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清代名人秩事》,葛虛存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16《晚清宮庭實紀》,吳相湘編著,(台)正中書局1988年版。
17《李鴻章評傳》,(美)劉廣京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8《曾國藩家世》,羅紹誌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曾國藩傳》,蕭一山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4年版。
20《曾國藩傳》,朱東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曾國藩》,六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曾國藩評傳》,董蔡時著,蘇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3《曾國藩家族》,成曉軍著,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4《名人評曾公》,成曉軍主編,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5《晚清政治與文化》,桑鹹之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26《清代通史》,蕭一山著,中華書局1985年版。
27《李鴻章傳》,苑書義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8《異辭錄》,劉體仁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9《近代名人小傳》,沃丘仲子著,中國書店1988年版。
30《清史稿》,趙爾巽等撰,中華書局1979年版。
31《清史列傳》,王鍾翰點校,中華書局1985年版。
32《郭嵩燾大傳》,曾永齡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3《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李鼎芳編,嶽麓書社1985年版。
34《庸庵筆記》,薛福成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5《湘軍人物年譜》(一),梅英傑等撰,嶽麓書社1987年版。
36《湖湘文化縱橫談》,王興國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7《清鹹同年間名人函劄》,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編,檔案出版社1992年版。
38《中興將帥別傳》,朱孔彰,嶽麓書社1986年版。
39《湘軍兵誌》,羅爾綱著,中華書局。
40《羅忠節公遺集》,羅澤南,長沙出版。
41《養晦堂文集》,劉蓉,思賢講舍。
42《養晦堂詩集》,劉蓉,台北影印本。
43《養知書屋詩文集》,郭嵩燾,養知書屋。
44《玉池老人自敘》,郭嵩燾,養知書屋。
45《駱文忠公自訂年譜》,駱秉章,思賢書屋。
46《能靜居日記》,趙烈文,學生書局。
47《湘軍誌》,王闓運,成都墨香書屋。
48《湘綺樓日記》,王闓運,商務印書館。
49《湘軍誌平議》,郭振墉,清聞出館。
50《春窗夢囈》,歐陽兆熊,《小說月報》連載。
51《從戎紀略》,朱洪章,紫陽堂。
52《歸廬談往錄》,徐宗亮,光緒十二年刊。
53《天嶽山館文鈔》,李元度,夢溪精舍。
54《庚子西狩叢談》,吳永,道德書局。
曾國藩挺經新解 (上)
·卷一·
內聖
內,心也,聖,異於常人也。功修於內,懷日月之明,雷霆之奮,修身自強,名配堯禹也。為體,為用,氣之帥,行之範也。內聖者恭形於內,敬主於中,堅挺拔俗,不卑之亢,為曾門《挺經》十八篇開山之作,念武功之隆,文德之盛也。
“內聖”法(上篇)
【原文】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餘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譯文】
細思古人修身工夫,其成效特別顯著的大約有四方麵:慎於獨處,則心胸安泰;端恭謹慎,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人們敬慕熱愛;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獨,就是說遏禁私欲,連非常微小的方麵也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如此,內省而無愧,成以心泰。主敬,就是說儀容整齊嚴肅,內心思慮專一,端恭不懈,所以說身體強健。求仁,就是說從本體上講,有愛民惜物之懷,大公無私,所以人悅。思誠,就是說內心忠貞無二,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感應萬物,所以神欽。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方麵的修身功夫,效驗自然而至。我雖然年紀衰邁,但還想講求此修身之功夫,以求得萬一之效。
【事典】
曾國藩以大乘的“內聖”法行世,深得古代聖賢之精髓、要旨和開明君王的治世之道。以經時濟世的儒家禮學為依托,他的人格修養、道德學問自有特殊的造詣,絕不是當時一般的漢學家、理學家、文學家所能比擬的。後來,他因戰功聞名於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聖相”。
對此,曾國藩的衣缽傳人、洋務派首腦李鴻章,更是深得其奧。李鴻章啟口必稱“我老師如何如何”,敬佩殆如神明。一日他與同僚閑談,又講起他老師曾國藩如何如何,說道:“我老師的秘傳心法——有十八條《挺經》,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寶訣。我試講一條與你聽:一家子,有老翁請了貴客,要留他在家午餐。一早就吩咐兒子,前往市上備辦肴蔬果品,但時已過巳,尚未還家。老翁心慌意急,親至村口看望,見離家不遠,兒子正挑著菜擔,在水塍上與一個挑京貨擔子的人對峙著,彼此皆不肯讓。老翁趕上前婉語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請你往水田裏稍避一步,待他過來,你老哥也可過去,豈不是兩便麼?’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麼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站在水田裏,恐怕擔子會浸濕,壞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大些,可以不至於沾水。因為這個理由,所以請你避讓的。’其人曰:‘你這擔內,不過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濕,也還可將就用的;我擔中都是京廣貴貨,萬一著水,便是一文不值。安能叫我讓避?’老翁見勸說不過,乃挺身就近曰:‘來來,然則如此辦理:待我老頭兒下了水田,你老哥將貨擔交付於我,我頂在頭上,請你空身從我兒旁邊岔過,再將擔子奉還,何如?’當即俯身解襪脫履。其人見老翁如此,過意不去,曰:‘既老丈如此費事,我就下了水田,讓爾擔過去。’當即下田避讓。他隻挺了一挺,一場爭執就此消解。這便是《挺經》中開宗明義的第一條。”雲雲。
據說李鴻章尚傾耳恭聽,謂當順序直說下去;曾國藩至此已止,竟不複語。李鴻章的僚屬吳永也曾回憶說:“予當時聽之,意用何在,亦殊不甚明白;仔細推敲,還是曾公說得好:大抵謂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這段公案掌故,記述了“內聖”法“體”的一麵,也敘述了它“用”的實踐性、目的性,可謂意味深長。
曾國藩不但自己在“內聖”的修養上達至純青之境,而且時時教導他的弟子及子孫,做一個有內聖功夫的人,曾國藩於鹹豐八年(1858)正月初四,在給他九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道:
弟的信中自認為是老實人,我也自信是個老實人,隻因為閱曆世途,飽經事變,大略學些機謀權變之術,自己學壞了。其實這些方麵遠不如人,隻是惹人笑話,教人懷恨,有什麼好處?近日猛然醒悟,一味向平實方向努力,將自己老實的本質還本來麵目,恢複固有。賢弟此時在外,也急須複還老實的本質,萬不可走投機取巧之路,日趨日下。縱使有人以巧詐來對我,我仍以渾含應付,以誠愚應付;久而久之,他會改變態度的。假如勾心鬥角,表麵接近,而內心有隔閡,那麼相互報複,將是無止無休的。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以自己的經驗之談,闡述了走向“內聖”的必由之路及具體做法。
“內聖”是一種“體”的意境,讓人難以說清,不可琢磨,但作為一種“用”的存在去看,便可以知道它就體現在具體的生活中,每日的舉止言談中。曾國藩說:
吾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穀;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家私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
為此,他還舉例說:
某官有一門生,為本省學政,專管科舉考試,此官便讓自己的兩個孫子拜門生為師,並當麵托付給他。後來他的兩個孫子臨考前患了大病,科舉考試很不順利,竟連學都入不了。數年後兩孫才都入了學,其中年長的還連中兩榜。由此可見,科舉功名早晚均由前定。能否盡力而為在我自己,能否考中則聽天由命,萬不可稍生妄想。
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還寫道:
聖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徹始徹終,性功事功,俱可包括。餘生平於敬字無工夫,是以五十而無所成。至於恕字,在京時亦曾講求及之。近歲在外,惡人以白眼藐視京官,又因本性倔強,漸近於愎,不知不覺做出許多不恕之事,說出許多不恕之話,至今愧恥無已。
【點評】
古往今來,凡能成就大事者,無不須具備“內聖”的大法素質。賢者有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內挺內堅,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內聖”這句話的具體涵義。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則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藏內聖的處世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在此其間從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成為眾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最後一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這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過,對於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認為應該有“內聖”包藏、凝重的胸懷與氣度。有一句名言,說:以象於錢,外圓內方。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事,就要像這錢一樣,“邊緣”要圓活,要能隨機而變,但“內心”要不卑不亢,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例如,對周圍的環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慣處,不必棱角太露,過於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來,“處世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即可以現出“內聖”之象,也可以保護自己。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也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到以龍狀人,議起誰為當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便問“誰人當之?”曹操說,隻有劉備與他才是。劉備本以韜晦內聖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匙箸也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數。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