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張廉溪文集》
三
我想曾國藩的豐功偉績舉世無雙,他的為朝廷籌劃的重大決策、文書法令,天下的人已傳誦一時而親身感受到了;至於流傳於百姓口頭上的,書寫於版牘上的,雖然隻言片語,但是都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而無窮盡。如果是對道的造詣不深而勉強言之,即使如何振奮精神,雕琢言詞 ,也始終無法滿足人們的心。與之相反,如果對道德修養有很深的造詣,自己又有很深的領悟,那麼所說的話,沒有哪一句不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像曾國藩所製訂的16條,雖說是淺顯的言詞,然而如使某一個人遵照他的話去做,那麼足夠成為一個善人;如使全天下的人都按照這16條去做,那麼將達到天下大治。所謂“言詞淺易而寓意深遠”,是全天下的至理名言。……我還看到社會上的高官大吏,也有時用條款的形式發號施令,到處頒布,可是在上者以文件的形式發下來,而在下者竟以空言置之不顧,這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了。像曾國藩在當時,教令、教化出之於上,那麼就會像風吹草偃一樣行之於下,這是因為他的至誠之心完全感動了他人的緣故。
譯自《張廉溪文集》吳汝綸評曾國藩
一
鹹豐三年(1853),南京剛剛被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所占領之時,美國人就曾拜訪江浙等地清軍統帥,表示願意以洋人軍隊幫助清軍與太平軍作戰。鹹豐十一年(1861),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西方和局已經形成,俄國、美國都請求以軍隊來相助。曾國藩認為應當謝謝他們的好意,但暫時不要讓他們的軍隊開到中國來。
及至到同治元年(1862),英國、法國又提出派兵攻打太平軍的請求。曾國藩又發表意見認為應重申大義來謝絕洋人的好意,力陳利害來勸導洋人不要把軍隊調來中國。這些意見都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朝廷討論購買洋人輪船的問題,曾國藩極力表示讚同。等到購買的外國輪船開到中國,外國人主張以洋將為統領,曾國藩又發表意見主張停止此事。其後他自募工匠,分解洞悉外國輪船製造原理,有了基本把握之後,立即籌議開辦工廠製造輪船。從此之後,外洋機器輪船和洋槍洋炮,中國人基本上懂得了製造的要領。
同治六年(1867),清廷頒旨中央與地方的大臣,籌商與西方列強和議的利和弊,詢問他們和議行還是不行?曾國藩發表意見認為,如果洋人是為了爭得中西方所持的禮節、議式方麵的權益,那麼就可以允許和議;如果是為剝奪中國人的生計方麵的利益,就不應當允許和議。曾國藩在同治七年調任直隸總督之後,不久發生了天津老百姓擊殺法國領事官豐大業的事件,法國人狀告於清朝政府,皇帝對他們加以勸慰解釋,但法國人強詞奪理,氣焰囂張,於是朝廷頒旨令各地加強防備,陳兵以待。曾國藩卻說:“百姓對洋人有一點不滿,不足以開啟中外爭端”,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同時,曾國藩又密陳諸將練兵,謀劃方略很周到完備。恰逢江浙一帶缺乏統帥,朝廷想到南洋駕馭洋人的事很重要,事務責任特別重大,沒有曾國藩出麵主持是不行的,於是命他返歸兩江總督不勞而治。他在返回兩江總督之後,在籌劃處理洋務方麵的事情深謀遠策,日加勤慎,沒有一點鬆勁。
譯自《桐城吳先生文集》
二
曾國藩做學問重在研究宋明以來義理之學即理學,精通解釋古書義的方法;作文章效法唐代詩人、散文學家韓愈和北宋詩人、散文學家歐陽修,而同時又以漢賦的形式和內容作為輔助。他做學問的宗旨,則以封建的道德規範為依歸。曾說:“中國古代無所謂經世之學,惟一的是學習道德規範而已。” 他對於古往今來那些有良好品德和聰明智慧的人,自周文王、周公、孔子、孟子,下至清朝前期著名思想家和學者顧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孫各位大儒,從中取32人,繪其圖像而加以尊崇。他除了文章和政事之外,大抵都是闡發封建的道德規範。曾國藩說:“有良好品德的人,從天地萬事萬物推論到頂點,至一家一戶的柴米油鹽,夫不有條有理。”又曾感慨古代道德規範已經殘缺不全,沒有治軍的道德規範可講。認為治軍的道德規範必須有專篇細目加以闡述,如明代著名軍事家戚繼光所記述的那樣。
如曾國藩所製定的治軍的營製營規,廣泛考查古代的辦法,辨別等級種類,明確它的力量所在;這樣與治軍的道德規範相比較,差不多就一樣了。至於他論述籌劃的治軍規則,秩序井然,有條有理,縱橫粗細、主次輕重於千化萬變之中,調理於巨細、緩急之間;這是他一向對治軍規範所蘊含蓄聚的緣故。
譯自《桐城吳先生文集》
黎庶昌評曾國藩
一
太平軍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舉行武裝起義,長驅直入,攻城破府,一路打到安徽,其影響迅速遍及全國。外國侵略者趁此機會向我進攻,整個國家猶如一鍋煮開的水,一片混亂。實在是從古至今沒有的事。在這個時候,有權勢、有地位的曾國藩本來在湖南湘鄉老家,潛心孔孟禮教之學,治家課子,不聞瑣事,即使不去過問國家之政治、軍國大事,也是可以的。然而,他自願擔當起征討太平軍的重擔。由此看來,好像是天意注定的,哪有什麼得天獨厚的條件呢?自發兵討賊,百折不撓,是他的勇敢所在;撥亂反正,愛恤百姓性命,表現出他的大仁大德;開誠布公,坦誠相見,禮賢下士,招集、容納、器重天下之文才武將,並用人所長,是他高明豁達之舉;信任、推舉、教化、重用並依靠李鴻章,是他計謀和智慧的體現;天津教案,他操勞奔波,忍辱負重,為的是使皇上安心,社會安寧,表現了他對皇上的一片忠心,滿腔誠意。這些足以說明,他真是眾多做官者中之精華,不愧為世間少有的傑出人物啊!
譯自《拙尊園叢稿》
二
我黎庶昌為我的老師 曾國藩編年譜,記載他的言行事跡,於是寫了這篇後記說:“年譜並不是古代的事情,近來刊刻從前聖賢的專集,必定為其編一個年譜,用以考訂這個人所作詩文的先後時間,原因在於遵循戰國大儒孟子誦詩讀書,論世知人的意思,自然不傷於考查古籍的規範。……我的老師曾國藩壓倒當世、忠勳卓著,海內外的人對他的思想言論無不遵循敬仰,逝世之日,知道他的與不知道他的,獲得他的著述的人,無不鄭重珍藏,他的著述公開刻板傳於世人,所在風行,爭著以先睹為快。但我害怕數十年之後,流風漸漸遠離,見到或聽到於他的思想言行有不同的看法,而於當時事跡原委,有可能沒有根據以資證實,這也是他的學生和手下做過官的人的責任。所以,我不揣固陋,按據近年所看到的記述一個大概。自19世紀30年以來,全國各地戰爭連綿,朝廷多次發表指令提醒告誡人們不要犯上作亂,20多年間,人才之進步退化,農民起義從開始到被鎮壓,實在是時事得失最多的時候,借鑒所在,經驗教訓值得總結。而我的老師曾國藩所以能夠樹立聲名,建立業績,光大輔助中興的原因,有人說他籌議稍微曲折、迂腐,而其成功很是驚奇偉大;有人說他任用人才、建立事業,為公論所感到驚異不解,而又漸漸地佩服他的精明能幹;有人說他為國家而忘掉自己的一切,受到很多人的誣蔑毀謗,而所保全的東西實際上大得很。諸如此類,我們做學生的不敢忽略忘掉。師門完滿宏富,我們怎麼敢妄言一孔之見?惟後世讀曾國藩老師的著述的人,估計也會讚成這種意見。”
譯自《曾國藩年譜》
薛福成評曾國藩
自從與西方各國通商以來,中外形勢的發展,比以往有了巨大的變化。曾國藩深知時勢的艱難,反複地予以觀察、研究,沒有輕率從事。他的宗旨隻是致力於遵守已經簽訂的各種條約,表示我們是守信用的,使西方國家對我國的陰謀不能得逞。對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許沒有必要去計較。曾國藩自認為不熟悉洋務,前年發生的“天津教案”事件,評論的人在責怪抱怨之餘,加以詆毀。曾國藩也深深地引以為咎,沒有稍稍為自己辯護。但他所主張的要點,自然不可改變,總是以隱患方長為憂慮。他認為自強之道,極其艱難,一步都不能落空,一句大話也不能說。他所追求的要點有三條:一是製造機器,二是學習技術,三是操練軍隊。所以創辦江南製造局製造輪船,創立方言館翻譯外國的東西,沒有不反複表達他的願望的。其他方麵如操練輪船,演習洋隊,挑選幼童出國學習,無不是求得為自強準備條件。因為他的心思完全在謀劃為將來做好準備,不曾一日忘懷。我對曾國藩忠心建功的事跡,在這裏僅大略列舉這樣一個梗概。至於他始終不變,並持之有恒的品行,則隻能說以克己為根本,以舉賢薦能來發揮作用,這兩方麵完全做到了盡善盡美。大凡克己的功夫沒有達到,那麼本原就不會樹立,開始隻是成為學術上的欠缺,繼而成為事業上的拖累,它的開端非常微小,但效應卻非常明顯。曾國藩自從踏上仕途後,做了侍從官,就與已故大學士倭仁、前侍郎吳廷棟、已故太常寺卿唐鑒、已故道員何桂珍等人研究古代學者的著作,剖析義理,宗旨極為純正。他高尚的品德,堅貞的節操,已名噪一時,平時行為準則非常嚴謹,而不喜歡 表露在外;心胸寬廣,對人不求全責備。所以他講求的道理宏大而能相容,通達而不迂腐,沒有前人講學那樣相沿而成的弊端。並且不輕易建立自己的學說,專心致力於親身實踐,增進品德尤其強烈。他無論在軍隊中或者在官位上,以勤奮來為部下作出表率,表現在日以繼夜地工作;以儉樸來要求自己,表現在與家境貧寒的士人沒有什麼差別。所有這些很久以來為眾人所共見。他一貫用來要求自己並勉勵別人的,就是每遇到一件事,尤其以畏難取巧作為深戒。雖然明知禍患就在眼前,毀謗跟隨在後,也會毅然決然地一往無前而沒有顧忌。與人共事,談到功勞就推讓給別人,擔當勞苦就當作自己的職責;盛德所感,開始是家裏人受到教育,接著是得到同僚的信任,最後就是各省都相從敬慕效法。用來轉移風氣的因素在於此,用來有力地救濟艱難局勢的因素也在於此。曾國藩秉性謙讓,受寵若驚,到軍中一開始就奏明朝廷在父母遭喪期內,雖然稍微立下功績,無論什麼樣的褒獎榮譽,一概都不敢接受。直到守喪三年期滿後,戰功更加卓著,朝廷恩寵的命令不斷增加。他的弟弟曾國荃多次因為戰功而晉升職位,曾國藩對這些也必定出具奏章懇切推辭,以至於再三再四。他的內心深處尤其想要遠遠地回避權勢,暗自防止外(地方)重內(朝廷)輕的苗頭,所以對節製四省、節製三省的任命再三推辭,這並不是矯揉掩飾。他遇事就恐怕大功難成,事做完了就恐怕盛名難於相符。所以地位聲望越顯赫,卻越存有不能自滿自足的思想。前年再次擔任兩 江總督,朝廷允許他安坐其位起鎮定作用即可,但聽說曾國藩仍舊勉力支撐病體治理政事,不肯稍微休息一下,臨去世的那一天,依舊接見總屬同僚,料理檢查公文。他數十年來,每天做事都有日記。二月初四日寫的絕筆,還懇切地以自己任官卻無所作為而悔疚,惶恐謹慎之意溢於言表,這就是他克己的功夫,到老更加誠篤。雖然古代聖賢自強不息的學問,也沒有超過他的。自古以來的多事之秋,無不以賢才的多少來評判功效的廣大和狹小。曾國藩知人善用的鑒識,超越了古今。或對在戰亂之中不期而遇的人,一見就認為是能任大事的人才;或在舉止行動的跡象表麵進行觀察,準確地認可為特殊人才。平時發表的議論,常認為天下最大,事物的變化極為多端,決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能維持。所以他推薦選拔那些官場失意不得誌的人,大力獎掖人才,尤其是不遺餘力。曾經聽說江忠源沒有發跡的時候,作為入京應試的舉人拜會曾國藩,他們懇切交談多時。告別時,曾國藩目送著江忠源說:“這個人一定會名揚天下,但最終應當是以節烈著稱。”後來就專門呈奏章保薦他,來響應求賢的詔令。胡林翼作為按察使統領軍隊,隸屬於曾國藩部下,曾便上奏朝廷稱胡的才幹勝過自己十倍。他們兩人都不斷地得到提拔重用,在忠貞、勤奮方麵卓異顯著。曾國藩籌劃經營軍隊事務,最終依靠胡林翼的幫助。他在湖南辦團練開始,像塔布齊、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王鑫、楊嶽斌、彭玉麟等等,或者是從秀才中聘請,或者是從農民中選拔,或者是從軍隊中招撫,都以至誠相待,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朝廷的幕僚,地方的台局,都是當時的最佳人選。其餘部下將士,或者立功已久漸漸到了顯赫的地位;或者以血戰成名,臨敵死於戰陣的人,尤其不容易一一地都列舉出來。最後派遣劉鬆山一軍入關,經曾國藩選拔的各將領中,稱得上可獨當一麵,終於能夠揚威陝西、甘肅,功勳卓然。曾國藩又認為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器量與見識是曆經磨練而成的。所以他選 取人才,凡對懂軍事、會軍餉、能做官、有文化、具有一技之長的人,無不優先加以推薦提拔,量材錄用。將領和官吏來拜會,無不立刻接見,情意懇切地予以訓導教誨。他們或有難辦之事,難言之隱,曾國藩無不廣為察訪、了解周到,代為籌劃謀算。分別以後還寫信告誡,有師弟督責考核的風氣,有父兄殷切期望的意願。不尋常的人和潔身自好的人都樂意為他所用。雖然有的人凶暴倔強,貪心狡詐,像李世忠、陳國瑞之流,但如果有一技可利用,必定給他們寫信,懇切地婉言勸勉,褒獎他們的長處,指出他們的過失,勸令他們痛改前非,不肯驟然拋棄斷絕。這又是他憐惜人才的盛意,與培養造就人才的細心權謀相輔相成產生的結果。我私下曾綜敘曾國藩的為人,他遇事謹慎,行動符合規矩,對事情的得失逆順不計較,就像東漢末年名臣諸葛亮;然而遇到興盛的時代,建樹之宏大廣闊,則又超過諸葛亮。他提出計謀,決定策略,應付變故,估計形勢,下筆千言,透徹地研究事物的道理,就像唐代大臣陸贄;然而涉曆的艱難,親嚐甘苦,則又超過了陸贄。他沒有什麼學問不窺探,埋頭研究精深要點,付諸實踐踏踏實實,始終如一誠心誠意,就像宋代大臣司馬光;然而曆經百戰建立的功勳勞績,飽閱世態變故,則又超過了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