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網絡節目的審查製度相對寬鬆,讓很多傳統媒體播不出來的“毀三觀、碎節操”的觀點找到了釋放的出口。在《羅輯思維》裏,羅振宇講如何泡妞,如何投資,內容的選擇更傾向於一種真實的自我表達。同時多年的中央級媒體經曆又讓他可以判斷哪些內容是傳統電視上不會出現,但又可以通過審查的,“這是一條窄門,隻有從那裏遷徙過來的電視人才知道這條邊境在哪裏”。
盈利不是難題
反向輸入提升內容生產力
自媒體的自由包容,讓他們掙脫了電視媒體在內容上的束縛,同時也肩負起了媒體經營的新課題。
“愛,就供養。不愛,就觀望。”8月,《羅輯思維》推出付費製,羅振宇在微博上招徠會員。
他為會員開出的條件,被稱為“史上最無理”,200元年費享受“一個專屬會員號碼和一份神秘禮物;優先參與《羅輯思維》線下各種奇思妙想的活動;以《羅輯思維》朋友圈的名義,理直氣壯地去找各種商家占便宜”。沒有一項是明確的,但5000個會員與500個鐵杆會員還是隻用6個小時便售罄。
“我感覺自己是出於一種對於他的信任,相信他能帶來一些不錯的後續的增值體驗,而且兩百也不貴。”搶到會員資格的網友Sibyl說。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羅振宇的判斷,他說:“互聯網時代,價值樞紐不再是渠道,價值樞紐是‘魅力人格體’。湖南衛視再牛,到最後你會發現它的價值完全集中在了汪涵、謝娜、何炅身上;央視的價值則正在變成白岩鬆加畢福劍。不管電視台怎麼突圍,到後來一切的成果都集中在‘魅力人格體’的身上。”
用戶願意買單,產品才有商業價值。這群願意付費的粉絲,實現了《羅輯思維》“等包養模型”的變現。羅振宇曾說:“我隻需要10萬人認同我,隻要我能在中國青年裏找到愛讀書、愛上進、愛思考、人格健全的10萬人。我隻提供給大家一個價值觀,我稱之為‘等包養模型’,至於哪位恩客來,不知道。但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
現在節目每周的固定觀眾有100多萬,從上線至今8個月時間,節目點擊突破3000萬。他用每一期節目和話題不斷框定自己的邊境線,甄別出自己的受眾,讓那些真正認同他的人能夠找到彼此,並完成匹配。一名海歸在回國後成為《羅輯思維》的粉絲,在知乎回答人們為什麼願意付費的問題時,他寫了上千字《羅輯思維》“閱讀筆記”。
即使沒有會員製,這些5~6人的小團隊、低成本的製作模式,讓《羅輯思維》和《曉說》很容易就靠廣告實現了盈利。對於他們來講,源源不斷地輸出個性化極強的內容才是最困難的。
《曉說》製片人張慶生介紹:“《曉說》所有話題都由高曉鬆本人提出、收集資料並整合完成。比如,青樓、鏢局、科舉等話題來自於他平時閱讀的書籍;而奧斯卡、美國醫保、交通法規的內容則是他本人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而優酷所要做的,僅僅是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而已。”
羅振宇感歎:“一個人做媒體最大的短板就是內容生產能力,你有一期做得不錯,大家給你鼓掌,每周都做遲早要精盡人亡。”剛剛錄了幾期的王凱也意識到,“和以往以內容為先導不一樣,自媒體注重人格魅力,自媒體的訂閱不代表喜歡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視頻就訂閱所有內容,隻有真心喜歡自媒體運營人的用戶,才會每期按時去關注,去追隨”,但是個人的光環很快會被消耗完。
他們嚐試用反向輸入的思路來擴展內容的寬度與深度,比如把網友提出的問題拿來問大家,用網友的答案豐富平台內容;偶爾發布微任務,類似於把幫助推廣《羅輯思維》的全國前8名請到北京吃飯、號召用戶供稿等。
互聯網產品是成長型的,在電視媒體龐大的組織機構中成長起來的“名嘴”們在網絡世界裏要不斷“輸出”,更要懂得互動的重要。自媒體輸出價值觀,用戶反饋內容給節目,自媒體的成長與用戶的增加才能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