中央派周亞夫為太尉率軍平叛,僅用了三個月,便鎮壓了這場叛亂。
好大說者
【釋義】用以諷刺那些靠吹牛皮、說大話過日子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艾子雜說》。
公孫龍求見趙惠文王時,想以誇誇其談來打動他,便向文王滔滔不絕地講起大鵬展翅、連釣六鼇之類的故事。
文王聽了,譏諷地說道:“您說的海巨鼇,我從來沒有見過,還是讓我為您講講我們趙國的一個故事吧。”
“我們鎮陽地方,有兩個小孩,一個叫東裏,另一個叫左伯。有一天,他們來到渤海邊玩耍,剛玩了一會兒,忽然一群大鵬飛來,在海麵上翱翔。東裏急忙縱身下海去捉,伸手就逮住一隻。渤海那樣深的水才沒到他腿。東裏回頭尋找裝鵬的東西,於是順手扯過左伯的頭巾包起來。左伯大怒,和東裏打了很長的時間。東裏的母親來拉東裏回家,左伯不罷休,抓起太行山打去,誤中了東裏的母親,東裏母親的一隻眼因此而看不清楚,於是她用指甲從眼窩裏把太行山摳出來隨手向西北方向。因此太行山從中斷開了,彈出的那塊石頭,就是今天的北嶽恒山,先生可能也見過吧!”
公孫龍聽了坐立不安,垂頭喪氣,慌忙溜走了。他的弟子嘲笑說“嘻嘻,先生一向喜歡誇誇其談,向別人炫耀,這一回活該受窘。”
好大喜功
【釋義】喜愛幹大事,建立大功業。現多指不管條件是否許可,辦事鋪張浮誇。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太宗本紀》。
隋朝末年,朝廷腐敗,國勢衰竭,李淵乘機率兵反叛,節節勝利。在從太原向都城鹹陽進發,經過霍邑時,遇到了隋朝大將宋老生的頑強抵抗。他的兒子李世民見部隊開始後撤,忍不住號啕大哭,李淵很吃驚,就問他為什麼哭,李世民說:“撤兵,士氣自然會散漫,敵人則會從背後趁機追殺,不要多久我們就都會被殺死了,所以我傷心啊!”
李淵一聽,頓時醒悟,派李世民去追回大部隊。李世民一馬當先,領著將士們英勇奮戰,終於攻下了霍邑,掃清了西進鹹陽的障礙。
李世民當了皇帝後,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發展生產,還廣開言路,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重用人才,善於納諫,國家很快恢複了戰亂造成的創傷,逐漸興旺發達起來。
在李世民統治下,國家興旺,政治清明,形成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新唐書》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樣的聖明君王。但也指出他晚年好大喜功,為了擴大唐朝勢力,不斷擴充疆域,領兵親征,這又成了他不光彩的一麵。
好討便宜
【釋義】“好討便宜”諷刺那些貪占小利之人。
【出處】此典出自《笑府》:“一人好討便宜,市人相戒,無敢過其門者。或攜沙石一塊,自念無妨,徑之。其人一見,即呼:‘且住!’急趨人取廚下刀,於石上一再鐾,麾曰:‘去!’”
有個人非常喜歡占便宜,因此全城的人都防備著他,不敢從他門口走過。有一個人拿著一塊沙石,自以為沒有什麼關係,便徑直從他家門口走過。那個人一見,就對他說:“慢走!”於是急忙跑進家裏拿了廚房的菜刀出來,在沙石上鐾來鐾去,把刀磨快了,才對他揮揮手說:“去吧!”
好謀無決
【釋義】指考慮問題多但不善於決斷。
【出處】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郭嘉傳》:“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是三國時曹操的重要謀士,他為曹操除掉呂布征討袁紹,立了大功,郭嘉少時見識超群,當時朝政危亂,預見天下將有爭鬥,便在家鄉隱名埋姓,密交豪傑。開始,他想投奔袁紹,見到袁紹後,他又改變了主意。
袁紹手下的謀臣辛評、郭圖問郭嘉:“你見了袁紹,對他的印象如何呀?”
郭嘉毫不客氣地回答說:“我看袁紹隻想效法西周的周公,屈己尊人,但不懂得使用人才,所希望的東西那麼多,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喜歡多慮而缺少決斷。與袁紹這種人共濟天下大難,奪取霸王之業,太難啦!”說完,郭嘉離開袁紹而投奔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