鴝鵒效聲

【釋義】“鴝鵒效聲”諷刺那些毫無主見,人雲亦雲,拾人牙慧還要到處吹噓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叔苴子·內篇》:“鴝鵒之鳥生於南方,南人羅而調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數聲而止,終日所唱惟數聲也。”

南方有一種鳥叫八哥。人們訓練它學說話,天長日久,八哥就能學舌了,但也隻能模仿幾句而已,一天到晚它所唱的也隻是那麼幾聲。

有隻蟬在院子裏叫,八哥聽到後便嘲笑它。蟬對八哥說:“你能學人說話,這很好。但你說的都不是自己的話,所以等於你什麼也沒有說,哪裏比得上我說的都是自己的心裏話呢?”八哥羞愧地低下頭,從此再也不學舌了。

唾麵自幹

【釋義】表示逆來順受,忍受侮辱,而不敢與別人計較。也形容人的氣量大,不與別人計較。

【出處】此典出自《新唐書·婁師德傳》:弟曰:“‘人有唾麵,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幹耳。’”

婁師德,字宗仁,唐代鄭州原武人。唐高宗(李治)上元(公元674~676年)初年,婁師德任監察禦史,適逢吐蕃侵擾邊境,唐將劉審禮戰死,婁師德奉命到洮河聚集敗逃的士兵,並招募猛士討伐吐蕃,立下戰功,被提升為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司馬,並負責軍隊營田的事務。武則天天授初年(公元690~692年),婁師德任左金吾將軍,他率領士兵屯田,積貯糧食數百萬,不僅軍隊吃用不愁,還省下了轉運糧食的費用。武則天非常讚賞他,下詔表示慰勞。武則天對婁師德說:“軍隊在邊境,必靠營田才能自給。可是您不要過於操勞了。”於是,又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的軍隊和河州、蘭州、鄯州、廓州的檢校營田大使。

婁師德身長八尺,方口厚唇。為人厚道,有度量,如果有人觸犯了他,他就表示謙讓,不與別人發生爭執,怒意不形於色。他曾經與李昭德一起行走,婁師德長得很胖,走不快,李昭德嫌他走得慢,生氣地說:“都讓你這個田舍郎把時間耽誤了。”婁師德笑著說:“我不種田,還有誰種田呢?”他的弟弟被任為代州都督,去上任的時候,婁師德教他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性。弟弟說:“假如有人把唾沫吐在我臉上,我把它擦掉就算了!”婁師德說:“不對。您把唾沫擦掉,就是違背了別人的怒意,要讓唾沫自行幹掉!”

徙宅忘妻

【釋義】“徙宅忘妻”形容健忘者。

【出處】此典出自《孔子家語·賢君》:“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宅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春秋時期,魯哀公曾經問孔子說:“我聽說有一個健忘的人,搬家時把自己的妻子都忘記了,世上真的會有如此健忘的人嗎?”孔子回答道:“這還不算是最健忘的。最健忘的人,甚至把自己都忘記了。”

惟我獨尊

【釋義】隻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極端狂妄自大。

【出處】佚名《阿含經》。

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他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傳說他五十歲時痛感人世間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及其創世說教,於是放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行,開始成道,在鹿野傳教。以後一直在中印度各地遊行教化,獲得很多信徒。他八十歲時,於麥地那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逝世。

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崇拜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傳說他從母親的右肋出生,出生後便可走路,走了幾步後,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聲宣告:“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曹商得車

【釋義】“曹商得車”諷刺那種為了牟取私利,便不擇手段,什麼卑鄙下流的勾當都能使出來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莊子·列禦寇》。

有一個宋國人,名叫曹商。

一次,他受宋王派遣,出使秦國。臨行前,宋王賜他幾乘車馬。到了秦國,他深受秦王喜歡,於是秦王又贈他百乘車馬。

曹商返回宋國,見到莊子,得意洋洋地說:“當年住在窮街陋巷,窮困潦倒,編鞋度日,麵黃肌瘦,這是我的短處。如今一旦憑三寸不爛之舌,打動萬乘之主,受贈車馬百乘,這是我的長處。”

莊子聽了,譏諷道:“我聽說秦王生了病,讓醫生診治,論功行賞:吸膿吃瘡的,可得車馬一乘;舌舐痔瘡的,得車馬五乘。以此類推,治的病越肮髒,得車馬越多。可能您是為秦王舐過痔瘡吧,不然的話,您為什麼得到那麼多車馬呢?您還是走開吧。”

曹操割發

【釋義】“曹操割發”比喻執法者應該嚴守其法。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有一次曹操行軍,從麥田旁邊經過,下令說:“士兵不得踐踏麥子,違犯的要處死。”

騎士都下馬走在靠近麥田的一邊,護著麥子。這時,曹操騎的馬忽然跑進了麥地裏,他就讓軍中的軍法官給自己定罪。軍法官的回答是:“刑法不能施加在尊者身上。”

曹操說:“我自己製定了軍法卻自己違反了,以後拿什麼來號令部下呢?我是全軍的統帥,我自己處刑吧!”

於是他就拔劍割下頭發放在了地上。

涸澤之蛇

“涸澤之蛇”比喻老實人往往受欺負,而奸詐的人運用權術卻可以得到益處。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

田成子因負傳而隨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

鴟夷子皮侍奉田成子。田成子離開齊國,逃到燕國去,鷗夷子皮背著印信文書跟隨著他。到了望邑這個地方,子皮說:“您難道沒有聽說過涸澤之蛇嗎?水澤幹涸了,蛇便遷移到別處去,有一條小蛇告訴大蛇說:‘您走而我跟著,人們都認為是一般過路的蛇罷了,一定會殺死您,不如用嘴相銜背著我走,人們就會把我當成神君。’於是相銜背著小蛇越過大路,遇見的人都趕緊避開,說:‘那是神君。’現在您儀表堂堂而我相貌一般,使您做我的上客,人們可能看我是個千乘之君;使您做我的使者,人們會當我是個萬乘之卿。不如您裝作我的隨從吧。”

田成子就背上文書跟著他,到了客店裏,客店的主人對待他們很恭敬,趕緊獻上酒肉款待。

淮橘為枳

【釋義】指淮南的橘樹移栽到淮北就變成了枳樹,比喻人或事物的個性,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出處】戰國·佚名《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春秋時,晏子是齊國的相國,奉命出使楚國。

楚國在當時是個強國,楚王瞧不起齊國,就想借機好好侮辱晏子一番。

晏子長得並不特殊,但才思敏捷,機智靈異,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他都能巧妙應答,在當時號稱天下第一辯士。

晏子到達楚國以後,楚王想借晏子的身材矮小來羞辱他,但被晏子很巧妙地應接過去,楚王不但沒有羞辱到晏子,反而使自己吃了啞巴虧。楚王心中不甘,就又想了個辦法來貶低齊國。

這天,楚王設宴招待晏子,酒興正濃之時,忽然有兩名武士押了一名囚犯從堂下走過。這都是楚王事先安排好的,他卻故意把那兩個武士叫住,問道:“你們押的囚犯是哪裏人呀?”武士回答說:“這名囚犯是齊國人。”

楚王故作驚訝,他看了晏子一眼,又問武士:“齊國人?他犯了什麼罪呀?”武土又回答說:“他犯了盜竊罪。”

楚王示意武士把囚犯押下去了。他看著晏子,臉上露出一絲不易覺察到的得意,道:“你們齊國人很喜歡偷盜嗎?”

晏子早就看穿了他們玩的詭計,他微微一笑,說:“江南的蜜橘既圓又大,味道鮮美。可是,如果把這種橘樹移栽到淮北.它就變成了枳樹,結出來的果實又小又酸,一點也不好吃。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的時候都是不會偷盜的,可是他們到了你們楚國卻變成了盜賊。我想,這大約是因為你們楚國有偷盜的風氣,他們也是受到楚國水土的影響而偷盜的吧?”

楚王聽了,目瞪口呆,啞口無言,他暗暗佩眼晏子的機智,隻好甘拜下風。

漁陽參撾

【釋義】原是鼓曲名,人們用它來形容人狂傲不遜;也可用來形容擊鼓作樂。

【出處】此典出自《後漢書·禰衡傳》:“次至衡,衡方為漁陽參撾,蹀蹋而前,容態有異,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

東漢的很有名氣的辯才禰衡,恃才傲物,狂放不羈,他與文學家孔融結成忘年之交。孔融愛惜禰衡的才能,多次向曹操誇耀他。曹操想見禰衡,而禰衡卻一直輕視和討厭大權在握的曹操,謊稱自己患上了瘋病,不肯去,並且對曹操說了些不敬之辭。曹操雖然心懷忿恨,但因為禰衡有才氣和名聲,不想殺他。曹操聽說禰衡善於擊鼓,就下令讓他做擊鼓的小吏,於是大會賓客,檢閱一下擊鼓奏樂的盛況。鼓吏們到來之後,曹操叫他們脫下上身穿的衣服,換上鼓吏專門戴的帽子(岑牟)和蒼黃色的單衣(單絞)。輪到禰衡時,他擊奏的鼓曲叫《漁陽參撾》,踏著舞步,向前行進,儀態不俗,鼓聲悲壯,聽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禰衡行進到曹操麵前時停了下來,官吏斥責他說:“你身為鼓吏,為什麼不換衣服,如此隨便地行進呢?”禰衡道:“好。”於是他先解開近身衣,然後才脫下其他衣服,赤身裸體地站立著,慢騰騰地拿起帽子、單衣,慢慢地穿戴起來。穿好衣服後,又擊鼓而去,臉上沒有一點兒羞愧的神情。曹操笑著說:“我本來要羞辱禰衡,反而被禰衡羞辱了。”

盜刖相誇

【釋義】“盜刖相誇”辛辣地諷刺了那種幹了壞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有狗盜之子與刖危子戲而相誇。”

齊國有兩個小孩經常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孩的父親是個盜賊,在夜晚的時候披著狗皮,把自己裝扮成狗,潛入別人家偷竊。另一個小孩的父親,因為犯過罪,受到斷腿的刑罰。

這一天,兩個小孩玩著玩著,便吹噓起各自的父親來。

其中一個小孩說:“我的父親與眾不同。他穿的皮衣有條尾巴,別人誰有?”

另一個小孩說:“那有什麼稀奇!到了冬天,人人都得添衣禦寒,唯有我的父親,一年四季都不用穿套褲。”

盛氣淩人

【釋義】盛氣:驕橫的氣焰;淩:欺侮,侵犯。形容在別人麵前表現出自高自大,氣勢逼人的樣子。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

戰國時代,趙國剛由趙太後執政,秦國就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提出要趙太後的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出兵。太後不肯,任憑大臣們如何勸諫,太後始終不答應。最後她對左右的人說:“今後若再有人來勸我,我定要吐他一臉口水。”

趙國的老臣觸龍來見太後。太後想,這一定又是個來勸我的家夥,心中厭惡,臉上露出怒氣,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勢,想拿他來發泄心中的怨恨。但觸龍進來後,先是表示因年老體衰,未能多來看望太後而深感歉意,而後又拉起了家常,太後以為他是來看望自己的,情緒也緩和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