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這八句話,是曾國藩從經曆學識各方麵得來的妙諦,也就是曾國藩家庭教育的張本。曾國藩終身行之不懈,亦願其子弟終身行之不懈。

第二是“八個字”,便是“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字家規。後人曾戲稱為治家的八寶飯。一個家庭有了這個八寶飯,真是吃不完用不完的聚寶盆,可以傳之世世子孫,以至無窮也。

書:就是讀書。我國的家庭,必有一個祭奉祖宗的神龕,設於堂屋的正中。神龕兩側,必然張貼一幅對聯:

把祖宗一炷清香,必誠必敬;

教子孫兩條正路,宜讀宜耕。

耕讀之家,最能維持長久。耕,代表生產基業;讀,代表基本教育。在過去的家庭中,除極少數的例外,每個青年子弟,總要讀三年五年的書,即一般女子,也至少要讀一二年的書,俗稱三代不讀書,一屋都是豬。正由於此,所以中國文化,在過去曆史上,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

蔬:就是蔬菜。曾星岡曾說:凡蔬菜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這不僅是心理作用,而且也是一個事實。市麵買菜,多於先晚摘好,洗淨灌水,次晨出賣。至於家園菜蔬,當時摘洗,當時炒煮,正如吃活鮮鮮的魚蝦,總比已死的魚蝦好吃,都是同一道理。一個耕讀之家,田有穀米,園有蔬菜,關於食的方麵,除鹽以外,可以說無所多求於他人了。

魚: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天機活潑,正是一種興旺氣象。曾國藩曾說:“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皆不可忽,一則上接祖父相承以來之家風,二則望其外有一種生氣,登其庭有一種旺氣。”足見養魚,不僅供應口福,而且可以增加生氣,生氣勃勃,則家道興矣。湖南素稱魚米之鄉,魚的產量很大,在湖南的出產中,與米並駕齊驅,曾國藩提倡養魚,自有道理。

豬:在湖南的農業副產品中,生豬占著一個極重要的地位。湖廣熟,天下足。湖南有的是米,湖南的豬,是吃米糠長大的,因為池塘多,水溝多,豬吃飽了米糠,又加上一些水邊植物,每隻豬都是長得肥肥的,其肉味道之佳,實各省所不及。因此湖南豬,豬肉、豬鬃以及臘肉,銷行至遠。曾國藩提倡養豬,自有道理。

早:就是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鄉下的農民,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幾乎與太陽同起同落。提倡早起,就是獎勵勤勞,增加生氣,最合衛生。因為農民早起,商人也不得不早起,工人士子,也不得不早起。許多外省人,初到湖南,吃不慣三餐幹飯,後來早起慣了,才知道非吃三餐幹飯不可。

掃:就是掃除,包括灑洗。這一工作,大多由婦女為之。婦女早起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灑掃工作。庭階穢物,桌幾灰塵,要灑掃幹淨,雖至貧至苦人家,也不會例外。年終的時候,屋前屋後,還要來一次大掃除。

考:就是祭祀。曾國藩曾說,昔吾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掃清潔;第三修誠祭祀;第四善待親族鄰裏。中國人對於祖先的祭祀,素極重視,因為追念遠祖,自然不敢為非作歹,民德自然歸於純厚,這與孝順父母是一樣的道理。

寶:就是善待親族鄰裏。曾星岡曾說:“人待人,無價之寶。”這就是說,一個人不能獨善其身,一個家也不能獨善其家。人與人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假若與親族鄰裏不能和睦相處,這一家庭,便成怨府,遲早是要毀敗的。曾星岡一麵操持家庭,一麵善待親戚鄰裏,這是一個居家的法寶,曾星岡知之,曾國藩亦知之。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以“八本堂”的八句話為經,以“八寶飯”的八字為緯,經緯連貫,脈絡相通,便形成一套治家的理論體係。千百年來,中國談家庭教育者,未能出其疇範。因此,曾國藩的家書家訓,流行民間,至為廣泛,等於一部家庭教科書。

除八本八寶之外,還有三不信: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這也是曾星岡的垂教,曾星岡對於醫藥、僧巫、地仙,一見即惱,斥之惟恐不遠,因此曾國藩也一生不愛和這些人往來。

在過去鄉村中,醫藥不發達,不信醫藥,也是一種自然的趨勢。至於僧巫、地仙,民間信之者眾,偏曾家獨不相信,大概是曾星岡受了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的影響極深,而曾國藩又篤信其祖父所致。

此外,曾國藩對於婦女之教,亦極注意,曾說“古來世家久長者,男子須講耕讀二事,婦女須講求紡績酒食二事。”又說:“凡世家之不勤不儉者,驗之於內眷而畢露。”又說:“居家四敗:婦女奢淫者敗,子弟驕怠者敗,兄弟不和者敗,侮師慢客者敗。”

他不僅告誡甚嚴,而且還規定功課,按時檢驗:

吾家婦女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訓多年,總未做出一定規矩。自後每日立定功課,吾親自驗功,食事則每日驗一次,衣事則三日驗一次,紡者驗線子,績者驗鵝蛋,細工則五日驗一次,粗工則每月驗一次。每月須做成男鞋一雙,女鞋不驗。

但若隻是教誡子弟、婦女,而自己不能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樣的教誡,則收效甚微。曾國藩一生最能感人之處,便是能說能做,說了便做,不說也做,言教身教,同時並行,起到了示範作用。

在生活上示範。曾國藩每食隻吃蔬菜一品,決不多設。雖身為將相,而自奉之嗇,無殊寒素。時人以其每食隻菜一品,因呼之為“一品宰相”。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曾巡視揚州一帶。揚州鹽商,以總督至,特別盛宴,山珍海味,羅列滿桌,曾國藩僅就麵前所設數菜,稍食而已。而後對人說:一食千金,吾不忍食,且不忍睹。

曾國藩秉性節儉,平時不衣帛,他30歲那年,曾製天青緞馬褂一件,但在家時並不常穿,隻是遇慶賀及新年時才穿一下,其衣藏之三十年,猶如新衣。他曾說:“古語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觀之,衣亦不如故也。試觀今日之衣料,有如當年之精者乎?”

曾國藩的小女崇德老人曾回憶說:在江南總督署時,李鴻章請曾夫人和小姐吃飯,兩個妹妹,僅一件綢褲,相爭至於哭泣。曾國藩聞之安慰道:“明年若繼續任總督,必為爾添製綢褲一條。”時崇德老人年幼,一聞此言,破涕而笑。

湘鄉白楊坪曾家老屋,已百餘年,曾國荃以家中人口增多,另建新屋一棟,費資三千餘銀。曾國藩聞之,大不高興,去函責弟,說新屋落成之後,搬進容易搬出難,我此生決不住新屋。兩兄弟都任總督,花了三千多銀,便發誓不住新屋,並謂搬進容易搬出難,所見至為深刻,即曾國藩曾言“花未全開月未圓”之意,深可玩味。

在工作上示範。曾國藩每日自晨至晚,不斷工作,不稍歇息。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閱公文,寫作詩文日記。他所寫日記,直至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他自己不僅如此,其夫人、媳婦,住在總督署內時,也要績麻紡紗,做針線工作,直至起更後,始能休息。有一個笑話,就是曾國藩家庭工作的真實寫照:

兒子新婚不久,睡在床上,輾轉反側,心甚焦急,乃大呼曰:“媽,你那不懂事的媳婦,吱吱呀呀,紡車不停,鬧得我睡不著,請將她那部紡車打碎好了。”曾國藩在隔屋聽到了,也高聲大叫道:“太太,如果要打,最好先將你那部車子打碎,我也睡不著呢!”這僅是曾國藩每日晚飯後照例與幕友閑聊時所講的笑話之一。眾人聽後,笑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唯有曾國藩以五指撫摸胡須,一點也不笑。

【點評】

曾國藩不僅以情義理家,更以智慧治家,他情深義重,智明慧達,加上他學貫古今,且見多識廣,因而他的治家經驗既有深厚的曆史淵源,也有堅實的現實基礎。所以讀來就格外沉厚親切。由於他的身份和地位,因而他的智慧對名門顯族就更加適中,可謂字字千金。

在五個兄弟之間,曾國藩和曾國荃最為相知,這不僅因為曾國荃在戰場上出生入死,還因為他與兄長最能交心談心。

曾國荃曾在一封信中談到了很多不順心的事情,但又沒有具體談是哪一件事情。曾國藩猜測:大概弟弟擔心與哥哥之間存有不合。為此,曾國藩告訴他,倘若如此,那就完全可以不必擔心、抑鬱。他推心置腹地說:

你對咱家有大功勞,對國家也有大功勞,我哪裏會產生不感激、不愛護的道理?我對待部屬像楊嶽斌、彭玉麟、鮑春霆等人都是仁義謙讓,難道對自己的弟弟反而會刻薄嗎?

也許我們之間確有不合,但那也隻是意趣不合罷了。你立誌做事,頗近似於春夏發舒之氣;我立誌做事,頗近似乎秋冬收斂之象。

你以為擴散舒展才會生機旺盛,我認為收斂吝嗇才會生機沉厚。我平時最喜歡古人所說的“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我認為珍惜福祉,保全安康的道理和方法沒有比之更為精當的了。我曾多次用這七個字來教誡霆字營的統領鮑超,不知道他和你談到這些沒有?

我們的祖父星岡公過去待人接物,不論貴賤老少,全是一團和氣,唯獨對待子孫侄兒則異常嚴肅,遇到佳令時節,更是凜然不可侵犯。這大概就是一種收斂之氣,目的在於使家中歡樂不至於恣肆放縱。這番苦心不知你是否會領會。

家道的長久,不是憑借一時的官爵,而是依靠長遠的家規;不是依靠一兩個人的突然發跡,而是憑借眾人的全力支持。曾國藩曾說過,我如果有福,將來罷官回家,一定與弟弟竭力維持。老親、舊眷,貧賤族黨,不可怠慢。“待貧者,亦與富者一般。當盛時,預作衰時之想。”如果這樣,家族自然會有深固的基礎。

曾國荃對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的《家戒》曾讚佩不已。這位江西詩派的開創者,在治家上很有一套,他在《家戒》中說:

我從童年讀書,到有豐富的知識,迄今已四十年了。曆觀這數十年的時局態勢,仔細審視那些家室富有的人家、受封邑的貴族、世家大族、豪強地主以及世代顯貴的家族等等,他們金珠滿堂,財物產業多得不可勝數。可是,不過幾年,再對這些富貴人家審視時,隻見農田荒廢無人耕種,圓圓的糧倉沒有足夠的糧食可以堆放。又過了幾年,再一次對這些富貴人家審視時,他們中有被抓到官署牢獄裏坐牢的,有扛著擔子有氣沒力地在路上行走的。我問他們:“你們家過去人口眾多、旺盛無比,為什麼貧賤衰落得這麼快呢?”

他們當中有的回答說:

“唉!我們高祖那一代是憂愁勞苦的農家,當時全家不過數口人,叔叔、哥哥慈愛寬厚,弟弟、侄兒謙恭和順。做兒子的告訴自己的母親說,不要因為小財而發生爭執,不要因為小事而反目成仇,為的是使自己與兄弟叔父保持和睦。

“待到子孫一增多,兄弟輩的妻子也多了起來,閨房所說的話多猜忌,別人和自己的意見不同,禮義逐漸不被重視,書也擱置不讀,一些人外貌像人、內心像狼一樣狠毒,彼此之間如同星座的分布、瓜果的剖割。居住在家裏承受羞辱,外出遇到有識見的人則勉強說是同宗,做父親的因為沒有善於規諫兒子而陷於不義,做丈夫的因為沒有賢德的妻子而陷於不仁。這就叫做所得的少而所失的多。”

我聽了以後心情很不好受,流著淚說:家族整治不善以至到這個地步,可記下來作為我族的借鑒。我的孩子,你聽清楚了沒有?從前先賢以芝蘭玉樹生於階庭來比喻自己的子弟優秀,是想要自己的子弟稟性變得完美;又以龍駒鴻鵠來比喻自己的子弟,是想要自己的子弟變得才智出眾。稟性變得完美,可以光耀我族;才智變得出眾,可以榮顯我家。哪裏還會有偷取安閑而忘掉家族庇護的事情呢?在漢代,有兩兄弟,他們將要別離的時候,堂前的樹木就變得幹枯了;他們將要聚合的時候,堂前的樹木就變得繁茂了。這就說明,人心和,必得神靈的保佑。

“家範”法(中篇)

【原文】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敗,往往不知鄉裏耕讀人家之耐久。所以致敗之由大約不出數端。家敗之道有四,曰:禮儀全廢者敗;兄弟欺詐者敗;婦女淫亂者敗;子弟傲慢者敗。身敗之道有四,曰:驕盈淩物者敗;昏惰任下者敗;貪刻兼至者敗;反複無信者敗。未有八者全無一失而無故傾覆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