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無論哪個時代,哪個階級,無論出自於何種理由,人們都不能不承認曾國藩的學問和能力。他集嚴父、慈父於一身,時時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愛之以其道”。其教子成功的經驗,時至今日也頗具借鑒意義。

曾國藩講求的家範,是國人傳統中的一個典型。他曾告誡家人:家範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治國相關聯。家範是治國的基石。

我國民間有句舊諺:“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重視家庭倫理建設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傳統。“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孝”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服從;“悌”是弟弟對兄長的尊敬與服從。據傳我國夏朝就有不孝之罪,商朝沿用。西周文王時規定了一條法律,將“不孝不友”定為“元惡大憝”之罪,應用文王的法律從重從快嚴加懲處,“刑茲無赦”。《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真把孝抬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了。在儒家看來,王道政治的“修齊治平”中,“修”、“齊”的核心問題是個“孝”字,“修身”以孝,“齊家”亦以孝,身修了,家齊了,何患國不治天下不平?!故《孝經》又說:“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在我國古代社會,宗法製度根深蒂固,血緣紐帶結實韌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政治和經濟、生產和生活的最基本單位,農業的生產與再生產、人類自身的生產與再生產,都依托家庭而進行。可以說,古代社會是宗法的社會,古代經濟是家庭的經濟。“孝”是家庭和諧、經濟發展、政治安定的調節器。

曾國藩曾在給他的兒子曾紀澤的信中寫道:

你應當體會我的心意,在叔祖及各位叔父、叔母前多盡些敬愛心。要心存全家同為一體的概念,不懷彼此歧視的見解,那麼老輩內外親長必然器重喜愛你。後輩兄弟姐妹以你為榜樣,越來越親密。如果能使宗族、鄉黨都說,紀澤的氣量大於他父親的氣量,我就非常高興。

曾國藩念念不忘治理家庭,要家人講求忠孝二字,認為“忠孝”是種道德風範,在家可盛家,在朝可治國,好的家範可以造就忠臣。他諄諄教誨家人說,我們家現在門第顯赫鼎盛,而居家過日子的氣象、禮節等方麵總是沒有能夠認真講究一番。遍覽古往今來名門世家得以久長的,男子要講求農耕、讀書兩件事,婦女要講求紡織、酒食這兩件事。《斯幹》一詩,講的是帝王貴族建築宮室等事,而婦女重在“酒食是議”一句,就是婦女隻需講究釀酒做飯等家事。所以我總是教導兒媳婦、女兒們要親自主持烹飪,後輩看來好像不是什麼要緊事。以後回到家鄉,在家閑居,婦女們縱使不能精通烹調技術,也一定要常到廚房去,一定要講求製作酒、醋、肉醬、小菜及換茶之類的事務。你等也要留心種菜養魚,這是一家興旺的氣象,決不能忽視。紡織雖然不能數量很多,也不能間斷。為兄的大房首倡之,其餘四房都響應,家風從此也就淳厚了。

曾國藩真可謂是在朝忠、在家孝的模範代表。在家中,他竭力締造一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親睦鄰”的理想環境。從某一方麵來講,他們曾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政治力量隻著重維係統治者利益而忽略大眾利益的專製時代,社會的秩序就靠著他們的影響,而得到相當維持。

從曾國藩的家信裏,(對平輩以上的稱“家書”,對晚輩的叫“家訓”)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典型的中國士大夫,如何處理他與家族鄰裏親戚之間的關係,怎樣追求孝、悌、慈愛、溫厚的完美人格。在骨肉親情日漸淡薄,鄰裏親戚幾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曾國藩的家信,實在具有勸世化俗的價值。曾國藩家信中,雖然也談些家務瑣事,但有關軍國大事、做人做事的原則、訓勉子弟敦品礪學等記錄,也不在少數,值得所有人一讀。

【點評】

好的家範,確實能夠造就為民事國的人才,這是中國人曆來注意家範的原因。曆史上多少名人英雄都是在好的家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而曾國藩特別講求自己的家範。

諸葛亮是婦孺皆知的風流人物,人們交口稱讚他是“智慧”的化身,是以政治家、軍事家的榮譽載入史冊的。而他對於孩子的培育,也曾為後人留下許多有益的鑒誡。

諸葛亮早年無子,以他哥哥諸葛瑾之子諸葛喬為繼子。諸葛喬後來娶了皇家閨秀,與劉氏帝室為婚,因而拜為駙馬都尉,平步青雲。但是,諸葛亮不僅教育他要生活簡樸,切忌安榮樂貴,而且在自己行軍打仗時,也有意識地將他帶在身邊,讓他隨軍服役。諸葛亮曾寫信給東吳的哥哥諸葛瑾說:“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直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穀中。”在諸葛亮看來,要想兒子們成器,必需經受鍛煉,勞其筋骨,體驗艱苦生活。可惜諸葛喬在二十五歲那年不幸病死。

諸葛亮在四十六歲時,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國家棟梁。就在他辭世那一年,還曾寫信告訴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據說,諸葛亮曾寫過不少有關教育兒子的書文,晉人李﨑曾抄錄以教自己的兒子,可惜傳留至今的隻有《誡子》、《誡外生》等篇。今依《太平禦覽》卷四九六所錄《誡子書》抄出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檢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從這篇《誡子書》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以政治家的襟懷,從國家利益的高度去教育兒子的。他要求兒子們要以修身養德為起點,立誌成學,免得日後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終身。書中“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兩句,無疑是他個人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他教誡兒子們的至理名言。在《誡外生》書中,諸葛亮也諄諄告誡兩位姐姐的孩子們,要做到“誌當存高遠”,生活上應“絕情欲”,與人交接時能夠“忍屈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