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模棱宰相
【釋義】“模棱宰相”指遇事含含糊糊、不明確表態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新唐書·蘇味道傳》:“味道練台閣故事,善占奏,然其為相,特具位,未嚐有所發明,脂韋自營而已。常謂人曰:‘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模棱持兩端可也。’故世號模棱手,或模棱宰相。”
唐朝大臣蘇味道,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人,是一個文學家,在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中了進士。武則天時期,蘇味道做宰相多年,一味地諂媚。
蘇味道熟悉尚書省曆來的典章製度,上朝的時候可以不帶奏章,單憑口頭稟報。但是他當宰相,隻是想保住自己的官位,從來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隻是阿諛、耍滑、營私苟且罷了。蘇味道常對別人說:“決斷事不要那麼明白、清楚,一旦出現差錯,後悔就晚了,隻要含含糊糊、左右逢源、不明確表態就可以了。”所以,世上人都稱他為“模棱手”或“模棱宰相”。
熊性惡血
【釋義】用以諷喻兄弟自相殘殺,必然導致滅亡。
【出處】此典出自《燕書》。
陽都山非常幽深,有好多熊在那個地方聚集。
熊天生厭惡流血,一次,一隻熊偶然渡過峽穀,荊棘刺傷了它的肋部,血流出來,像一條潮濕的線。熊急忙用爪子去抓它,血流得更多了,然而熊還是不停地抓,最後把那個地方抓成了一個洞,血如泉湧般源源不斷地流出來。熊沒有辦法把血止住,就剜開肉皮,血更加湧流不息,最後熊竟然抽拔出自己的腸子和腎髒而死去。
靜待其變
【釋義】靜靜觀察事態的發展變化,等待合適的時機。
【出處】此典出自《晉書·晉宣帝紀》:“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令帝持重,以候其變。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後亮複來挑戰,帝將出兵以迎之,田比仗節立軍門,帝乃止。”
“以靜製動,以穩待變”,是軍事謀略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靜待其變”,或者是“靜觀其變”。它的典源,即出之上麵這段文字記載。
這裏的亮是指諸葛亮,帝指的是司馬懿。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溫縣人,曾任過曹操的主簿,魏明帝時任大將軍。他的孫子司馬炎稱帝後,追尊他為宣帝。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十餘萬出斜穀,準備與魏國的軍隊在渭水一帶決戰。當時魏國認為,諸葛亮遠道而來,長途行軍,急於速戰速決。所以,朝廷命令魏軍統帥司馬懿堅守不出,不急於與蜀軍決戰,靜觀形勢的變化。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按兵不動。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用的東西,羞辱譏諷司馬懿膽小怯懦,以激怒司馬懿。司馬懿果然大怒,上表請求決戰。朝廷不同意,並派遣一個名叫辛田比的欽差大臣,帶著象征著王命的符節充當軍師,以監督司馬懿。後來諸葛亮又來挑戰,司馬懿忍無可忍,要出兵應戰,辛毗帶著符節站立在軍帳外,司馬懿無法出兵。
其實,司馬懿在這裏用了一個計謀。他原本就不打算與蜀軍決戰,所以佯裝大怒上表請戰,實際是做給別人看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若真想打,何必不遠千裏向天子請戰呢?這樣一來,既保全了不甘受汙辱的麵子,又達到了“以靜製動”、“以穩待變”的軍事目的。毛澤東後來讀史,曾說司馬懿的這一手確實高明。
結果,蜀、魏兩軍對峙了一百多天,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蜀軍不戰自退。司馬懿靜待其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對情況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在此之前,諸葛亮的使者來到司馬懿軍營,司馬懿看似不經意地問道:“諸葛亮先生身體可好?每天能吃多少飯?”使者答:“每天能吃三四升米。”又問處理政事情況,回答說:“二十杖以上的罪犯都歸他親自處理。”司馬懿事後對人說:“進食已是如此,每件事無論大小事必躬親,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結果,真被他說中了。所以“靜觀其變”也是有一定條件的,能否實現,取決於將帥不僅要有良好的修養,而且要具有豐富的智慧。
正所謂“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司馬懿雖然算準了諸葛亮不久於人世,但當諸葛亮真的病重逝世後,蜀軍秘不發喪,燒掉營盤退走。司馬懿率軍追趕,蜀軍按諸葛亮臨終部署,突然掉頭列陣,鼓鍾齊鳴,好像要回兵相拒,這倒把司馬懿嚇了一跳,趕緊收兵停止追趕。直到兩天後,搞清諸葛亮真的不在人世了,才再派兵追趕,可已經是為時晚矣,蜀軍早已撤走。這就是“死諸葛走生仲達”的典故,意思是死去的諸葛亮嚇跑了活著的司馬懿。盡管如此,司馬懿仍然不愧為一代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