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那法師在台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隻會談小乘教法小乘教法: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譯,即小乘佛教。小乘是大乘教對其的貶稱。小乘堅持“四諦”等原有教義,主張自我解脫。他們自稱是“上座部”佛教。,可會談‘大乘大乘:梵文“摩訶衍那”的意譯,即大乘佛教。這一派強調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自利、利他並重。他們認為自己的教法最勝,故自稱“大乘”。’麼?”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隻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正講處,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法師正講談妙法,被兩個疥癩遊僧扯下來亂說胡話。”王令擒來,隻見許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後法堂。見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麵道:“陛下問我何事?”唐王卻認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薩道:“正是。”太宗道:“你既來此處聽講,隻該吃些齋便了,為何與我法師亂講,擾亂經堂,誤我佛事?”菩薩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太宗道:“你可記得麼?”菩薩道:“我記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師引去,請上台開講。”

那菩薩帶了木叉,飛上高台,遂踏祥雲,直至九霄,現出救苦原身,托了淨瓶、楊柳。左邊是木叉惠岸,執著棍,抖擻精神。喜的個唐王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人不拜禱道:“好菩薩!好菩薩!”有調為證。但見那:

瑞靄散繽紛,祥光護法身。九霄華漢裏,現出女真人。那菩薩,頭上戴一頂金葉紐、翠花鋪、放金光、生銳氣的垂珠纓絡;身上穿一領淡淡色、淺淺妝、盤金龍、飛彩鳳的結素藍袍;胸前掛一麵對月明、舞清風、雜寶珠、攢翠玉的砌香環珮;腰間係一條冰蠶絲、織金邊、登彩雲、促瑤海的錦繡絨裙;麵前又領一個飛東洋、遊普世、感恩行孝、黃毛紅嘴白鸚哥,手內托著一個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灑青霄、撒大惡、掃開殘霧垂楊柳。玉環穿繡扣,金蓮足下深。三天許出入,這才是救苦救難觀世音。

喜得個唐太宗,忘了江山;愛得那文武官,失卻朝禮;蓋眾多人,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太宗即傳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薩真象。旨意一聲,選出個圖神寫聖、遠見高明的吳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擅長畫佛教和道教人物,在長安、洛陽二地寺觀裏畫了三百多幅壁畫。其藝術風格對後代影響很大。——此人即後圖功臣於淩煙閣者——當時展開妙筆,圖寫真形。那菩薩祥雲漸遠,霎時間不見了金光。隻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

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裏,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太宗見了頌子,即命眾僧:“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眾官無不遵依。當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將禦手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玄奘頓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裏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禦弟聖僧”。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鑾,待選良利日辰,發牒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玄奘亦回洪福寺裏。那本寺多僧與幾個徒弟,早聞取經之事,都來相見。因問:“發誓願上西天,實否?”玄奘道:“是實。”他徒弟道:“師父嗬,嚐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隻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玄奘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又道:“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裏鬆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眾徒將此言切切而記。

次早,太宗設朝,聚集文武,寫了取經文牒,用了通行寶印。有欽天監奏曰:“今日是人專吉星,堪宜出行遠路。”唐王大喜。又見黃門官奏道:“禦弟法師朝門外候旨。”隨即宣上寶殿道:“禦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又銀馬蜀的馬銀馬蜀(dú)的馬:白馬。一匹,送為遠行腳力。你可就此行程。”玄奘大喜,即便謝了恩,領了物事,更無留滯之意。唐王排駕,與多官同送至關外。隻見那洪福寺僧與諸徒將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關外相等。唐王見了,先叫收拾行囊、馬匹,然後著官人執壺酌酒。太宗舉爵,又問曰:“禦弟雅號甚稱?”玄奘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太宗道:“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禦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謝恩,接了禦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隻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飲,隻見太宗低頭,將禦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禦弟嗬,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三藏道:“隻在三年,徑回上國。”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禦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撚土,莫愛他鄉萬兩金。”三藏方悟撚土之意,複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唐王駕回。

畢竟不知此去何如,且聽下回分解。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第 十 三 回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詩曰:

大有唐王降敕封,欽差玄奘問禪宗禪宗:中國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禪,梵語禪那,意為坐禪或靜慮。南朝宋末南天竺人菩提達摩來中國,他自稱是天竺禪宗的第二十八祖,相傳他就是中國禪宗的創始人。達摩的禪學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禪宗五世後,分為北方神秀的漸悟說和南方慧能的頓悟說兩宗。頓悟說逐漸盛行,並成為正宗。。

堅心磨琢尋龍穴,著意修持上鷲峰。

邊界遠遊多少國,雲山前度萬千重。

自今別駕投西去,秉教迦持悟大空。

卻說三藏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與多官送出長安關外。一二日馬不停蹄,早至法門寺。本寺住持上房長老,帶領眾僧有五百餘人,兩邊羅列,接至裏麵,相見獻茶。茶罷進齋。齋後不覺天晚,正是那:

影動星河近,月明無點塵。

雁聲鳴遠漢,砧韻響西鄰。

歸鳥棲枯樹,禪僧講梵音。

蒲團一榻上,坐到夜將分。

眾僧們燈下議論佛門定旨、上西天取經的原由。有的說水遠山高,有的說路多虎豹,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幾度。眾僧們莫解其意,合掌請問道:“法師指心點頭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設下宏誓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回轉,願聖主皇圖永固。”眾僧聞得此言,人人稱羨,個個宣揚,都叫一聲:“忠心赤膽大闡法師!”誇讚不盡,請師入榻安寐。

早又是竹敲殘月落,雞唱曉雲生。那眾僧起來,收拾茶水早齋。玄奘遂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禮拜,道:“弟子陳玄奘,前往西天取經,但肉眼愚迷,不識活佛真形。今願立誓:路中逢廟燒香,遇佛拜佛,遇塔掃塔。但願我佛慈悲,早現丈六金身,賜真經,留傳東土。”祝罷,回方丈進齋。齋畢,那二從者整頓了鞍馬,促趲促趲(zǎn):催著快走。行程。三藏出了山門,辭別眾僧。眾僧不忍分別,直送有十裏之遙,噙淚而返。三藏遂直西前進。正是那季秋天氣。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