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2 / 2)

北齊特別是其後期的統治者,自皇帝至各級官吏,多昏庸殘暴,狗馬鷹亦得加封官號。齊後主高緯不理政事,整天彈唱作樂,揮霍浪費,不惜民力。政治腐敗,貪汙成風。後主甚至把地方官職分賜寵臣,讓他們出賣。賦斂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盡,府庫空虛。廣大農民在苛重的賦役下,逃亡者十之六七。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小規模的農民反抗鬥爭不斷發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更加表麵化。當北齊政權日趨腐朽之時,關中的北周政權通過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國力日益強盛。承光元年(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

北周

北朝之一。宇文覺創建。曆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子宇文覺繼任大塚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孝閔帝),國號周,都長安(今西安),史稱北周。

孝閔帝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殺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革。

在兵製方麵,周武帝於建德三年,改稱府兵製下的“軍士”為“侍官”,表示府兵是從屬於皇帝的侍從,由皇帝親自領帶。在長安設置統領府兵宿衛的機構,原來的六柱國、十二大將軍,除被任命帶兵出征或充當宿衛將軍外,不再直接掌握兵權,從而鬆弛了軍士對主將的從屬關係,削弱了過去府兵部落化的傾向。同時,進一步將府兵征募範圍擴大到漢人,打破鮮卑人當兵、漢人種地的胡漢分治界限。此舉符合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的趨勢,也為吞滅北齊,統一北中國提供了軍事力量。

在經濟方麵,周武帝修改均田和租調等製度,規定已娶妻的男子受田140畝,未娶的男子受田100畝。自十八歲至六十四歲的百姓都要交納租調,已娶妻的男子每年納絹一匹、綿八兩、粟五斛,未娶妻的丁男減半。十八歲至五十九歲的百姓都要服役,豐年服役30天,中等年景20天,下等年景10天,凶年可免力役。並注意興修水利,增辟農田。如保定二年(562年),在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開河渠,在同州(今陝西大荔)開龍首渠,以廣灌溉,增辟農田。還數次下詔,把西魏時江陵俘虜淪為官私奴婢的人放免為民或部曲。自己也比較注意節儉,停修華麗的宮殿,以省民力。

周武帝下令禁斷佛、道二教,銷毀佛經、佛像,勒令僧道還俗。建德三年五月,下詔廢佛,把關、隴、梁、益、荊、襄等地區幾百年來僧侶地主的寺廟、土地、銅像、資產全部沒收,使近百萬僧侶和僧祇戶、佛圖戶還俗,編入國家戶籍,以增加國家直接控製的勞動力,從而相應減輕了一般勞動人民的賦役負擔。

四年,周武帝親率六軍,向北齊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攻下河陰外城後,又圍攻金墉城,後因病班師。次年攻下汾北重鎮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齊後主全軍潰敗,逃回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又從晉陽逃到鄴。周軍乘勝追擊,攻破晉陽,再向鄴城進發。六年,齊後主讓位給八歲的兒子(幼主恒),自己企圖經山東投奔陳朝,中途被俘。周軍順利進入鄴城,消滅了北齊政權,統一了中國北方。

滅北齊後,周武帝繼續進行改革。建德六年先後下詔:黃河以南諸州凡在齊武平三年(572年)以後被齊掠為奴婢的一律免為平民。永熙三年(534年)以來東魏、北齊人民被掠為奴婢及江陵百姓沒為奴婢者放免為平民,如果舊主人要求共居,聽留為部曲或客女;並宣布放免雜戶。在原北齊統治地區,繼續禁斷佛、道。他還頒布《刑書要製》,嚴懲貪汙,規定全國實行統一的度量衡。

宣政元年(578年)武帝死,子宇文贇(宣帝)繼位,在位二年,荒淫而死。宇文闡(靜帝)繼位,外戚楊堅輔政,宣布恢複奉行佛、道。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迫周靜帝禪位,自立為帝,北周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