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 3)

第十七章

劉劭政變

劉劭,字休遠,是文帝嫡長子。六歲時,被立為皇太子。十二歲出居東宮,娶殷淳女為妃。十三歲,加元服。劉劭好讀史書,喜歡武事。親自管理東宮,喜歡接待賓客,想幹什麼,文帝就讓他幹。宋文帝與執政的彭城王劉義康矛盾很深,擔心劉劭的安全,就大大增加了東宮衛戍部隊,和衛戍皇宮的羽林一樣多。

文帝末年重視農業,勸課耕桑,還讓宮內帶頭作榜樣。有女道士嚴道育,本為吳興人,自吹通靈,可以役使鬼神,因丈夫劫人財物被沒入宮。因劉劭妹妹東陽公主奴婢王鸚鵡得以出入公主家,道育自吹能辟穀服食,贏得公主、劉劭、劉濬等人的信賴。劉濬是文帝寵妃潘氏生的兒子,因劉劭母袁皇後性妒而含恨死去,劉劭很恨潘妃和劉濬,劉濬害怕將來劉劭當皇帝他會受罪,就特別討好劉劭,兩人關係變得十分親密。劉劭、劉濬犯過許多過失,文帝訓斥了他們好幾次。現在他們讓嚴道育祈請上天,想不再讓文帝知道他們的過失,嚴道育滿口答應,劉劭等對她十分尊敬,稱為“天師”。後來,劉劭、劉濬就和嚴道育、王鸚鵡、東陽主奴陳天興、黃門陳慶國共為巫蠱,在玉石上雕刻文帝像,把他埋到含章殿前,妄圖用這種宗教法術來讓文帝早日死亡,劉劭提升陳天興任隊主。東陽公主死後,王鸚鵡應該出嫁,但劉劭兄弟擔心密謀外泄,將其嫁給劉濬心腹吳興沈懷遠為妾,文帝後來聽說天興是奴而得領隊,訓斥劉劭,劉劭把事告訴劉濬,濬回信說不行就幹掉他。鸚鵡原曾與陳天興私通,既嫁懷遠,害怕內情外露,就讓劉劭秘密殺掉天興。同黨陳慶國害怕遭受同樣的命運,就把巫蠱的事報告給文帝。文帝大驚,派人逮捕王鸚鵡,抄家時得到劉劭兄弟來往書信,都是詛咒巫蠱的話,又起出所埋玉像,文帝嚴厲責備劉劭兄弟,劉劭兄弟也隻有謝罪。嚴道育逃跑未被抓獲,文帝很生氣,派了很多人到處搜捕。道育卻換上尼姑衣,先藏東宮,又跟隨劉濬到京口(今江蘇鎮江),住在百姓張家。劉濬改鎮江陵(今湖北江陵),帶道育到東宮,還想帶她到江陵。這時有人報告嚴道育在京口張家,文帝派人抓捕,隻抓到她的兩個奴婢,供出嚴道育已隨劉濬還都,文帝認為劉劭、劉濬已和嚴道育斷絕來往,這時才知他倆還與其來往,既震驚又痛心,下令讓京口把嚴道育押解回京,然後審斷,治劉劭、劉濬之罪。劉濬聞訊大驚,趕快告訴劉劭。文帝想廢掉太子劉劭,賜劉濬死。先和侍中王僧綽商量,讓他尋找漢魏以後廢太子諸王典故,送給宰相徐湛之和吏部尚書江湛參閱。然後與王僧綽、徐湛之和江湛共商另立太子事宜,第三子劉駿不為文帝喜愛,文帝一直讓他在外地為官,不能留在建康。四子劉鑠,七子劉宏同為文帝喜愛,但鑠妃是江湛之妹,江湛勸帝立劉鑠。宰相徐湛之之女是文帝第六子劉誕的妃子,所以徐湛之勸帝立劉誕,王僧綽認為無論立誰都隻能速速決斷,不然的話,就應對劉劭劉濬像當初一樣,不再疑惑,否則將後悔無及,貽笑千載。文帝卻仍猶猶豫豫,想立七子劉宏又嫌他排行不好,每夜都與湛之談話,還常讓徐湛之端著蠟燭,在房間周圍檢查巡視,以防有人偷聽。君臣很長時間也確定不了立誰為太子,文帝卻把商議的內情告訴給潘妃,潘妃又告訴劉濬,劉濬又趕快告訴劉劭,劉劭就秘密與其心腹隊主陳敘兒、詹叔兒、齋帥張超之等人商量發動政變。

劉劭性格狡黠而剛猛,文帝也很依賴他。作亂前,每天晚上慰勞將士,有時還親自行酒。王僧綽密告文帝戒備。元嘉三十年(453年)三月十五日夜,劉劭謊稱帝詔令其在天明時分率部守衛宮城,又令其私養勇士2000多人全副武裝準備戰鬥。召集蕭斌、袁淑、殷仲素、王正見等人,劉劭哭著對他們說他被父皇冤枉,行將被廢,已決定於次日起事,希望大家齊心協力。然後挨個拜求,大家都大吃一驚,袁淑反對,在劉劭脅迫下眾人紛紛表示同意。次日淩晨,劉劭外穿朝服內著軍裝,和蕭斌同車,侍從像往常入朝禮儀的樣子。呼喊袁淑,不服被殺。進入萬春門。按照舊例,東宮部隊不準入城,劉劭騙門衛說奉皇帝命令討逆賊,命令後隊跟上,張超之等衝入雲龍門和齋閣,直接登上合殿。文帝晚上一直與徐湛之密謀,這時蠟燭還沒滅。衛兵們晚上睡覺還沒醒。文帝見超之進來,舉起茶幾抵擋,五指被砍掉,遇害身亡。徐湛之、江湛等人相繼被叛兵殺害。經過短暫交鋒,劉劭部隊擊敗了文帝衛隊的抵抗,又殺潘妃和太祖親信數十人。召劉濬讓他率眾屯駐中堂,劉劭以太祖名義召大將軍劉義恭、尚書令何尚之及其他百官,然後即皇帝位,下詔稱徐湛之、江湛等人弑逆被平定,但文帝身亡,大赦,改元太初。署置百官,殺掉一些異己分子和不為劉劭喜歡的宗室如長沙王劉瑾、臨川王劉燁等。收回原給諸王和各處的武器,封賞有功人員,劉劭還博訪公卿,詢問治國之道,開放可以開放的田苑山峰,貸給貧民,政變獲得成功。

太子劉劭弑逆的消息傳開後,普天同憤。文帝第三子武陵王、江州刺史劉駿王正帶領江、豫、荊、雍四州軍隊討伐西陽(今湖北黃岡)的蠻族,他與沈慶之定議舉兵,隻花幾天時間,內外整肅。荊州刺史南郡王劉義宣與司州刺史魯爽等人舉兵響應。討伐軍東下,傳檄四方,使共討劉劭,州郡紛紛響應。劉劭聞知四方起兵,宣布戒嚴,把諸王和大臣移到城內以便於監視。元嘉三十年(453年)四月底,討伐軍大將柳元景,率軍從湓口出發,劉駿沈慶之等率大軍隨後東下討伐,劉劭拒絕了蕭斌率水軍西上決戰或保據梁山的正確建議,反而采納劉義恭固守京城的錯誤提議。討伐軍抵南洲,出降者接連不斷,討伐軍進至新亭,劉劭令蕭斌率步兵,褚湛之率水軍,與魯秀、王羅漢等率兵共萬人,圍新亭,劉劭將士都受重賞,士氣很高,拚死戰鬥,討伐軍雖然水陸受敵,士氣更旺。劉劭部隊快要攻克新亭壘時,魯秀卻擊鼓退兵,討伐軍乘機反攻,大敗劉劭兵,死傷很多。劉劭親自帶領部隊來攻新亭,討伐軍又大敗之。劉劭退還朱雀門,膽顫心驚,逃回台城,部屬如魯秀、劉義恭也投降討伐軍。劉劭迎接蔣侯神像、蘇侯神像到宮內,乞求保佑,讓劉鑠寫祝文。詛罵劉駿。五月,劉駿即皇帝位於新亭,給文武加官晉爵。討伐軍隨即攻下建康,活捉劉劭、劉濬,獲得徹底的勝利。

劉劭殺父自立,後又殺宗室長沙王瑾、臨川王燁,及劉楷、劉、劉玠等,還遣使安成郡殺劉義康六子,又因劉義恭出逃,劉駿殺其十二子。劉駿勝利後又殺劉劭及四子,劉濬及三子,又因劉鑠素不相下,以毒殺之。從此,劉宋宗室自相殘殺愈演愈烈,宋王朝也因而滅亡。

與北魏的戰爭

宋文帝元嘉年間和梁武帝統治前期天監、普通年間,南朝政治比較穩定,經濟比較繁榮。這兩個時期,南朝具有對北方進行戰爭的較強實力。當時廣大北方統一於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它在南朝人心目中,已不是劉、石那樣“亂華”的外族,而更具有對立的封建政權性質。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魏奪得滑台(今河南滑縣)。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又克洛陽、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占領司、兗、豫州。元嘉七年(430),宋北與赫連夏結盟,向北魏進兵。魏以兵少撤退,一度宋獲得河南四鎮滑台、洛陽、虎牢、磝(今山東茌平南),沿河置守。半年餘以後,又先後失四鎮。二十七年,宋軍大舉北進,江夏王劉義恭駐彭城(今江蘇徐州)為總指揮。宋軍奪取磝,圍攻滑台與虎牢之後撤退。柳元景從襄陽向北進軍,到潼關後也退回。魏太武帝拓跋燾率大軍南攻,經過彭城,南下至瓜步(今江蘇六合),聲言將要渡江,建康震動。魏軍留住了18天,二十八年正月北撤。魏軍殺傷掠奪,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備遭殘破。魏軍士馬也死傷過半。二十九年,宋軍又攻占磝、虎牢,無功而還。宋明帝泰始三年(467)至五年,曾響應晉安王子勳起兵反對明帝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兗州刺史畢眾敬、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先後投降北魏,從此南朝失去四州與豫州的淮西之地。

梁天監三年(504年),魏取梁司州。四年,又取梁漢中地帶,並有乘勢奪蜀之議。十月梁臨川王蕭宏統軍北伐,“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但由於蕭宏怯懦,指揮無方,竟於次年九月大敗而回。六年,梁軍進攻北魏,在鍾離(今安徽鳳陽)獲得大勝。十年,梁將馬仙琕又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大捷。齊末南朝失去壽春,梁武帝力圖收複,築浮山堰堰淮水以攻壽春,服役的人“死者相枕”。因淮水暴漲,堰成後數月全部崩壞,緣淮城戍村落10餘萬口漂流入海。大通元年(527年),陳慶之在渦陽(今安徽蒙城)大敗魏軍。中大通元年(529年),陳慶之乘北魏階級矛盾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之機,率軍送魏宗室元顥入洛陽,由於孤軍深入,後援不繼,為魏軍所敗而歸。當時南北雙方都不處於絕對優勢或劣勢,因而多次交戰終無決定性結果。

侯景之亂與南朝的衰敗

侯景之亂是對梁朝後期腐朽統治的沉重一擊,南朝從此衰落不振。侯景出身懷朔鎮兵,隨爾朱榮鎮壓六鎮起義。後歸高歡,官至河南道行台。高歡死後,因與其子高澄不和,投降西魏,被高澄擊敗。太清元年(547年),又擁十三州請降於梁。梁武帝以為侯景歸附和他夜夢中原牧守皆以地來降之兆,不顧朝臣反對,接受侯景,封為河南王、使持節督河南河北諸軍事、大行台。武帝晚年迷信佛教,政治腐敗,“政散民流”,“人人厭苦,家家思亂”。二年,侯景自壽春南下,隻有兵8000人,馬數百匹,就渡過長江,包圍台城130餘日。侯景免北人奴隸為良民,編入軍中,人人感恩,為之致死。梁諸道援軍之數十萬人集建康。但將帥各有打算,相互猜忌,彼此觀望,不能通力合作抗擊侯景。三年,侯景終於攻破台城,梁武帝被囚,病餓憂憤而死。傀儡簡文帝蕭綱繼位,不久被侯景殺害。大寶二年(551年),侯景自立為帝,國號漢。他西進攻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承聖元年(552年)為蕭繹將王僧辯和自廣州北上的陳霸先所敗,被殺。侯景攻占建康三年,稱帝120天。建康和三吳富庶之區無事日久,遭戰亂後人口凋敝,城邑殘破。公侯富人在會稽者多南渡嶺南,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擊。

侯景敗亡後,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稱帝於蜀。蕭繹也稱帝,定都江陵,是為元帝。元帝攻滅蕭紀,而西魏乘機奪取了益州。他又和侄兒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雍州刺史嶽陽王蕭詧內訌,攻殺蕭詧,蕭詧乞援於西魏。承聖三年,魏軍攻下江陵,殺元帝,俘“衣冠士族”男女數萬口,驅入長安為奴婢。這是對南朝門閥士族又—次大打擊。西魏立蕭詧於江陵,是為後梁,實際仍西魏傀儡,而襄陽入於西魏。侯景亂後,蕭氏諸王兄弟叔侄自相屠殺,使南朝進一步大傷元氣,上遊失去屏障,西境急遽收縮,陳朝初年形成“文軌所同,千裏而近,人戶著籍,不盈三萬”的衰敗局麵。

南朝第一個王朝。劉裕創建。都建康,宋初疆域北以秦嶺、黃河與北魏為界,西至今四川,西南至今雲南,南至今越南橫山,東和東南直抵海濱,是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的王朝。曆八帝,共五十九年。

劉裕,京口人,寒門出身。早年曾為北府兵將劉牢之參軍。桓玄篡晉後,劉裕聯合部分北府舊人舉兵攻滅桓玄,從此掌握晉室軍政實權。義熙六年(410年),劉裕滅南燕,取得今山東大部地方。鎮壓盧循起義後,又消滅割據益州(今四川)的譙縱,十三年滅後秦,取得潼關以東、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改元永初,國號宋,曆史上又稱劉宋。

劉裕鑒於東晉門閥專政、王權弱小、方鎮割據的積弊,在中央任用寒人掌典機要,地方則多由宗室出任方鎮,以求加強專製皇權。宋世士族門閥雖然位遇很高,但軍政實權卻大為削弱,從而使國內的統一程度和中央權力都大為增強。劉裕還采取了一係列抑製豪強兼並,減輕人民負擔和恢複農業生產的措施,使農民的境遇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