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還記得三浦友和嗎(1 / 2)

還記得三浦友和嗎

優生活

《相性》

作者:三浦友和毛丹青譯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7月

定價:28元

三浦友和與山口百惠,是一個年代人們的集體記憶。隨著兩人成婚,他們開始慢慢遁出大眾關注,背後的光環漸漸暗淡。那之後,山口百惠出版過一本名叫《蒼茫時分》的小書,談自己的成長與婚後生活。而在生活中擁有山口百惠卻同時在銀幕上失去她陪伴的三浦友和,就如同電力不足的彩燈,不再有之前銀幕上的炫目,漸趨平淡。歲月催人,2012年,三浦友和滿60歲了。60歲的三浦友和參與了一部電影的拍攝,之後,投資方請他寫一本書。起初他以為是影片的宣傳冊,後來才知不是,便試圖推卻。資方希望以此作為影片宣傳的一環,所以堅持。幾經周折,最後確定用采訪的形式來出書。在書中,三浦友和主要談自己,當然,他的太太——那個曾經萬眾矚目的女人山口百惠,是不能不談的,是無法不出現在書中的。兩人相處多年,據說連一次架都沒吵過,三浦友和說:這都是因為“相性”。在本書序中,三浦友和開門見山捧出“相性”的概念。他引用了字典上的簡易解釋(應該是日文字典):一是彼此性格合得來。二是彼此性格相互吸引,做什麼事都容易產生共鳴。如此看,書名取《相性》,是對夫妻會共同現身書中的暗示,大概是為了滿足日本人對這對明星夫妻的好奇心。

農村孩子三浦

三浦友和還不叫三浦友和的時侯,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住在鄉下,他爹是鄉下的派出所警察。用他的話說,那時候的日本鄉下跟現在不同:水是井裏打上來的,點火用木柴,吃的東西大家分工製作再分食。在這樣的環境裏,警察跟老百姓都是朋友,關係是融洽的。但融洽對警察來說未必全是好事。都是朋友,還怎麼處理公事?所以當時的政府規定,一個警察在一個地方待兩三年就必須調動。小三浦於是跟著父母搬了很多次家。他歲數小,對搬家這事沒什麼感覺,可他的父母卻覺得累。父母總為搬家發愁,就開始想辦法。他家的一戶鄰居,家裏有人在東京做大企業的老板。小三浦的爹跟這家人很熟,於是放棄了警察這個穩定的工作,搬到東京,變成了大企業的小職員。小三浦也就從農村孩子變成了城裏孩子。小三浦記得,剛進城的時候沒有同學對他感興趣,因為城市孩子的個人主義比較強,也因為他來自鄉下,除了競走比別人快以外,沒有其他擅長的。久而久之,他說,自己學會了獻媚、阿諛奉承,和跟人套近乎,變成了一個看別人眼色行事的孩子。這個階段持續了一年多。

搞樂隊與打工

如果不是三浦友和自己爆料,我說什麼都不會想到,像他這樣一個陽光俊美從各方麵看都極其符合主流審美標準的小夥子,曾經不修邊幅地搞過搖滾樂隊。三浦初組樂隊是在高中,主要唱拷貝的歌。他最喜歡的樂器是架子鼓,剛開始沒錢買,隻好買副鼓槌在教室的桌子上敲。他爹是高中畢業,因為學曆的關係隻能做職員,所以一直希望他能上大學,總跟他說:世上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公司職員,在日本這個國家如果沒學曆,那一輩子都要受苦。那時與少年三浦一起搞樂隊的好朋友,也是後來日本搖滾樂的教父級人物忌野清誌郎卻說:讓那些沒才能的人去上大學吧。少年三浦夾在中間,既同意忌野清誌郎的說法,又不能不顧及到家人的期望。權衡再三,他最終上了個日本電子工學院。父母為他出入學費和學費,其餘的錢都靠他自己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