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沙俄侵略東北

沙俄對我國東北垂涎已久,在義和團運動期間,除參加八國聯軍攻掠津、京外,又乘機單獨出兵侵占了我東北三省。1900年7月上旬,沙皇尼古拉二世調集約17萬軍隊,以保護東清鐵路為名,分兵六路大舉進犯東北。東北義和團英勇地抗擊沙俄侵略軍。可是盛京將軍增祺和吉林將軍長順,卻奉西太後密令,對義和團嚴加控製,先後殺害了義和團首領劉喜祿、敬際信以及大批團民,這就為沙俄的侵略鋪平了道路。沙俄侵略軍自七月強渡黑龍江進犯璦琿開始,到十月占領沈陽和錦州為止,強占了中國東北全境。尼古拉二世竟得意忘形地宣布:“滿洲之南南北北都有了我們的軍隊”,並且開始擬定所謂“黃色俄羅斯”計劃,妄圖把東北變成它永遠霸占的殖民地。

沙俄在大舉進犯東北的過程中,犯下了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製造了血洗海蘭泡和強占江東六十四屯的大慘案。

海蘭泡位於黑龍江省璦琿縣黑河鎮對岸,於1858年《璦琿條約》簽訂後,被沙俄侵占。1900年7月16日,沙俄聲稱中俄要打仗,把中國人民押向黑龍江邊,以騎兵向中國人開槍射擊、刀劈斧砍,用戰馬踐踏,甚至推入江中活活淹死,致使“傷重者斃岸,傷輕者死江,未受傷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滿江岸”。在這次屠殺中,被殺害的中國居民有5000餘人,幸免者僅80餘人。

緊接海蘭泡大慘案後,沙俄強盜又撲向江東六十四屯。江東六十四屯位於黑龍江東岸精奇裏江(即結雅河)以南,地勢遼闊,居民萬餘。1858年《璦琿條約》規定:“原住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7月17日,沙俄強盜突然衝進六十四屯,並放火燒房,把大批居民趕到屋子裏活活燒死,或者推進江中淹死,淹不死的就用槍殺。此次被殺害的六十四屯群眾約2000餘人。就這樣,中國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被沙俄殖民者強占了。列寧憤怒地譴責了沙俄強盜的殘暴,痛斥他們“殺人放火把村莊燒光,把老百姓驅入江中活活淹死,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沙俄政府在中國的政策是一種犯罪的政策”。

沙俄侵占奉天後,為了實現其“黃俄羅斯”計劃,用武力迫使盛京將軍增祺派出代表,於1900年11月簽訂了一個《奉天交地暫且章程》,規定:俄國駐兵盛京,並在盛京設“總管”,有權過問盛京將軍的公事。這樣,盛京將軍成為俄國“總管”下的一個傀儡。俄國資產階級的喉舌《新時報》竟狂妄地把東三省稱為“黃俄羅斯”。

《奉天交地暫且章程》傳出後,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迫使清政府不敢承認,並將增祺革職,委派駐俄公使楊儒為全權代表與沙俄交涉。1901年2月,沙俄政府提出一個交收東三省約稿二十條,它超出了《奉天交地暫且章程》的特權範圍,卻蠻橫地威脅楊儒不得改一字。消息傳來,上海、杭州等地舉行了反對沙俄侵占東北及逼簽條約的集會。東北各地抗俄起義軍提出了“禦俄寇,複國土”的戰鬥口號,奮勇打擊侵略軍。由於全國人民的反對,楊儒始終堅持拒不簽字,加上各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不甘心沙俄獨吞東北三省,1902年,沙俄被迫簽訂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規定俄軍分期從東北撤退。

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和《辛醜條約》的訂立八國侵略軍進入北京以後,城內義和團遭到鎮壓,有些走出城外,和北京四周的義和團繼續進行反帝鬥爭。帝國主義侵略軍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協調他們之間的軍事調動,需要有一個聯軍總司令。在這以前事實上的總司令是沙俄的將領,幾次進攻中國的軍事行動計劃(如進犯天津和北京)都是在沙俄軍事將領主持下製定的。但是沙俄當時的想法是,要有總司令之實,而不圖其名,這樣既能免遭日英的反對,又能不太得罪中國。以便實現它把我國東北變為“黃俄羅斯”的迷夢。因此,它支持德國要瓦德西元帥作總司令的要求。1900年9月25日,瓦德西到達天津。

八國侵略軍對北京分區進行殖民統治,俄國占據皇宮和頤和園。侵略軍在9月下旬,繼續派兵四出擴大侵略。沙俄侵略軍沿京榆線占領北塘,然後撲向山海關。強逼駐守山海關的七千多名清軍撤退,英國得知俄國的行動後,由大沽派出軍隊於9月30日搶先占領了山海關。第二天俄軍趕到,幾乎與英軍發生衝突。後來決定由聯軍共同占領山海關。10月,英、德、法、意四國侵略軍3500人由北京出發,沿蘆漢鐵路南下,占領保定、正定、井陘等地,危及山西。由天津出發的德、法侵略軍南下,直到山東邊界。11月,德、意侵略軍由北京出發北奔長城,進犯張家口、宣化一帶。侵略軍每到一處,都遭到義和團的英勇抗擊。

慈禧太後從北京出逃後,立即叫囂對義和團要“嚴行查辦,務淨根株”。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公開合流,共同鎮壓義和團。帝國主義侵略軍四處侵略時,李鴻章命令清軍步步後退,不許抵抗。清政府任命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為議和全權大臣,負責向帝國主義投降事宜。

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這場運動雖然遭到了失敗,但它的曆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義和團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者,阻止和打亂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帝國主義列強不得不放棄瓜分中國的計劃,轉而采取“以華治華”的政策。義和團運動突出表明,帝國主義永遠不能滅亡中國。

義和團運動還進一步動搖了清朝封建統治,加速了這個腐朽王朝的崩潰。在義和團運動高漲時,清王朝的統治受到很大衝擊。它雖然最終與帝國主義一起鎮壓了義和團運動,但它的賣國嘴臉由此而徹底暴露,使中國人民提高了對其反動本質的認識,迅速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1902年3月,直隸廣宗、巨鹿、威縣的義和團和廣大群眾,又發動大規模的反抗鬥爭,舉起了“掃清滅洋”的旗幟,不僅打擊帝國主義,也堅決打擊清王朝。同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總結義和團運動的經驗教訓,也把清政府看做是“洋人的朝廷”、“奴隸總管”,更加自覺、積極地進行民主革命鬥爭,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蓬勃發展,終於在義和團運動十年之後推翻了清王朝。因此,義和團的英勇鬥爭,不愧是五十年後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

1900年12月24日,美、俄、日、英、德、法、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另加上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同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迫使清政府接受。躲在西安惟恐“歸政”的西太後見到李鴻章給寄來的《議和大綱》,如同得到赦免書,“喜過望,詔報奕劻、鴻章盡如約”,表示“所有十二條大綱,應即照允”。西太後還厚顏無恥地說,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決心以最大限度的賣國,爭做帝國主義“歡心”的走狗。1901年9月7日(辛醜年7月25日),《辛醜條約》正式簽字。

《辛醜條約》中除規定懲凶、道歉之外,有下列幾項主要內容:(一)向中國勒索賠款4億5千萬兩,分39年還清,本利共九億八千多萬兩。其中沙俄所得最多,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供認:“1900年的對華作戰,是曆史上少有的最夠本的戰爭”。(二)拆毀大沽及北京至海的所有炮台;北京——天津——山海關鐵路沿線重要城鎮,各國留兵駐守。(三)劃定使館界,並準以駐兵,中國人不準在界內居住。(四)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組織,違者處死。清朝官吏要負責替侵略者“彈壓懲辦”人民的反抗,鎮壓不力或不及時者“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五)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中為帝國主義服務機構——外務部地位的提高,標誌著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辛醜條約》是清政府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主權的一次大拍賣,是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又一沉重的枷鎖。清政府的財政大為破壞,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更加緊對中國人民進行殘酷的搜刮和勒索,造成人民極端貧困化,社會經濟愈益凋敝。帝國主義進一步控製了中國的軍事,取得了在使館界內和一些重要城鎮駐兵權,直接鎮壓中國人民。

《辛醜條約》將帝國主義與清政府的關係完全確定下來,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充當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奴仆,對外國主子負有鎮壓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義務,中外反動派完全勾結起來。清王朝變成了帝國主義在華的統治工具。從此,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廊坊大捷

列強在中國軍民的反抗麵前,同惡相濟,在軍事上采取了聯合行動,組成以英海軍中將西摩爾為首的先遣軍,企圖用最快的速度進占北京,用武力保護使館,脅迫清政府改變政策,剿滅義和團。駐守京津鐵路沿線的清軍和義和團,在廊坊一帶,同先遣軍展開了激戰,取得大捷,挫敗了西摩爾先遣軍。

列強軍事上的聯合行動,隨著事態的發展逐步形成。英、俄、日、美、德、法、意、奧八國政府,籍口協助清廷“剿匪”和保護使館,於1900年6月8日授權各使館機斷處理。9日,英國領事竇納樂向英國東洋艦隊司令西摩爾中將發出急電說:“北京的局勢正每時每刻地變得更加嚴重,必須派出部隊登陸,並且為立即對進軍北京作出一切安排。”駐天津的各國領事和海軍頭目,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從各國進入天津租界的3000多名兵力中抽出2000多人組成先遣軍,推舉西摩爾中將和美軍的麥卡拉上校率領。6月10日9時許,聯軍先遣軍分兩批從天津乘火車北上。第一批由西摩爾率領英、美、奧、意軍六百人先行,第二批英、德、日、俄、法軍六百人跟進。在此後的三天裏,其餘部隊陸續開出天津。在戰爭爆發之前,直隸和京津地區的清軍共有11萬3千人。北京地區由直隸總督榮祿親率的武衛中軍30餘營1萬3千人,駐守南苑;由董福祥率武衛後軍20營約6800人,從豐潤、玉田調駐北京南部;奕劻率神機營25營約1萬4千人,載漪率虎神營14營8640人,分守北京各城門;另有八旗、綠營官兵兩萬餘人,分駐北京城內。天津地區的清軍共有2萬5千人。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率34營(隊)約1萬5千人,駐守蘆台、開平一帶;總兵羅榮光率淮軍10營4750人,駐大沽、天津一帶;總兵李安堂率淮軍5營約2300人,駐守北塘、聖頭沽一帶;總兵何永盛率練軍6營2500人,駐天津;工部侍郎武力右軍總統袁世凱率4000餘人(另有3000人調山東)駐小站。山海關地區約有清兵1萬4千人。武衛左軍總統、四川提督宋慶,會辦武衛左軍、浙江提督馬玉,率25營約9800人,總兵呂本元率淮軍5營2500人,駐山海關一帶。八旗馬步千餘人,守山海關城。另外,在保定、正定、大名府等地駐有練軍16營5500餘人;在宣化、永寧、古北口、熱河(今承德)一帶,駐有練軍11個營3200餘人。加上抽義和團精壯編組成軍的部隊,清軍在數量上遠遠超過聯軍。後來,聯軍不斷增兵,最多時達到12萬8千餘人:英軍2萬,法軍15600,德軍23700,俄軍2萬餘,日軍2萬2千,美軍5800,意軍2000餘,奧軍300。雙方有生力量大體相等,在武器裝備上也不太懸殊。廊坊地處京津鐵路中點,是京津重要走廊。在西摩爾進犯北京之前,義和團已在天津以北扒鐵路,拆電線,毀橋梁。6月10日,先遣軍邊修鐵路邊前進,當行至北倉與聶士成部相遇。聶決意迎戰,裕祿令聶不要啟釁。聶士成籌思再三,電令駐保定,高碑店馬隊統領邢長春和左路統帶楊慕時,率部來津,準備一戰。12日,先遣軍抵落垡站,遭到義和團的阻擊。義和團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滯阻了敵人的北犯行動,粉碎了西摩爾進軍前妄稱用不了幾小時就可以達到北京的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