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第四章

六十二

和我同科及第的李湖,字又川,任廣東巡撫,為政清廉嚴正。眾人做歌頌揚他說:“廣東真是個快樂的好地方。因為來了個李巡撫。”皇上對他十分恩寵,然而他過於辛勞,積勞成疾。去世時,香亭前往送他入殮,看李公麵目手足都是金黃之色,閃亮有光,光耀照人,也是一樁奇事!

李湖在貴州任巡撫之時,作過《入境口號》詩,詩中說:“一對旌旗遙遙指向貴陽城,看到道路兩旁滿是紫蓋、紅旗以歡迎我。心中暗自慚愧一介書生來當此重任,不知怎樣才能報答這種太平歡悅迎盼的深厚情意呢?”

六十三

周櫟園議論詩歌說:“學習古人的詩,隻可以和它在夢中神合,不可以使它白日現形。”這話說得十分正確!

六十四

乙醜年,我做江寧縣令。有一個叫張漱石名堅的人,拿著故人陳長卿的信函,前來求見,贈詩說:“他年的霖雨知道在哪裏,記得在煙波之中有釣魚的人。”後來在丙子年,他又和楊洪序來隨園,年紀已經七十多了,高興的是住得不遠,晚上常常相互走動。離別三十年,杳無音信。

丙午年二月,我路過洪武街,遇見一位老人,是他的兒子,才知先生在八十三歲時,死在陝中,我感到黯然神傷。第二天,他的兒子抱著先生的全集,請我來點評。有一首《偶成》說:“細雨綿綿天快亮了,半床花影伴著書本入睡。蒙矓中正做著思鄉的美夢,隔院的下棋聲音在枕邊回響。”鄂文端公做蘇藩司,選有一本《南邦黎獻集》,選張堅君為第三。

六十五

苕生帶著媳婦遊攝山,我寄詩過去逗他們。苕生寫詩作答說:“砍柴的男子和打水的女子似乎在雲中穿行,老佛低眉苦樂不分。偶爾帶著家屬出去遊玩,但這種做法未必使上天感動。勞費你大手筆來寫這一段佳話,卻被山神認出夫人來。誰來和洪崖先生描繪影像,鹿皮帽子伴著水田裙。”

六十六

我得到紹興十八年的《題名碑》,朱熹乃是五甲進士。王葑亭中翰開玩笑,戲題詩句:“假如當時沒有五甲的話,先生也應該是名落孫山,不能及第了。”朱熹小名叫沈郎,也記載在碑中。

六十七

武將能夠賦詩,都是上天授賦給的才能。劉大刀名字叫做綖,本來姓襲,是湖廣人。他的一個七世孫來到江寧任都司,曾誦讀他先人的詩句,內容是:“剪掉頭發來接成馬的韁繩以牽戰馬,拆開衣袍抽出線來,以補旌旗。胸中有多少英雄熱淚,拋灑向雲藍紙,紙卻無知不懂。”

戚繼光也有警句,如:“邊塞爭戰的將軍年歲已老,想請求君王恩準放我這殘軀歸隱回鄉。一夜之間短短的髯須卻染上秋霜變得花白,明朝照鏡簡直認不出這就是自己。”

六十八

乾隆丙辰年,唐莪村公任太常寺卿之職。我應博學鴻詞科試選後,袖裏裝著詩稿走訪謁拜唐公,唐公大為稱奇,十分欣賞我。第二天,就托他的西賓朱佩蓮先生向我傳達意見,想把侄女兒許嫁給我,我告訴他我已經聘定過了,辭掉這門親事,唐公非常惋惜。至今我深感其厚意而不能忘懷,事情已經過了快五十年了。

甲辰年,我到端州去,看見唐公的《贈關廟瑞公上人》詩,內容是:“是什麼原因我來到了這座古寺,羈留此地冷落了兩年。性格樸拙,正宜於僧人所須的質樸無華,依仗佛祖的慈悲來使自己免於危境。險惡平坦沒有固定的征候,大夢一場終有醒來時候。相對一笑從此分別,前麵路途中最是思念你。”紙的末端注了一行字說:“甲子年冬天我因為有事來到肇慶,羈旅棲居於此有兩年的時間。今丙寅年夏天,我將要到山之東部任職,賦成一詩,以此作別。”

唐公任廣西方伯之時,等待審問到這個地方住,後來任江西巡撫,三次出仕為官,三次罷官,終在官任上壽終正寢。唐公名綏祖,是揚州人。

六十九

我路過永州,當時正是冬天,遠遠望見光禿禿的枝杈上立著幾隻鷺鷥,疑是木蘭花開,方才憶起戴雪村先生有兩句詩很是精妙:“高高湍急的流水濺灑出來,竟成了低處田地的雨水,白鳥棲於樹枝上,遠遠看去誤認為是樹上開的花。”

七十

周元公說:“白居易的詩讀起來好似淺顯易懂,間或觀看他存留下來的遺稿,塗改的地方很多,竟有通篇連一個字都不留的情況。”我讀白居易的詩有:“舊時所作的詩句時時要改動,這並不妨害愉悅性情。”這樣看來,元公所說之言是可信的了。

七十一

王安石做事矯揉造作,沒有自然意趣,不僅僅表現在他處理政事之中。王仲圭的詩句“夕陽西斜之時奏罷《長楊賦》,閑來拂拭掉塵埃來觀看牆上的畫”,最為渾然天成。而王安石改為:“奏賦《長楊》後”,以為這樣改就會顯得雄健。劉貢父有“明日扃舟滄海去,卻從雲裏望蓬萊。”(明天駕著一葉扁舟向滄海深處劃去,從茫茫的雲海裏張望蓬萊仙山。)王安石將“雲裏”改為“雲氣”,幾乎是文理不通。唐劉威詩中有“遙知楊柳是門外,似隔芙蓉無路通。”(遙遙相看,早知道楊柳樹下是院門的所在之地,隔著芙蓉花好似無路可通。)王安石把詩改為“漫漫芙蓉難覓路,蕭蕭楊柳獨知門。”(到處都是芙蓉難以尋覓到路徑,隻有楊柳蕭蕭作響,知道門在何處。)蘇子卿有《詠梅》詩有“隻應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覺得梅花隻應該是雪,卻不知花有芳香遞來)王安石則改為“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遙遙相看,知道這不是雪,因為有花香飄來。)這種改詩之法,將活詩改為死詩,靈性之詩改為笨拙之詩。

七十二

我遊玩南嶽衡山之時,前去拜訪衡山令許公。他的仆人張彬,是沅江人,年紀有二十來歲,看見我的名字,大喜,向府中之人奔走相告,以能夠見上隨園老頭一麵為榮。接著許公邀請我去飲酒,命令張彬獻呈他自己作的詩,有:“湖水旁邊芳草合攏一片,青山之外子規啼鳴聲聲。”“遠山上碧雲環繞而不飄落下來,平靜的湖麵上螢火蟲似乎停了下來,但還是接著飛了。”果然是奴仆叢中一個奇異不凡的人。他沒有別的嗜好,酷愛吟詠詩歌;主人賞給他錢,讓他娶親,他卻不聘妻子,而都拿來買書,算得一個書癡了。

七十三

全祖望字謝山,丙辰年春闈取中後先進了詞館,所以九月間沒有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丁巳年,詞館解散,要他調到外地為官,謝山心中不高興,賦詩吳給李穆堂侍郎,說:“我平生總是笑陶淵明,豈有這樣的高士清才牽掛百裏之外的家園,念念不已。秫還沒有釀成酒而自己卻已離去,在這以前又是怎麼等待督郵到來呢?”有扶乩之人傳言說謝山本是錢忠介公的轉世後身,因此他做有《舉子》詩,詩中說:“佛祖釋迦牟尼解說輪回之事,我聽了後常常加以批評並很氣憤。有客人荒唐地牽強附會,說我有前世的根源,琅江的老督相,原是我前世之身。我聽了淡然一笑,胡亂支吾應付過去,這些輕慢的胡言亂語全不可憑。”

謝山年紀到了三十六歲時,才娶滿洲學士春台的女兒,過了一年便生了一個兒子。當時錢忠介公後代有一個叫做芍亭的人,大清早便來賀喜。謝山十分驚訝,說道:“怎麼這麼快就知道消息了?”芍亭答道:“半夜時分我在寒影堂裏,不知聽到誰在大聲說:‘謝山得了個兒子。’因此我前來慶賀。”這件事朱心池為我講過。我很後悔在京都見謝山時,沒有問一問這事是否屬實。

七十四

我在廣東之時,從東到西,常常告訴別人說:“我走這一遭,在山西得遇一個人,在山東得遇一個人。”山西的一位是普寧令折遇蘭先生,字霽山;山東的一位是岑溪令李憲喬先生,字義堂。兩個人詩都很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學識淵博根底頗深。都是碌碌風塵之中的英才。折先生贈給我五首詩,我抄錄兩首。詩中說:“南方芙蓉盛繁,而北地卻是多有冰天雪地。兩地氣候和自然環境相距很大,物產氣韻也很不一樣。沒想到我們偶然相逢,卻是這麼投機相知。蘭花蕙萃都有一段馨香芬芳,鬆柏茂密,相映成姿。自然界的事物尚且如此,你我兩心相知,更是一切盡在不言之中。”“多年來很少再詠吟詩歌,麵對客人幾乎是默然無言。並非我沒有詩人的心事情懷,隻是歎惜能和唱和相知的人太少。如今遇到了袁公使我有機會記住袁公的指點品評,重新整理詩篋,字斟句酌,連綴成文。承蒙錯愛,使先生能知世上有我這樣一個人,暗自慚愧像我這樣疏懶粗劣,居然蒙先生賜教而終成碩果。雖然對我本身而言沒有什麼增進,但因為先生的緣故,一定會大有收益。又有誰能有這樣的胸懷,用來治理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