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冉魏
十六國時期漢族冉閔所建政權。都鄴城。曆一主三年。
冉閔,字永曾,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父瞻原屬乞活軍,閔為石虎養孫。改姓名石閔,是石趙統治集團中較重要的將領,以勇敢善戰著稱。349年石虎死,諸於爭立,互相殘殺,閔乘後趙政局混亂,又得大司馬李農之助,於350年正月殺石鑒,自稱皇帝,國號大魏。複姓冉氏,仍都鄴城,史稱冉魏。石鑒死後,石祗(石虎子)據襄國稱帝,聯合羌酋姚弋仲和鮮卑族前燕慕容儁,與冉閔常相攻伐。351年石祗為其部將劉顯所殺。352年閔攻破襄國,殺劉顯,消滅了後趙的殘餘勢力。其時,慕容儁勢力漸盛,南下冀州,冉閔率軍抵抗,兵敗被俘,前燕軍攻入鄴城,冉魏亡。
冉閔在建立魏國的過程中煽動民族仇恨,對胡羯不論貴賤、男女、老少一律誅殺,共死20餘萬人,以致漢人高鼻多須者多濫死。這一民族報複政策導致了自己的孤立。冉魏建立後,立即與東晉政府聯係,請求派兵共同討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實行九品官人法,以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在經濟上,開倉散糧,以求得百姓的擁護。在軍事上,竭力與後趙殘餘勢力石祗、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爭衡。由於殘酷的民族仇殺和連綿的戰爭,加之饑饉,先前被遷到冀州、司州的胡漢各族人民數百餘萬各還本土,路上互相殺掠,饑疫死亡甚眾。冉魏轄地漸小,人口銳減,農業生產陷於停頓,於352年終為前燕所滅。
前秦
十六國之一。氐族苻健所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盛時疆域東至海,西抵蔥嶺,南控越,北極大漠,東南以淮、漢與東晉為界。曆六主,共四十四年。
333年,後趙主石虎徙關中豪傑及氐、羌於關東,以氐族酋長苻洪為流民都督,率氐、漢各族百姓徙居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石虎死,苻洪遣使降晉,接受東晉官爵。350年,冉閔誅胡羯,關隴流民相率西歸。此時苻洪擁眾十餘萬,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三秦王,欲率眾還關中,尚未成行,被人毒死。洪子苻健繼領其眾,稱晉征西大將軍,自枋頭西入潼關。關中氐人紛起響應,苻健遂攻占長安,據有關隴。351年自稱大秦天王、大單於,國號大秦,史稱前秦。352年改稱皇帝,都長安。
354年,東晉桓溫率軍攻秦,苻健堅壁清野,晉軍攻入潼關後,因糧食不繼而退兵。355年苻健死,子苻生繼位。357年苻生堂兄苻堅殺苻生自立。苻堅即位後的十幾年內,前秦國內相對安定,在十六國雲擾時代,呈現一派“小康”氣象。在此基礎上,前秦勢力漸強大,他集中氐族武裝力量,開始了統一黃河流域的征戰。370年滅前燕,371年滅仇池(今甘肅威縣西北)氐族楊氏,373年攻取東晉的梁、益二州,376年滅前涼,同年乘鮮卑拓跋氏衰亂滅代,382年苻堅命呂光率軍進駐西域。至此,前秦統一整個北方,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局麵。
苻堅自恃強盛,不斷對東晉發動進攻,戰事主要在東線徐州一帶和西線襄陽一帶進行。379年前秦攻占東晉戰略重鎮襄陽,而進攻淮南的行動受阻,進攻江陵的軍隊也被擊退。苻堅遂決定重新部署,全力發動對東晉的進攻。382年十月,召集群臣,提出親率百萬大軍一舉滅晉。臣僚多不讚成,有的還極力諫阻,但他執意不從。383年下詔進攻,八月以苻融為前鋒都督,率步騎25萬先行,九月苻堅親統步兵60餘萬、騎兵27萬為後繼。益州、涼州、河北等地的秦軍也紛紛出動。東晉謝安當國,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水陸8萬迎敵。十月,兩軍會戰於淝水,秦軍大敗。潰散的秦軍饑餓寒凍,死亡十之七八。苻堅中箭,倉皇逃至淮北,沿途收集殘兵,到洛陽時有眾10餘萬。年底,回到長安。
淝水之戰後,前秦帝國四分五裂,被前秦征服的丁零、鮮卑、羌等各族貴族紛紛起兵反秦。丁零翟斌起兵河南,鮮卑慕容垂起兵河北,鮮卑慕容泓起兵陝西華陰,羌姚萇起兵渭北。慕容泓不久為部下所殺,其弟慕容衝被擁為主。衝率軍進圍長安,苻堅於385年五月留太子苻宏守城,自率數百騎出奔五將山(今陝西岐山東北),後為姚萇擒殺。六月,苻宏率數千騎棄城出逃,輾轉投奔東晉,長安遂為慕容衝攻占。至此,前秦已名存實亡,但它在各地的殘餘勢力則延續了近十年之久。
苻堅死後,鎮守鄴城的苻丕遭慕容垂長期圍攻,於385年八月棄城,率男女6萬餘口退至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自立為帝,386年十月,苻丕與西燕慕容永軍在山西激戰,秦軍大敗,丕逃奔河南,為東晉軍所殺。其後,關隴氐人擁立苻堅族孫苻登稱帝於枹罕(今甘肅臨夏)。苻登與後秦姚萇連年爭戰。394年七月,苻登與姚萇子姚興作戰,兵敗被殺,前秦滅亡。
苻堅統治時,重用漢人王猛,實行抑製氐族貴族豪強、擴大皇權的政策。在政治、經濟等方麵采取了一係列鞏固統治的措施。他恢複魏晉士籍,承認士族特權,吸收漢族士人參加政權,擴大胡漢聯合統治的階級基礎。提倡儒學,興立學校,培養統治人才。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修立亭驛,發展工商。消滅前燕後實行徙民政策,將關東被征服的鮮卑、烏桓、丁零等族10萬戶徙至關中,充實近畿,便於控製;又將關中的氐族15萬戶移至關東,分置於各要鎮,用以加強控製新征服地區的人民。前秦此時,政治較為清明,社會相對安定,國力達於鼎盛。但自淝水戰敗後,迅速走向衰落和瓦解,北部中國再度陷於分裂。
後秦
十六國之一。羌族姚萇所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盛時控有今陝西、甘肅、寧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曆三主,共三十四年。
西晉永嘉(307—312年)年間,羌部落的一支由豪酋姚弋仲率領從赤停(今甘肅隴西西)遷徙到隃糜(今陝西千陽東)一帶居住。後趙時石虎徙關中豪傑及氐、羌於關東,333年,以姚弋仲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遷於清河之灄頭(今河北棗強東北)。石虎死後,弋仲遣使降晉,受東晉官爵。352年弋仲病死,子姚襄繼領部眾,與東晉關係破裂。姚襄欲率眾還關中,357年與前秦軍戰於三原,兵敗被殺。襄弟姚萇率眾降於前秦,為苻堅將領,累建戰功。淝水戰後苻堅回長安不久,鮮卑貴族慕容泓起兵反秦,姚萇參與討泓戰敗,逃奔渭北,得羌人及西州豪族尹詳等的支持,也起兵反秦。384年萇自稱大將軍、大單於、萬年秦王,史稱後秦。姚萇率軍進屯北地(今陝西耀縣),渭北羌胡10萬餘戶歸附,勢力發展很快,385年擒殺苻堅。及至慕容永率鮮卑30餘萬離關中東歸,姚萇於386年入據長安稱帝,國號大秦。
393年姚萇病死,太子姚興繼立,次年,打敗前秦的殘餘勢力苻登,滅前秦,據有關隴。並乘西燕敗亡,取得河東。隨後又相繼攻占東晉的洛陽,臣服西秦,攻滅後涼。416年姚興病死,太子姚泓繼位,東晉劉裕北伐,進攻後秦,收複洛陽。後秦宗室骨肉相殘,自相削弱。417年劉裕進取潼關,攻占長安,八月姚泓兵敗出降,後秦亡。
後秦統治者為了補充勞動力和兵源,常將被征服地區的各族人民大批遷徙到都城長安及各軍事要地,以便控製。對於境內各族人民的統治,後秦除以州郡係統進行管理外,還實行以營領戶,以戶出兵吏的製度。營戶不隸州郡,而由姚氏宗室和達官貴人分領。一般營戶既要當兵作戰,又要提供軍糧;但由後秦皇帝親領的大營營戶則受到優複,僅從征戰。後秦又有不屬州郡而由軍鎮管理的鎮戶。
在十六國後期的帝王中,姚興是較有作為者。他為了鞏固統治,初期注意選才納諫,又相繼采取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措施。如:百姓因荒亂自賣為奴婢者,下令一律放免為良人;簡省法令,慎斷刑獄,獎勵清廉,懲治貪汙;設置律學,調集郡縣散吏學習法律,郡縣疑獄可上送廷尉審理;提倡儒學,允許收徒講授,長安儒生達一萬數千人。此外,又大興佛教,奉名僧鳩摩羅什為國師,譯出經論300餘卷,境內佛教大行。姚興晚年,因國用不足,增收關市之稅,鹽竹山木,無不有賦,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後燕
十六國之一。鮮卑族慕容垂所建。都中山(今河北定縣)。盛時有今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河南大部。曆七主,共二十六年。十六國後期中原地區最強盛的一個王國。
前燕慕容在位時,慕容垂因宗室內部矛盾投奔前秦,為苻堅將領。淝水之戰後,垂至鄴拜謁先人陵墓。時丁零族翟斌於河南起兵反秦,鎮守鄴城的苻丕(苻堅庶長子)命垂及宗室苻飛龍前往鎮壓。途中垂襲殺飛龍,與前秦決裂。384年,垂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燕王,建元立國,史稱後燕。有眾20餘萬,進圍鄴城。385年苻丕自鄴城撤往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河北之地盡屬後燕。386年,垂自立為帝,定都中山。392年消滅割據河南的丁零族翟魏政權,394年滅西燕,基本上恢複了前燕版圖。
395年垂命太子寶率軍8萬進攻北魏,在參合陂(在今山西陽高境)大敗。396年垂親率大軍往攻,一度取得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同年四月垂病死,子寶繼位。北魏拓跋珪以步騎40萬來攻,奪取晉陽,進圍中山。397年寶突圍北奔龍城(今遼寧朝陽),開封公詳、趙王麟先後據中山稱帝,十月北魏攻下中山,河北郡縣盡為魏有,後燕被分截為兩部分。
398年鮮卑貴族蘭汗殺寶,寶子盛又殺汗自立。401年盛為臣下所殺,垂少子熙立。407年漢人馮跋等殺熙,擁立寶養子慕容雲(高句麗人,本姓高氏)為主。409年,雲為其寵臣離班等殺死,後燕亡。
後燕大體承襲前燕製度,除州郡縣治理的編戶之外,還有不隸郡縣而屬軍營的人口。後燕慕容氏以塢堡主為守宰,與漢族豪強大族合作,共同統治。慕容寶時核定士族舊籍,分辨清濁,尊重士族特權,大族勢力得以發展。他又下令校閱戶口,罷除軍營封蔭之戶,分屬郡縣,招致怨恨和反對。後燕原不采用胡、漢分治政策,但慕容垂時已由太子寶領大單於,置留台於龍城。慕容盛時曾立燕台於龍城,以統諸部雜夷。慕容熙即位,將北燕台改為大單於台,置左右輔。後來在龍城實行了胡、漢分治。
西秦
十六國之一。隴西鮮卑族(一說屬貲虜)酋長乞伏國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肅榆中東北)。盛時有今甘肅西南部和青海一部。曆四主,共四十七年。
鮮卑乞伏氏在漢魏時自漠北南出大陰山,遷往隴西並定居於此。前秦主苻堅在位時,乞伏鮮卑酋長、國仁父乞伏司繁被命為鎮西將軍,鎮勇土川(今甘肅榆中東北)。司繁死,國仁代鎮。淝水之戰,苻堅敗亡,國仁招集諸部眾至10餘萬。385年,國仁自稱大將軍、大單於、領秦河二州牧,築勇士城為都(在勇士川內,後即苑川郡城),史稱西秦。388年六月國仁死,弟乾歸繼位,稱河南王,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394年前秦主苻登敗死,乾歸盡有隴西之地,改稱秦王。400年遷都苑川。同年敗於姚興,遂降附後秦,為其屬國。407年乾歸被姚興留居長安,兩年後回到苑川,複稱秦王。412年乾歸死,子乞伏熾磐繼位,稱河南王,遷都枹罕(今甘肅臨夏)。414年攻滅南涼,十月改稱秦王。428年六月熾磐死,子乞伏暮末繼位,政刑酷濫,民多叛亡;又屢為北涼主沮渠蒙遜所侵逼。430年暮末欲東趨上邽(今甘肅天水),歸附北魏,途中遭夏主赫連定阻擊,退保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431年一月夏軍攻圍南安,暮末出降,西秦亡。
西秦的統治者為鞏固和擴大其統治區域,連年與後秦、南涼、北涼、大夏等國進行戰爭,並將被征服地區的各族人民強製遷徙於其統治中心或軍事要地。
後涼
十六國之一。氐族呂光所建。都姑臧。盛時有今甘肅西部和寧夏、青海、新疆各一部。曆四主,共十八年。
前秦主苻堅統一北方後,於382年命呂光率兵7萬、鐵騎5000,進軍西域。光下焉耆,破龜茲,西域30餘國陸續歸附。淝水之戰後,前秦趨於瓦解。呂光於385年率兵載物東歸。前秦涼州刺史梁熙以兵5萬拒於酒泉,呂光擊敗梁熙軍,入據姑臧,自稱涼州刺史。386年,光自稱涼州牧、酒泉公,都姑臧,史稱後涼。389年改稱三河王,396年自稱天王,國號大涼。399年光病死,太子呂紹繼位,光庶長子呂纂旋殺紹自立。401年,光弟呂寶之子呂隆又殺纂自立。呂隆以南涼、北涼不斷侵逼,內外交困,於403年七月請降於後秦主姚興。後涼遂亡。後涼初建時,國勢頗盛。但立國不久,境內各族便紛紛割據,建立政權。後涼與四周各族政權頻繁交戰,勢力漸弱。呂光死後,諸子爭立,互相殺奪,百姓饑饉流亡,死亡大半。至滅亡前夕,姑臧城穀價鬥值5000文,民人相食,餓死10餘萬人;國境除姑臧而外,僅存昌鬆(今甘肅武威南)、番禾(今甘肅永昌)二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