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還記得三浦友和嗎(2 / 2)

年輕人都想獨立生活,少年三浦也不例外,再加上當時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冷戰,他就更希望搬出去住。打過一段時間工以後,他有了些經濟積累,瞞著父母退了學,搬出去自立門戶。說是自立門戶,其實幹的都是些臨時工作,比如給百貨店裝貨,做清潔工,到工廠打短工等。有段時間,他連理發的錢都沒有,頭發留得很長。牛仔褲則一穿就是一年,也不洗。這段時間裏,他還在搞音樂,但其實,他幹得更多是樂隊裏管理道具的活兒。那時,忌野清誌郎的樂隊已經開始錄音了,成長為青年的三浦因此得以經常混跡於錄音棚,在見識到很多職業樂手的高超技藝後,他覺得自己真的太不專業了。忌野清誌郎的樂隊經紀人也跟他說:你不適合搞音樂。

加入演藝圈

被專業人士說“不適合搞音樂”後,青年三浦開始重新尋找自己的方向。三浦的姐姐比他大一歲,從小就喜歡戲劇,自己寫劇本,自己演,高中畢業後,一隻腳已經進了娛樂圈。三浦自小受姐姐影響,總覺得演戲這事跟自己有關,於是在感覺音樂之路走不通後,開始轉向演藝圈。演員都要有個事務所做代理,所謂事務所,也就是中國的經紀公司。朋友介紹青年三浦去了一家事務所,登了記,然後像我們的“北漂”演員一樣,每天等待。一兩個月後的一天,事務所跟他聯係,讓他把頭發理一理,在一部電視劇裏演一個角色。並告訴他,演這個角色是沒錢的。沒錢三浦也幹,因為電視劇的主演是當時的大演員宇津井健——就是《血疑》裏演幸子她爹大島茂的那位。有戲演,馬上需要落實一件事,就是藝名。三浦從對自己有提攜之恩的製片人名字中取了一個“和”字,加上自己的姓“三浦”,三浦友和從此誕生。

對於那部電視劇,三浦友和說:說老實話,這並不是愉快的事。電視上看起來十分光鮮的場景,從後台看去,布景什麼的都是髒兮兮的。雖說是演員,工作環境卻是“3K的職場”(即藍領工作環境及內容)。我當演員從沒想要發家致富,也沒有立誌要一直幹下去。從心理上說,隻是打工的延長而已。

大明星的平常生活

進入演藝行業後,三浦友和認識了山口百惠,之後,兩人相戀、結婚、生子,相濡以沫一起走過了30多年。到如今,兩人的孩子,一個隨了父親當初的愛好,去搞音樂;另一個走了父母共同的路,當了演員。對這些內容感興趣的讀者,還是直接去書裏尋找答案吧。

讀完本書,我有幾個意想不到的感觸。一是想不到三浦友和當年也是“苦出身”,走過很多彎路,做過很多社會底層的工作;二是想不到他竟然一直都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但如此,他還曾“不務正業”癡迷“老虎機”多年;三是想不到兩個大明星的生活竟然那樣平平無奇。譯者毛丹青的感受應該與我差不多,他在“譯後記”的開頭寫道:譯完這本書,我所想到的詞彙莫過於“平常”,無論是作者人生60年,還是演員40年,或者是他與山口百惠的婚姻30年,全過程看上去並沒有驚濤駭浪,甚至連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懸念都不存在。

我想,生活的本質也許就是“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是最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