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揮而成

【釋義】“一揮而成”形容文思敏捷,落筆很快。

【出處】此典出自《宋史·文天祥傳》:“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

南宋大臣文天祥(公元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出生在江西廬陵縣(今江西吉安)。文天祥身材魁梧,儀表堂堂,長得很白淨,秀眉大眼,顧盼有神。兒童時期,他見到學宮裏供奉著鄉人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楊邦乂、胡銓的畫像,並且他們的諡號都帶一個“忠”字,就很羨慕。他說:“我死後,如果不能被供奉在這裏,就不是大丈夫。”二十歲那年,他到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去趕考,中了進士,在集英殿回答皇帝的策試。當時,宋理宗(趙昀)在位已久,昏庸無能,疏於政事。文天祥以“遵守天道,勤奮不息”為題,回答皇帝的策問,意在針砭時弊,規勸皇帝。他的對策文章寫了一萬多字,不打草稿,一氣嗬成。宋理宗親自選他為第一名。

一夔已足

【釋義】夔:獸名。本文為一人名。隻要一個有才幹的人,就能辦好這件事,不必需要很多的人。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傳》。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有座山上出現了一隻怪獸。它的形狀像牛,頭上無角,隻有一隻腳,卻行走如飛;眼睛發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陽,晚上像月亮;發出的吼聲比打雷還響,非常嚇人。人們稱這怪獸為夔,認為它是不祥之物。

後來,這隻怪獸終於被勇士們擒住獻給了黃帝。黃帝把它殺死,用它的皮製成一隻很大的鼓。它的聲音可以傳到500裏外。

到了唐堯時代,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別擅長擊磬。磬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製成的打擊樂器。隻要夔一擊磬,百獸就會隨著它的節奏跳舞。

舜繼位後,他感到音樂的作用很大,打算任命一位樂官,便任用了夔,夔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音樂才能。

舜非常欣賞夔的才能,決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協律,傳播音樂。有人擔心夔一人難以勝任這一重任,建議舜再尋找幾位樂師協助他執行任務。舜聽後搖搖頭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夠了。”

果然,夔很盡職,通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在春秋後期的魯國,不少人把在舜統治天下時期擔任樂官的夔,與黃帝時代的怪獸夔混為一談,認為這位樂官隻有一隻腳。魯哀公對此搞不清楚,特地去問孔子:“我聽說樂官夔隻有一隻腳,是這樣的嗎?”

孔子搖著頭回答說:“一隻腳的夔是有的,那是黃帝時代捕獲的一隻怪獸。樂官夔是人,怎麼會隻有一隻腳呢?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但這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足夠了,並非是說他隻長一隻腳。”

孔子的解釋是合理的。後來人們為了避免誤會,“夔一足”的說法,有的就改成了“一夔足”。後來,人們更進一步明確而為“一夔已足”這一成語。

人麵桃花

【釋義】麵如桃花,泛指愛慕而不得再見的女子以及由此引出的悵惘心情。

【出處】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唐朝中期,書生崔護正走在趕往長安的路上,準備去進京趕考。

那時候,進士考試都選在風和日麗、空氣清新、萬物充滿生機的春天,所以人們又稱它為“春闈”。

崔護人雖然生得俊逸瀟灑,性格卻孤高自傲。所以他一路行來,從不願與他人結伴,隻是自己獨行、獨宿、獨食。

清明節這一天,一改以往陰雨紛紛的天氣,氣候格外宜人。和煦的春風,暖人的春陽,楊柳婆娑舞,鳥兒枝頭唱,一派明媚春光。

崔護心情格外好,他一人出外踏青,信步來到郊外。行走之間,猛一抬頭,他發現不遠處有一條小徑,小徑被繁枝茂葉掩映著,十分幽深。小徑盡頭,野花爬滿竹籬,籬笆牆內是掩映在紅花綠樹之間的村舍。遠遠看去,格調超凡脫俗,景致高雅寧靜。

崔護看到此處如此清幽,覺得這裏的主人也一定風雅可人,不覺湧起了要去拜訪那裏主人的念頭。想到這裏,他快步走去,輕輕地叩響柴門。門開處,閃出一位年輕的姑娘,隻見姑娘禮貌大方地問道:

“相公,您是找人呢?還是有事?”

崔護見出得門來的是位姑娘,反而覺得自己有些唐突,對姑娘說:

“走得路遠,覺得口渴,討一碗水喝,望行個方便。”

姑娘聽後,悄聲說:

“相公請稍候。”

然後轉身回屋去取水。

望著姑娘嫋嫋婷婷的背影,崔護不覺有些發癡。他接過姑娘遞過來的水,一邊喝,一邊偷眼相看,隻見那位姑娘依在桃樹下,雙眉如畫,眼如秋水,麵似桃花,蜂腰纖細,楚楚動人,愛慕之情不由從心底升起。

第二年春天,崔護舊地重遊,見綠柳含春,宛然昨日;桃花盛開,一如去年。崔護又來到村舍前,見茅屋依舊,但雙扉緊鎖,一股物是人非的惆悵油然襲來。他情不自禁吟出一首《遊都城南莊》詩,題在門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罷詩,崔護滿懷惆悵地回到寓所,倒頭便睡。

又過了些日子,崔護無論如何也無法排遣積壓在心頭的愁緒,又鬼使神差地沿老路走到村舍前。

他走到門前,突然聽到有老人的哭聲,不禁心中詫異,推開柴門來到院中,經詢問,才知道老人在哭自己的女兒。

老人告訴崔護,他以前遇到的那位姑娘是他的女兒。崔護那天題詩走後,他女兒看到那首充滿真摯情意的詩,便深深地愛上了崔護,可崔護一去沒再回來,女兒便害了相思病,這不,剛才一急竟死去了。

崔護聽了老人的話,悔恨不已,也放聲痛哭。他哭自己遇到如此好的姑娘,卻未曾開口表白心願;他也哭自己竟因一首詩斷送了心愛姑娘的性命。崔護越哭越傷心。

不料,他的痛哭卻驚醒了那位“死”去的姑娘,原來那姑娘隻是昏厥過去了,老人見女兒醒來,萬分高興。不久,便為他們舉行了婚禮。

後人多用“人麵桃花”這句成語抒發物是人非的感慨。

入木三分

【釋義】形容書法筆力遒勁,也用來比喻議論深刻。

【出處】唐·張懷瓘《書斷·列傳》。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人。他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這些固然與他的天賦有關,但主要還是他刻苦練習的結果。為了練好字,他無論走路還是休息,腦子裏麵全是字體的結構。揣摹字的骨架,領會字的氣勢。還不時拿手指在衣襟上比劃。久而久之,連衣服都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裏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中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從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裏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裏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祖,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中,用濕布都無法擦掉,刀子刻進三分還能看見墨跡。他讚歎地說:“右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釋義】比喻在辦某件事時各人有各人的辦法。

【出處】清·李綠園《岐路燈》。

傳說八仙有一年應西王母的邀請,去瑤池赴蟠桃盛會,哪知走到東海,被無邊的汪洋阻住了去路。但他們都是本領高強的神仙,當然不放在心上。

此時,呂洞賓提議:“各位仙友,前麵大海擋路,行路艱難,我們各人都拿出一樣法寶,丟入海中,方能平安抵達彼岸。”諸位神仙一致讚同。第一個站出來的是蓬首垢麵、袒腹跛足的鐵拐李。他的法寶是個大藥葫蘆。大藥葫蘆被丟入海中,竟化作一葉龍舟,鐵拐李穩坐其上,很快就過了東海。

韓湘子也是神通廣大,他緊隨鐵拐李之後,拋出了花籃。說也奇怪,那花籃在海中滴水不浸,平穩如巨船,韓湘子坐於其中也到達了彼岸。

其餘神仙也都不甘示弱,個個拋出了自己的法寶。呂洞賓的法寶是簫,呂洞賓騎在簫上,猶如騎在一匹駿馬之上;藍采和的法寶是拍板,漢鍾離的法寶是鼓,曹國舅的法寶是玉版,何仙姑的法寶是竹罩,一個個神采飛揚地渡過了東海。最奇的是張果老,不慌不忙地從巾箱之中取出一隻紙驢,說聲“變”,紙驢就變成一隻可愛的小白驢,張果老倒騎於驢背之上,浩淼的東海霎時就通過了。

力透紙背

【釋義】“力透紙背”原形容書法遒勁有力。後形容詩文立意深刻,句句精煉。

【出處】此典出自唐代顏真卿《述張長史十三筆意》:“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又見清·趙翼《甌北詩千方百計》卷六:“(陸遊詩)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南宋的陸遊是一位才華十分出眾的大詩人。他一生創作詩歌非常多,今存九千多首,詩的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大多都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求和,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一種渴望恢複國家統一的強烈感情。其中《關山月》、《書憤》、《農家歎》、《示兒》等篇均為世人所傳頌。他抒寫日常生活的詩,也有不少清新之作。明代文學家楊慎說,陸遊的詩其纖麗之處像秦觀,雄慨之處像蘇軾。清代詩人趙翼在《甌北詩話》裏評論陸遊的古體詩時說:“陸遊的詩才氣豪放,意境清新。他在寫詩之前,構思精妙,所以寫出的東西立意深刻,語句精煉,力透紙背。”

三分鼎足

【釋義】比喻像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並立對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的大將韓信統率大軍蕩平了齊國,派人去向劉邦請求說:“齊國是個反複無常的國家,如果不暫立一個王來鎮壓它,形勢肯定不穩。希望讓我暫代齊王,這對穩定當前局勢較為有利。”

劉邦當時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處境不利,隻得同意韓信當齊王。

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大勢後認為,韓信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對韓信說:“一個人的貴賤,看骨骼形相;喜憂,看臉上氣色;成敗,看他的性情和決斷大事的能力,用這三條來看相,保證萬無一失。”韓信就請他看相。蒯通望著韓信,良久,又讓韓信轉過身去,想了一會,說道:“您的麵相,將來最高不過封侯,而且還有性命危險;從您的背影看來,將來卻是貴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