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堅強的組織力和戰鬥力,提高了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同時,也使他們從血的教訓中認識到:中國工人階級孤軍奮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不可能的。必須同其他的革命階級,特別是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聯合起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武裝力量,進行武裝鬥爭,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廣東、湖南農民運動的興起
廣東省的海豐、陸豐,是全國農民運動最先興起的地區。早在1921年5月,積極從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就在他的家鄉海豐開始從事農民運動。1922年,彭湃在家鄉海豐縣從事發動和組織農民的工作。1922年7月底成立赤山農會。經過一些鬥爭,農會威信日益提高,請求加入農會者日漸增多。1923年1月,成立了海豐縣總農會,會員達10萬人。農會內設有教育、衛生、財政、農業、仲裁等部。1923年上半年,天災嚴重,地主仍強迫農民交租。彭湃發動農民進行減租運動,提出了“減租七成,至多三成交納”的口號。減租運動得到農民熱烈擁護;地主階級卻十分驚恐,他們在縣長的支持下,勾結保衛團包圍農會,逮捕25人,企圖撲滅這次運動,但反對派的暴行,更激起農民的鬥誌,海豐農民運動的影響更加擴大了,廣東各地農民運動有組織地開展起來,陸豐、惠陽、紫金、惠安、普寧等縣成立農會,會員增到二十餘萬人,成為地主豪紳十分懼怕的一支革命隊伍。1924年海豐總農會改組成為惠州農民聯合會,不久又改稱廣東農會,彭湃任執行委員長,各縣設分會。蓬勃發展的廣東農民運動,成為日後廣州革命政府掃平軍閥、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堅強後盾。
1923年初,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湖南省衡山縣的嶽北、白果一帶,農民運動開始興起。這裏是軍閥趙恒惕的老家,農民深受其害,剝削壓迫很重;同時,這一帶許多農民在水口山做工,又受到工人鬥爭的影響,所以,發動農民和組織農民的工作易於開展。1923年9月,在白果召開了嶽北農工會成立大會,到會萬餘人。會上發表了宣言,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罪惡,號召農民“要為自己解除困苦,爭謀利益,隻有大家聯合起來”,與地主進行鬥爭。農會成立後,會員很快發展到10萬人以上。農民在農工會的領導下,積極開展了平糶和阻禁地主外運穀米、棉花的鬥爭。這些鬥爭,雖然遭受反動武裝的鎮壓,暫時受了挫折,但鬥爭卻在群眾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不久以後,湖南農民運動迅猛發展起來,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
新軍閥混戰
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侵略政策,必然造成在它們支持下的中國各派軍閥之間的矛盾,導致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和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
國民黨蔣、馮、閻、桂四派軍閥原本就各懷野心,在取得對奉作戰勝利後,彼此間的矛盾立即尖銳起來,導致派係間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
當時,蔣介石雖然是南京中央政府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隻占有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5省和南京、上海兩市。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占有河南、陝西、甘肅、寧夏等省。閻錫山第三集團軍占有山西、河北、綏遠、察哈爾等省和北平、天津兩市,桂係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的第四集團軍占有廣西、湖南、湖北,並控製河北一部分地區,支持桂係的李濟深率粵軍占有廣東。
1929年1月,蔣介石在編遣會議流產後3月,又操縱召開國民黨“三大”,以中央指派和圈定代表的辦法,排斥反對派,樹立自己在國民黨中的壟斷地位。會議代表有406人,其中由中央指派者211人,圈定者122人,兩項共占代表總數的82%。同時對汪精衛改組派和已公開反對自己的桂係領導人做了組織處理。蔣同其他各派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隻能訴諸於戰爭。
1929年3月,首先爆發了蔣桂爭奪兩湖的戰爭。當時,桂係的迅速發展,成為蔣介石的心腹大患。而桂係因對蔣介石運給日益親蔣的湘省主席魯滌平大批軍火不滿,決定先發製人。26日,蔣以南京政府的名義下令討桂,坐鎮九江,親自督師進攻武漢。在蔣的收買下,桂軍一部在前方倒戈,桂軍主力從武漢地區後退。4月4日,蔣軍進入武漢。隨後,蔣派軍隊由湖、粵、滇三路進攻廣西。5月上旬,李宗仁組織南路護黨救國軍,通電反蔣,並派兵進攻廣東。6月下旬,蔣支持粵軍打敗桂軍,任命原桂係軍人俞作柏為廣西省政府主席,蔣桂戰爭結束。
1929年10月,爆發蔣馮爭奪山東的戰爭。3月,濟南事件解決後,日軍撤離。蔣派其嫡係部隊進入馮玉祥控製下的山東,致使蔣馮矛盾加劇。5月,蔣收買了馮部韓複榘、石友三,使之叛馮投蔣,馮四麵受敵,西北軍被迫退守潼關。
11月,在蔣桂戰爭中被蔣起用為師長的張發奎,與桂係聯合,組成“護黨救國軍”,進攻廣東。12月,蔣派何應欽率軍援粵,擊敗張、桂,這是第二次蔣桂戰爭,或稱粵桂戰爭。與此同時,唐生智與石友三聯合,參加護黨救國軍,舉兵擁汪反蔣,不久也為蔣所敗。
1930年4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蔣與馮、閻的大規模軍閥混戰,即“平原大戰”。蔣介石在打敗桂馮等軍閥之後,把下一個主要目標對準了擁兵自重的閻錫山,各派反蔣的勢力為了自身利益,也都與閻錫山聯合起來同蔣介石抗衡。3月,閻、馮、李三集團軍的50多名將領發出逼蔣下野通電,並推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和張學良為副總司令,領導反蔣。4月1日,閻、馮、李分別通電就職。蔣介石則以國民政府主席名義,下令罷免閻錫山本兼各職,並以總司令名義通電討伐閻、馮。5月中旬,馮、閻軍與蔣軍在豫皖魯蘇交界地區展開激戰。中原大戰正式爆發。戰爭初期,閻馮部隊進展順利,攻克濟南、商丘等地,接著馮玉祥分兵三路,以攻奪徐州為目標,向隴海線發動全線總攻,但未能奏效。閻馮兩軍處於被動局麵。這時,擁兵關外的東北軍張學良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蔣介石與閻、馮都在極力爭取張學良。但張一直采取觀望態度,9月18日,張學良發表擁蔣通電,東北軍入關,占領平津,使整個戰局急轉直下。11月,反蔣聯軍失敗。至此,曆時7個月的平原大戰,以蔣介石的勝利宣告結束。
全國各地的軍閥混戰,從1927年到1930年間,大規模的軍閥混戰有六七次,戰禍遍及大半個國,人民痛苦不堪言狀,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此中原大戰,雙方死傷三四十萬軍隊,耗資無計。經過1929年到1930年的軍閥混戰,蔣介石打敗了同他抗衡的軍閥,取得明顯的優勢。此後,反蔣勢力仍然存在,但失去了問鼎中原、與蔣爭雄的實力。蔣介石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得到了鞏固。
劉文輝吞並劉成勳之戰
1927年6月,四川軍閥劉文輝與劉成勳為鞏固和加強自己的勢力範圍,爭奪各自地盤在四川南部地區進行的一次作戰。
劉文輝與劉成勳在川係軍閥中,早年曾為好友,二劉防地相連,可以暢通無阻。但劉成勳部駐守的新津、雙流、彭山、雅州(雅安)等地卻為劉文輝進出川境的交通命脈。劉文輝總為生死命脈為他人所扼而不安,因而有排除隱患、奪占要點之意。在1926年春夏之間,劉文輝借機劉湘、楊森發動驅逐袁祖銘之戰,策劃了“夜襲蔡州”的故伎,欲奪新津,直搗雅州。不料事不機密,為劉成勳得知,作了嚴密戒備,使劉文輝未能得手。從此,二劉之間互不信任,結下宿怨。同年11月,劉成勳接受國民政府委任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三軍軍長,雖坐鎮川邊,但兵力不足萬人,且川邊地瘠民貧,籌辦軍餉給養困難。同時,劉文輝被任為第二十四軍軍長。但劉文輝部兵力較強,且給養充足,裝備較好。因此,劉文輝也想趁劉成勳兵力尚不足時進行吞並,以絕後患。
1927年初,劉湘奉蔣介石的命令,統一四川局勢。劉湘暗中聯絡劉成勳、賴心輝,擬向保定係的鄧錫候、田頌堯、劉文輝所部開刀。此時的劉成勳正為劉文輝圖謀吞並之事感到不安,遂積極靠攏劉湘,進行作戰準備。劉湘又將劉成勳的二十三軍加以改編,把原二十三軍嫡係部隊和邊軍部隊進行混編。劉成勳任軍長兼第四師師長。
劉湘聯絡劉成勳等人之事,為劉文輝察知,深感這是對自己的一個威脅。加以素來感到自己的防區為劉成勳控製,於是暗中調兵遣將,開始部署對劉成勳部的作戰。劉文輝在發動進攻之前,做了許多輿論工作,借川南民眾之口,曆數劉成勳“十大罪狀”,並通電討勳。同時,劉文輝還探知,劉成勳部雖經擴編,但各將領因權限不明,人事失平,而各自心懷鬼胎。劉文輝即利用這一機會,對劉成勳所部各將領進行分化和收買。
1927年6月8日,劉文輝派遣第十師師長夏首勳為總指揮,率張清平、蔡玉龍兩部,兵分三路:一路由雙流向新津進攻;一路由崇慶、大邑向邛崍進攻;一路由眉山、丹棱向名山、雅安進攻。在進攻之前,劉文輝通電宣布:劉成勳部隊中任何一部,自願接受改編者,均竭誠歡迎。
此時,鄧錫候、田頌堯因為同受劉湘的威脅,對劉文輝翦除川南劉成勳部表示支持。在劉文輝和鄧、田等人的策反下,6月中旬,駐防自流井的第三師楊芳毓部,宣布與劉成勳脫離關係。6月15日,劉文輝任楊為第五路第三混成旅旅長。隨後,劉成勳部其他將領為保存實力也不願與劉文輝部硬戰。因此,當劉文輝發動進攻時,劉成勳部不戰而退出彭山、雙流、丹棱、大邑等縣,向新津、邛崍集中。與劉文輝稍事接火後,又自行撤離。
劉文輝左路蔡玉龍部一路無阻,越過彭山,在擦耳岩一帶高地與劉成勳部激戰數小時,隨後劉成員勳部退至蒲江城。劉文輝部尾隨追擊,劉成勳部慌亂之中閉城不及,蒲江遂又被占。劉成勳部又一路敗退名山。
6月15日,劉文輝中路夏首勳部與右路張清平攻至邛崍縣城東南時,受到劉成勳部頑強抵抗,使夏部進攻首先受挫。原來劉成勳以為不戰而讓出數縣,可以緩和劉文輝的進攻,殊不知劉文輝繼續尾追不止。劉成勳為此特調集數團兵力,冒死作戰,反複衝殺,戰事初起激烈異常。可是,劉文輝部連得數縣,士氣正旺,而且兵力又倍於劉成勳部,劉成勳反撲數次,便難以持久。此時,張清平率部趕到,兩路同時進攻,到16日夜半,邛崍縣城被攻克。
邛崍失利後,劉成勳率部撤往甘積堡、黑竹關、百丈驛一帶,以保衛雅安。在此期間,劉成勳已調西康邊防軍第一混成旅一部於6月10前在雅安、沙坪一帶布防;調第三混成旅由西昌開至雅安增防;任命第四混成旅旅長賀中強為前敵總指揮,積極部署,固守雅安。同時向重慶的劉湘求援。
劉文輝也深知雅安係劉成勳的生命線,決不會輕易棄守,於是,命令夏首勳速克雅安。夏領命後,兵分三路攻取雅安;中路由夏親自指揮,取道五溝、將軍廟向雅城推進;右路由張清平部取道大碧、大興場進攻雅城;左路由蔡玉龍部取道汪莊、嚴橋向雅城進擊。劉成勳部兵不力敵,剛剛接火,即潰退城內。
6月24日,劉成勳在雅安軍部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由賀中強率兵二個團,從雅安經沙坪向城外反擊。戰鬥約二小時,賀部傷亡過半,退回城內。劉成勳見狀,知雅安已難防守,遂令所部向滎經集中待命。當日晚強拉人運輸輜重,城內秩序大亂。拂曉,劉文輝部占領雅安。劉成勳率部到滎經後,等待劉湘增援。劉文輝部繼續占領李壩、金雞關、周公山等要地。此時,成都至雅安間的要道均為劉文輝控製。
劉湘見劉成勳如此不堪一擊,便不再予以理睬,對劉成勳的多次求援也無動於衷。劉成勳在無可奈何之中,於6月29日發出下野通電。至此,二劉之戰結束。劉文輝吞並劉成勳部後,重新任命劉成勳部的各位將領,趁機安插親信,為其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