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譯自《薛福成全集》
汪士鐸評曾國藩
惟曾國藩的功勳在國家,好的品德遍及於民。既使人民於水火之災難中獲得安定,又讓人民享受著唐虞盛世的恩德、恩澤。正希望永遠依靠他執行著職掌,何以他這麼快就突然死去?值此出喪時為棺柩引路的旗子還在盤旋、轉動,無法控製對遣車的瞻仰和愛戀。敢獻膠庠之禮儀,略抒祭祀之忠誠。嗚呼!坍塌一代的長城,為天下人所痛惜;失去萬家救苦救難的活菩薩,使所統屬的人民深感痛悼。所願平靜的流水安全渡過,歸附洞庭衡嶽之神祗;保佑和庇護在天,照耀著女宿星、牛郎星所在的區域。
譯自《祖奠曾文正公告文(代)》
方宗誠評曾國藩
同治元年春天,我客居於武昌,回安徽來又晉見曾國藩總督於安慶。總督為人寬宏大量、心平氣和,從不居功自誇,看上去就像一位老教師。……凡是有人向他進言,對的就采納,不對的也沒有一句話予以辯駁。前在安徽祁門時,在官署衙門裏設置了一個櫃子,令上書言事的人把要上的書投置其中,到了晚上就取出來審視,其中不可行的就擱置一邊。凡是屬於讀書人來求見,沒有不見的,接見完畢就記下這個被接見人的言語和景況、情態,都書寫在每天的日記裏。每天辦事,必有固定的時間,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了下來。平時一身的起居節約不奢華,治理家庭勤奮節儉。自擔任朝廷官職以後,也未曾購置田產房屋。夫人和兒媳婦,堅持紡紗績麻。而禮敬賢能之士,救濟故交老友,卻唯恐不及。並設置采訪局以表彰忠義死節之士,招聘老成博學的讀書人,以樹立好的風氣,至於那些死了以後不得安葬的人,就資助之,而且幫助經營料理其家。至於那些避地他州的人,就一定以書招之,不來的話就一定寫信轉告外省長官必須以禮待。……其養賢的費用,皆從養廉銀中分出一部分開支,不用公家庫藏中的金帛。督辦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加以三江的吏治,安徽的善後事宜,海疆的夷務,籌餉調兵,公家的文書與私人函件等,別人辦一件事,都顯得手忙腳亂,時間不夠用;但曾國藩卻事必躬親,處之如沒有事一般,尚且能以餘力用來讀書寫字。與許多賢士論文講學,事事井井有條,一點不亂。凡是平生所見過的人物書籍,大體上都能記憶,而外表上完全不顯露出來,真正是偉大的人了。
譯自《柏堂師友言行記》
俞木越評曾國藩
我俞木越曾經跟著曾國藩學習,得以聽到其重要言論。他認為,夏、商、周三代以後,著名士人、著名人物數不勝數,然而,以德行和政事兼於一身來考察,能夠拿他們和上古名大臣相提並論的人,僅僅四人罷了:一是諸葛亮,二是陸贄,三是範仲淹,四是司馬光。這四位賢人,正是曾國藩平日所向往的人。我私下裏拿四位賢人平生的事業來考察,當今的曾國藩乃兼備了他們的長處而克服了他們的短處。
諸葛亮治國的才能,比管仲、子產之輩要稍弱。擁有了荊州這樣形勢險要之地卻不能夠充分將其利用起來,最終讓它被吳國占去了,自己隻好在散關、斜穀之間徘徊而不能前進,又被司馬懿阻住了去路,瞻前顧後,終於陷入困境。難道說這是上天真要拋棄蜀漢嗎?或許領兵打仗的謀略方麵確實還不是他的長處呢! 曾國藩在鹹豐初年以侍郎的身份居家守母喪。當時,太平軍如“毒蛇困獸”,占據了東南地區,於是,他在重孝中奮起,親自帶兵,威風八麵開赴前線,樓船萬艘,首尾千裏。攻克武漢以後,便順流東下,時而依靠山巒和衝要之地進攻敵人,時而依靠戰壕和兵器堅守陣地,攻進咽喉之地,直搗空虛之處,敵方眾多的堡壘煙消雲散,不到數年間,以前那些紛紛而起爭做豪傑之士的,都像家禽得病一樣僵死,都像野獸一樣被擊斃了。金陵是太平軍根據地之所在,也一舉蕩平了……這是曾國藩比諸葛亮要英武得多的地方。
陸贄在唐德宗朝為官,對國事出力甚多。讀他的奏議,可知它即旁敲側擊而又切中要害,即微言大義而又論點明確,所論述的有關邊防之事,常常符合機變與時宜。不過唐德宗並沒有能夠重用他,所以依靠他僅僅是一句空話罷了。曾國藩卻不是這種情況。鹹豐帝繼位後,銳意求治。曾國 藩由翰林躋身於刑部左侍郎之位後,屢屢上奏,議論朝政的得失,其奏議被天下士人競相傳誦,稱讚它有陸贄之遺風。對此,鹹豐帝都虛心聽取了。到了他親自參與行伍之事,更是英風煥發而軒昂,構思宏大而明白,千頭萬緒,都能考慮到。自從鹹同中興以來,談論起節度法製的軍隊,第一被稱讚的便是湘軍。湘軍的所有 文書,都經曾國藩之手匡定,各種規章製度,到今天仍為軍隊所遵守。這就像漢代任用馬將軍的故事,像唐代任用吳公之方法一樣。陸贄隻能在朝內坐而論道,而曾國藩卻能在疆場擊退強大的敵軍,這正是曾國藩的謀略超過陸贄的地方。
範仲淹和司馬光都是北宋賢相,但整個一個宋朝,士大夫們皆喜好高談闊論出風頭來抬高自己的身價,所以範仲淹主管西 部邊防之事時與韓琦不和,而司馬光議論役法,也與各位賢者意見不一致,終於被小人乘虛而入。曾國藩豁達大度,能夠容得下任何事,天下讀書人有一技之長的,都像雲一樣集攏在他身邊,像影子一樣與他形影相隨。曾國藩對他們都能量才錄用,取其長處而用。不管是什麼樣的才,都能得到其相應的職位。因此,曾國藩能夠動如雷電,發如風雨,桑樹的影子沒有移動而大功已立,掃清了江左,以至於河朔。於是,朝廷倚重於曾國藩,凡是朝廷有大事要議定的,就由曾國藩的幕府議決,幫助其成就雲雷之大業,輔佐其獻出機密謀略。不久,曾國藩在朝廷居於要職,擔當起國家之重任,足可以旋轉乾坤,其光輝照耀普天之下,各種美好的讚詞集中於一身,稱得上與閎夭、散宜生一樣轟轟烈烈。這就是曾國藩的相業超過範仲淹、司馬光的地方了。
譯自《春在堂雜文》
容閎評曾國藩
一
曾國藩一生為官的政績、對國家的耿耿忠心以及個人的道德、學識、修養都要遠遠超過他的同輩,就好像珠穆朗瑪峰獨聳於喜馬拉雅山諸峰之上,令人產生一種欽佩和尊敬之情。
譯自《西學東漸記》
二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首都南京亦終被曾國藩的軍隊所攻克收複。平定這場農民起義,實在不容易。曾國藩之所以能指揮那樣鎮定自如,全境肅清,實因才識和道德,均有他人不可比擬的地方。當時七八個省的政權,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凡是官職的設置和官員的委任,國家賦稅和軍用物資的供應,都要聽他的調度,差不多全國都聽命於他一人。不過,雖然是這樣,但他從不濫用自己無限的權威。財權在握,絕沒有聽說他侵吞過點滴公款,或者用公款去肥他的親戚和族人。而看他所推舉用來代替他的李鴻章,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李鴻章死時,給子孫們留下了四千萬兩白銀。曾國藩死後則遺產無幾,家人的清貧仍和過去一樣。總之,曾國藩一生的政績,實在是無一汙點。他的正直、廉潔、忠誠等德行,都足以為後人的楷模。所以他雖逝世了,但他的名字足以流傳千古。他的才能大而謙虛,氣度宏大而凝重,可稱得上完全的真君子,為清代第一流人物,也是中國傳統教育中產生的特殊人物。
譯自《西學東漸記》
王定安評曾國藩
廣西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國內各地聞風響應,新寧江忠源首先倡議建立團練自衛和太平軍對抗,而王鑫、羅澤南以諸生身份繼起,其後,李續賓、胡林翼、左宗棠、劉長佑、蔣益澧及曾國荃、彭玉麟、楊嶽斌、劉錦棠、劉長軍,四出征討,用兵遍及全國18行省。一時湘人由戰功被任命為地方官的;總督有劉嶽昭、劉坤一、楊昌浚;巡撫則有李續宜、劉典、劉蓉、唐訓方、陳士傑;其以提督、總兵暫且行使巡撫權的有田興恕、江忠義。而總督勞崇光、侍郎郭嵩燾、總督譚鍾麟、巡撫黎培敬,雖然都是翰林起家,也都涉曆過兵事,立過武功。其他的專門軍事官員、地方的監司,因軍功顯達於時的人,不可勝數。遂攻克天京,俘虜李秀成等。太平軍、撚軍、回民起義既然被鎮壓、湘軍餘威震動異方風俗,北邊威脅烏桓,南邊渡海到達台灣、澎湖、越南,西北涉及大沙漠甚至達到烏孫,西南到達於闐、蔥嶺,武功之大,近古少見。然而真正使湘軍立下如此大功的就是湘鄉的曾國藩 。
譯自《湘軍記》
王闓運評曾國藩
曾國藩因恐懼教導將士,因懼指揮軍隊,故選 用將領帶兵作戰則取勝,自己領兵作戰則失敗。楊嶽斌、鮑超認為無懼為勇敢,認為謹慎為膽怯,故自己領兵則勝,使用將領帶兵則失敗。《論語》上說:“遇事謹慎戒懼”,這是統帥者的話;《禮記》上說:“我戰則勝”,這是將領者的話。作為將領者如功名已就,又得到了富貴,則往往患得患失、胸懷恐懼。胸懷恐懼者必定失敗。
譯自《湘軍記》
王先謙評曾國藩
一
在清道光末世時,讀書人中大多高談闊論周、秦、漢、魏各朝學問,而輕視清淡簡樸之文以為不足有作為。道光年間散文學家梅曾亮、曾國藩等人,相與修身養性、樹立學說。乾隆年間學者姚鼐所遺留下來學說,依靠這些人才不至於衰敗墜落。及至太平天國起義,禍害延及全國,文物蕩然以盡,人士流離遷移,輾轉至今,困境還沒有蘇醒。京城首善之區,人文之所萃集,求如從前梅曾亮、曾國藩那樣,聲氣暗合,景象收縮伸張協調一致,已經距離遙遠不可複得,而況山腳海邊,見識淺陋而又缺少同誌,有誌之士生活其間,誰能清掃頹風而煥然振作呢?考察學術盛衰升降的根源,怎麼不是有心社會狀況的、人格高尚的人的職責呢?
譯自《葵園四種》
二
同治九年(1870)秋天,天津老百姓與西方人結怨,朝廷命宰相官曾國藩前往處理這一事件。當時議論這件事的人多得很,各有各的看法,曾國藩考慮到時事紛擾,接踵而來,不主張匆忙開啟兵端,滿不在乎別人的意見而遭到人們的攻擊,堅持己見而成國家之至計。今天曾國藩已經逝世了,而一代偉人之胸襟計劃,千年之後還有能夠諒解的。而有一些人驕傲自大以理學和經國濟民之術自居,認為其心地正大明白,不必如曾國藩;他日之建樹功業,不必如曾國藩;即使令其換一個地方以處,其能慎密堅忍,為國家妥善處事而消除禍患者,也不必如曾國藩。實際上他們旁觀靜待事態紛擾,徒自要以其意氣矜持欺淩踐踏曾國藩的才識之上,那麼又為何要責怪彭烈婦以一弱女子而不能乘機把握住惡言惡語之口呢?所以我所哀歎的是,世運人心興盛衰替的緣故,而不必以一人一事出發去考慮。
譯自《葵園四種》主要參考書目
1《曾國藩全集》,嶽麓書社1994年版。
2《曾國藩家書》,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版。
3《曾國藩年譜》,黎庶昌撰,嶽麓書社1986年版。
4《湘鄉曾氏文獻》,學生書局。
5《湘鄉曾氏文獻補》,學生書局。
6《見聞瑣錄》,嶽麓書社1986年版。
7《近百年湖南學風》,錢基溥著,嶽麓書社1985年版。
8《中興名臣事略》,朱孔彰著,上海書局。
9《曾國藩未刊信稿》,江世榮主編,中華書局1959年版。
10《左宗棠略傳》,左煥奎著,華中師大出版社1996年版。
11《淮係人物列傳》,馬昌華主編,黃山書社1995年版。
12《一士談薈》,徐一士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3《清代野記》,坐觀老人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4《一士類稿》,徐一士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