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近代史◆
近代史
(公元1912~公元1949年)
辛亥革命
民族危難的加深
1帝國主義爭奪中國
1901年的不平等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各國加緊了對中國的掠奪和控製。它們除繼續在中國遍設各種工廠外,還進一步奪取開礦的權利,用直接投資和高利貸兩種方式把持中國鐵路。路礦權利的不斷喪失,成為20世紀初年中國極為嚴重的問題。
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爭奪在中國的權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東北是它們爭奪的焦點。俄國侵占東北後,妄想建立所謂“黃俄羅斯”,拒不撤兵。日本早有奪取這一地區的野心,並得到美、英的支持。1904年,日俄兩國終於在中國領土上爆發了一場為爭奪中國東北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這次戰爭以俄國的失敗而結束。日俄雙方在美國調停下,於1905年締結分贓條約,其中規定俄國將旅(順)大(連)租借地、長春至大連的鐵路及其他有關的權益,全部“轉讓”給日本。清廷在戰爭爆發時,竟然宣布“中立”,把遼河以東地區劃作戰場;戰後承認日俄條約的分贓規定。這樣,俄國勢力退到東北的北部,日本勢力侵入東北的南部。
自19世紀下半期以來,英國與俄國對西藏地區進行了激烈的爭奪。1903年底,英國乘俄國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東北的時機,發動了一次新的入侵西藏的戰爭。西藏地方軍民堅決抵抗英國侵略軍,他們在江孜保衛戰中表現得英勇壯烈。1905年8月,英國侵占拉薩,大肆搶掠。1906年,英國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開放江孜、噶大克為商埠。
2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清廷對義和團的出賣和向帝國主義勢力的投降,使它的統治麵臨很大的困難。1901年,清廷宣布“變法”,在幾年之內推行了一係列的所謂“新政”。“新政”的一部分措施,如提倡民族工業、廢科舉、設學校、派留學生等,是為了緩和統治者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新政”的主要內容是練兵籌餉。1903年,北京設立練兵處,開始改革軍製。1905年,擬定了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師)的龐大計劃。同年,又設立巡警部,編練警察。這些都是為了加強對人民的統治。清廷的每項“新政”,都要以加重舊捐稅或增添新捐稅來充經費。另外,“新政”還具有進一步取得帝國主義勢力的歡心的用意。1901年,清廷根據帝國主義各國的要求,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此後,又依照它們的需要,明文規定保護外國人在中國築路、開礦等方麵的投資。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1資產階級愛國運動的興起
帝國主義勢力的侵略和清廷的對外賣國、對內壓榨,使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各地人民的反抗鬥爭,連綿不斷。1902年,直隸省一帶的農民起義,鮮明地舉起“掃清滅洋”的大旗。規模更大的是同年廣西省漢、壯、苗、瑤等族人民的武裝起義,烽火燃遍全省,鬥爭一直持續了三年。全國各階層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勢力控製路礦的收回利權運動,從1903年起就逐漸開展起來。
1903年,湖南、湖北和廣東的紳商,聯合發起收回被美國霸占的粵漢鐵路路權運動,得到三省各界人民的支持,經過二年的堅決鬥爭,於1905年贖回了粵漢鐵路和修築權。1904年,四川人民發起反對清政府出賣川漢鐵路路權、籌款自行修築的運動。1907年,直隸、山東、江蘇三省人民發起自辦津浦鐵路的鬥爭;江蘇、浙江紳商發起收回蘇杭甬鐵路修築權的鬥爭。與此同時,收回礦權的鬥爭也相繼在黑龍江、山西、山東、遼寧、四川、安徽、湖北和雲南等地蓬勃發展起來,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收回了一些煤礦、鐵礦的礦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1903年,為反對沙俄霸占東北,中國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拒俄運動。當時,上海愛國人士舉行集會,向全國發出通電,抗議沙俄的侵略罪行;北京、武昌等地學生集會抗議,罷課示威;留日學生也在東京召開拒俄大會,組成“拒俄義勇隊”(後定名為“學生軍”),準備開赴抗俄前線,與沙俄侵略軍血戰到底。腐朽的清政府卻勾結日本政府強行解散“拒俄義勇隊”,對人民的愛國運動進行鎮壓。
1905年,為反對美帝國主義虐待華工,掀起了遍及全國的抵製美貨運動。這次運動由民族資產階級發起,工人、農民、學生及城市居民熱烈響應。1905年以後,自發的人民反抗鬥爭迅速增多。1909年各地人民的反抗鬥爭,見於記載的有130多起。1910年,增加到290多起。抗捐抗稅和搶米的鬥爭,在各省普遍發生,其中規模大的有湖南省長沙的搶米風潮和山東省萊陽的抗捐鬥爭。1910年,長江流域發生水旱災荒。湖南省的災民靠吃樹皮、草根過活。紳士、地主及中外商人乘機囤積糧食,獲取暴利。長沙城鄉饑民要求官府減價糶米,遭到鎮壓,死傷數十人。饑民奮起跟清軍搏鬥,參加的群眾越來越多,發展到幾萬人。他們搗毀米店、錢莊,燒毀巡撫衙門、稅局,還搗毀外國領事住宅、洋行和教堂,鬥爭的矛頭直指封建統治者和帝國主義侵略者,終於迫使清廷允許平糶。同年,萊陽縣鄉民要求清算被官紳侵吞的備荒積穀,用來度荒和支付捐稅。他們的要求被官吏拒絕,代表被拘押。鄉民有幾萬人圍困萊陽縣城,進行了多次激烈的戰鬥。人民群眾自發的反抗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封建統治,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
2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是從孫中山開始的。孫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誕生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代曾到檀香山,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1885年回國後,在廣州、香港學醫。1892年起,在澳門、廣州行醫。這期間,他結識了一些愛國青年和會黨人物,經常在一起抨擊清廷的黑暗統治。他很傾慕太平天國的反清事業,並以“洪秀全第二”自命。他也受到改良思想的影響。1894年,曾上書李鴻章,希望施行一些資本主義的改革,但遭到拒絕。不久,中日戰爭爆發,孫中山感到國家麵臨的危機嚴重,認識到依靠清廷不可能使國家得到富強,要救國必須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走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聯絡華僑多人,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二年,他回到香港,邀集同誌,建立興中會總會。興中會明確提出了“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目標。
興中會成立後,立即籌備武裝起義,並決定於1895年10月在廣州發動。由於計劃泄露,起義還未發動就遭到鎮壓。孫中山被清廷通緝,逃亡國外。他到了日本、歐美各國,接觸了許多資產階級革命學說,也發展了革命組織,準備再次發動武裝起義。義和團運動期間,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利用這個時機,在廣東省惠州發動武裝起義。起義軍在半個月內曾經發展到兩萬餘人,屢次擊敗清軍。後在清軍優勢兵力圍攻下,彈盡援絕,起義失敗。孫中山沒有氣餒,堅持革命鬥爭,繼續摸索救國的道路。
20世紀初年,中國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力量有所增長。風行一時的出國留學和國內新式學校的開辦,為這個階級培養出大批的知識分子。他們接受變法維新運動失敗的教訓,又受到農民反帝愛國運動的啟發,也開始感覺到,要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必須走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道路。他們在國內外組織了許多革命團體,出版了許多報紙刊物,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東京是他們革命活動的中心。
在宣傳工作方麵,章太炎的影響很大。章太炎(1869—1936年),名炳麟,浙江省餘杭縣人。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逃亡國外,繼續宣揚改良的道路,鼓吹君主立憲,反對革命。章太炎在1903年發表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等文章,痛斥康有為散布的“中國隻可立憲,不能革命”的謬論,指出隻有革命才能得到民主自由,明確表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觀點。同年,不滿二十歲的青年鄒容在上海出版了震動一時的《革命軍》。鄒容(1885至1905年),四川省巴縣(今重慶市)人。他提出了建立資產階級的“中華共和國”的號召,要求永遠根絕君主專製政體,反對外國人幹涉中國的革命和獨立,大聲疾呼“革命獨立萬歲!”《革命軍》被章太炎在上海《蘇報》上撰文推薦,先後印行20多次,銷售上百萬冊。清廷對此十分恐懼仇視,勾結上海的帝國主義勢力,查封《蘇報》,逮捕了章太炎和鄒容。鄒容遭受兩年監禁折磨,死於獄中。還有陳天華(1875—1905年),湖南省新化縣人,曾同鄒容在日本留學。他在1904年出版了《猛回頭》、《警世鍾》兩書,以通俗的語言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號召大家起來跟帝國主義戰鬥,並且指出清廷實際上是“洋人的朝廷”,“要想拒洋人,隻有講革命獨立”。這兩本書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3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
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時,進一步展開了建立革命組織的活動。1904年,黃興和宋教仁、陳天華等人在湖南長沙成立了華興會。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在上海組織了光複會。湖北省的革命青年也在武昌成立了科學補習所。這些團體曾組織過武裝起義,都沒有成功。
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仍在國外進行活動,在華僑中發展組織,宣傳革命,跟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作了尖銳的鬥爭。孫中山在1904年發表了《敬告同鄉書》,揭露梁啟超假革命真保皇的醜惡麵目,指出革命與保皇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勢不兩立,有力地打擊了改良派的猖狂進攻。他還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中指出:清朝統治“正迅速地走向死亡”,“中國現今正處在一次偉大的民族運動的前夕”,“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的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
中國同盟會及其革命活動
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初期活動
革命形勢的急速發展,需要有一個全國性的統一政黨來領導革命運動。於是,孫中山和黃興等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和光複會、科學補習所等革命團體的部分成員,於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推舉了孫中山為總理,建立了領導機構,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革命綱領。
同盟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隨後,孫中山在為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寫的發刊詞中,把這個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民族主義的目標是要推翻滿族貴族的政府。民權主義是推翻君主專製製度,建立國民的政府。民生主義是對土地核定地價,把革命後因社會經濟發展而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並逐步由國家向地主收買土地。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希望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治綱領,對當時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巨大的號召和推動作用。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及其綱領的形成,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了新的階段。但是,這個綱領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戰鬥口號,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綱領。因此,它是一個不徹底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綱領。這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同盟會在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活動,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在政治思想上對改良派的論戰,一是發動了一係列武裝起義。
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以在日本出版的刊物《新民叢報》為據點,竭力歌頌君主立憲,詆毀革命。改良派認為,要使中國富強,不必推翻清廷,隻要勸它改良,要求它實行君主立憲就可以了。他們攻擊武裝革命必將造成內亂,引起外國的幹涉,不是愛國而是“禍國”。革命派以《民報》為陣地,針鋒相對地指出,清廷一點權力也不肯放棄,根本不可能實行君主立憲。他們還指出清廷已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如不推翻這個賣國政府;中國將被它完全斷送,因而隻有“興民權,改民主”,中國才有出路。他們認為改良派標榜的“愛國”,實際上是愛充當洋奴的賣國政府;改良派維護君主政體,反對共和,實為“中國之罪人”。經過這場大論戰,革命派充分地揭露了改良派站在清廷方麵反對革命的實質,在理論戰線上擊敗了改良派,取得了思想領導權,從而使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促使革命形勢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