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位郡王患了一種奇特病症,整天瘋瘋顛顛,胡言亂語。上百名醫生、巫師給他治過病,都毫無效果。當時才18歲的阿維森納,也自告奮勇地到郡王府去,要求給郡王看病。可是郡王府的衛士見他歲數小,連門也不讓他進。阿維森納就根據人們對郡王病情的傳聞,寫了一份診斷書送進府中。郡王的近臣一看,大為驚歎,立即傳他進府。阿維森納沒有給郡王吃藥,而是采用一種特殊的精神療法。幾天以後,郡王便神誌清醒;一個月以後,完全恢複正常。

從此,阿維森納聲名大震。遠近的人都來爭著請他診病,並且稱他為“醫中之王”。郡王為了表示感謝,特準他查閱王室圖書館的一切圖書資料。得到了這個機會,阿維森納便手不釋卷,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從此醫術更加高明了。

阿維森納於公元980年出生在布哈拉(今蘇聯烏茲別克)附近的一個小鎮上。他從小聰明好學,10歲時就能誦讀阿拉伯和波斯的文學作品;僅僅學過六種幾何圖形,就舉一反三地演繹出了當時已經很深奧的幾何學。到16歲,他的醫學知識已經非常淵博;成名以後,通過診斷實踐,又積累了豐富的治病經驗。

阿維森納年輕時,國家遭到了戰亂,他到處飄泊流浪。後來,他給國王治愈了重病,因而被任命為大臣。但是,由於他對醫學科學的態度十分認真,又不善於應酬奉迎,常常受到朝中權貴們的排擠。有一次,宮廷發生內訌,王室衛隊誣稱他暗藏奸黨,突然闖進他的官邸,把財物搶劫一空。不久,國王死去,王子之間爭奪王位,鬥爭更加激烈。有人就乘機指控他不信真主,宣傳異端邪說,把他投入監獄。直到新的國王即位,才把他放出來,任命他為侍臣和科學顧問。

1037年,在與突厥人作戰中,阿維森納隨軍行動,途中突患急症,自醫無效而逝世,時年57歲。他逝世的地點是古代波斯。至今,在伊朗西北部的哈子丹,還有他的墳墓。

阿維森納遺留下100多種科學著作,其中醫學著作有16種。他的醫學巨著《醫典》,不僅繼承了希臘的古典醫學遺產,而且吸收了古代中國和印度的醫藥學成就,全書100餘萬字,對各種疾病及治療方法都有詳盡論述。在中世紀,歐洲文化科學正處在愚昧落後時期,到處都有庸醫、巫師害人,而阿維森納卻非常重視醫學科學的研究和實踐,這使他的《醫典》更加顯示出重要的價值。《醫典》由於內容豐富、實用,因此,中世紀以來,被歐洲各國奉為醫學經典。從12世紀開始,西班牙人首先把它譯成拉丁文,接著猶太人又加以注釋;許多大學,如意大利索勒諾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法國蒙貝裏埃大學等,都采用《醫典》做教材。後來,《醫典》也傳到了中國。

除了醫學上的貢獻以外,阿維森納在天文學、哲學、神學、地質學乃至詩歌等方麵,也有很多貢獻。他的天文著作有11種,哲學和神學著作達60種之多。奧古斯丁的神學影響

奧古斯丁是羅馬帝國衰落時期最偉大的神學家,他的著作深深地影響了整個中世紀基督教的教義和觀念,這種影響延續至今。他的神學曾在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會中居於最高權威的地位,他被教會奉為聖人。

354年,奧古斯丁生於塔加斯特城(現為阿爾及利亞的蘇克阿赫斯特),距沿海城市希波(現在的安納巴)南約45公裏。他父親是異教徒,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奧古斯丁出生時沒有受過洗禮。

少年時代,奧古斯丁的聰明才智就已表現出來。16歲時,他被送到迦太基學習。在那裏,他與一位女子同居,有一私生子。19歲時,他決定學習哲學,不久便皈依摩尼教。該教由摩尼在大約240年創立。年輕的奧古斯丁認為它既成熟又富理性。但是,經過9年多對摩尼教的研究,他漸漸對該教感到失望。29歲那年,他來到羅馬,稍後又到米蘭,成為那裏的修辭學教授。

奧古斯丁開始了解新柏拉圖主義,該學說是公元3世紀時柏羅丁對柏拉圖哲學的發展和修正。當時的米蘭主教是瓦勒裏,他的多次講道使奧古斯丁了解到一種麵貌全新的、更為成熟的基督教。32歲時,他態度完全改變,從過去的懷疑論者轉變成為基督教熱忱的支持者。

391年,奧古斯古成為希波城的主教助理。5年後主教去世,奧古斯丁繼任,成為希波城的新主教,時年42歲。此後他一直在這個城市中生活,直至去世。

雖然希波是一個很不知名的城市,但奧古斯丁的輝煌成就卻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宗教領袖。他身體孱弱,在文書們的幫助下,他撰寫了大量宗教著作。流傳至今的大約有500多條訓誡和200多封信函。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上帝之城》和《懺悔錄》。《懺悔錄》這部世界著名的自傳體著作,是他在40歲時寫作完成的。《上帝之城》是一部鴻篇巨著,全書共22卷。奧古斯丁在書中係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宗教和曆史哲學。

奧古斯丁的許多通信和訓誡,是對摩尼教和當時基督教中持不同政見的多納圖斯派和貝拉基信條的批判。他同貝拉基主義者之間的激烈辯論,成為他宗教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貝拉基原是一名英格蘭修士,大約400年來到羅馬闡述他的神學教義。他認為,人生本來是清白的,既可選擇行善,也可選擇作惡。依靠個人正確的生活態度努力工作,即可獲得靈魂自救。

羅馬教會由於奧古斯丁著作的影響,貝拉基學說被宣布為異端,貝拉基本人則被逐出羅馬,開除教籍。按照奧古斯丁的說法,所有的人都有亞當那樣的罪過,人類不可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辛勤工作而獲得拯救,必須依靠上帝。雖然這一思想以前就存在,但奧古斯丁強化了這些觀念。他把這種思想寫入了基督教信條中。奧古斯丁堅持認為上帝已經知道誰能或者不能得到拯救。這種宿命論的觀點,對後來的神學家,如托馬斯·阿奎那和加爾文,產生了很大影響。

奧古斯丁生活在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年代。公元410年,羅馬城被阿拉裏克領導的西哥特人洗劫。劫後餘生的羅馬異教徒自然認為,羅馬人受到懲罰是因為拋棄了古代的神去信奉基督。奧古斯丁在著名的《上帝之城》一書中反駁了這種對基督教的指責。書中完整地闡述了他有關曆史哲學的觀點,該學說影響了歐洲以後的發展。他認為,無論是羅馬帝國、羅馬城,還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天堂城”的發展,換句話說,即人類精神的進步。促成這種進步的載體當然是教會(“在教會之外的靈魂不能獲救”)。因此,帝王不管是異教徒、基督教徒,還是野蠻人,都不如教會和教皇重要。

奧古斯丁的論著形成了龐大的複雜的體係,但最基本的基礎和中心是精神高於物質,上帝高於一切。他認為上帝創造了一切,上帝主宰一切。上帝給人的啟示是人們獲得智慧和認識真理的源泉,人類中有一部分人可以得救,他們升入天國是因為上帝的恩惠。

他是基督教正統派的神學體係的集大成者。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的神學在西歐教會內居於最高權威的地位。直到今天,奧古斯丁的名字還為基督教世界所推崇。

奧古斯丁是中世紀黑暗降臨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神學家。他的著作構成的教會教義的主要輪廓一直統治著整個中世紀。他對於拯救、性和原罪說的見解及其他一些觀點都具有影響力。

公元630年5月,日耳曼族汪達爾人,包圍了希波城。同年8月26日,76歲的奧古斯丁在被圍的希波城內告別人世。《一千零一夜》

貧苦樵夫阿裏巴巴有一次砍柴時,無意中發現了強盜們埋藏財寶的山洞,他便隨手拿了一些財寶回家。這事讓他哥哥卡辛知道了,阿裏巴巴分給了哥哥一半財寶。可是貪婪的卡辛卻並不滿足,又去洞裏取財寶,結果被強盜發現殺死了。40個強盜還想殺害阿裏巴巴,反而被機智勇敢的女仆美加娜設計除掉了。這個故事的名字叫《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出自阿拉伯民間故事總集《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多數來源於古代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的民間傳說。雖然大多數帶有神話色彩,但他的核心內容,則是對善良人民的歌頌,對邪惡罪行的抨擊,因而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千百年來深受世界人民的歡迎。

在這部人們熟悉的著作裏,類似於《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還有很多,如《駝背的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為了治好駝背,他先被猶太醫生踩,被皇帝廚師總管用錘子敲,最後又被基督教商人用拳頭打,最後被活活弄死了;《漁翁的故事》寫漁翁從海中撈出一個膽形的黃銅瓶,因打開封錫而無意中放出了魔鬼。他憑著自己的機智又將魔鬼重新騙回瓶裏,並蓋上封錫,把瓶子拋入大海。此外,還有《巴格達竊賊》、《女人和她的五個追求者的故事》、《巴索拉銀匠哈桑的故事》、《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等等。

《一千零一夜》中共有134個故事。據說,這些故事是一個叫山魯佐德的女子講述的。在古代有一個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打獵時無意中發現王後與人私通,便一怒之下將她殺了。從此,這位殘暴變態的國王更厭惡婦女,要對所有的婦女進行報複。他決定每天娶一位女子,第二天便把她殺掉再娶。國中的百姓十分恐慌,紛紛攜妻帶女遠走他鄉,弄得城中十室九空。就這樣,國王還命令宰相每天送一個女子進宮。有一天,宰相找遍了全城也找不到一個女子,他生怕國王問罪,便憂愁地回到家裏。他的女兒山魯佐德得知此事後,決心犧牲自己拯救全國的女子,於是挺身而出,自願嫁給那位“殺人魔王”。當天晚上,山魯佐德給國王講了一個十分曲折動人的故事,引起了國王的極大興趣。天亮了,故事正講到精彩處,國王想知道後來的故事情節,於是決定聽完故事後再殺她。可是第二天天亮時,故事講到精彩處又打住了,國王隻好又決定暫不殺她。就這樣,山魯佐德講了一個又一個,大故事中又套有小故事,每個故事都十分精彩迷人。她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連續講了一千零一夜,終於使嗜殺成性的國王受到感動而悔悟,不再殺害無辜的少女,並與山魯佐德結為夫妻,白頭到老。後來,人們把這些故事彙編成書,就命名為《一千零一夜》。

其實,《一千零一夜》並不是山魯佐德一個人創作的,它是由無數個民間故事彙集而成的故事總集。這些故事,很早就在民間口頭流傳著,約在公元8世紀出現了早期的手抄本,到16世紀基本定型。在長達800多年的形成過程中,民間藝人和文人學者又進行了不斷的補充和再創造,使故事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完善,並最終形成今天這樣的規模。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規模宏大的民間故事集,它包容著神話、傳說、寓言、童話以及有關航海、宮廷、婚姻、愛情等各類故事,主人公既有王臣、商賈、庶民,也有天神、妖魔、靈物,涉及的領域和事物十分廣泛。這些故事充分表現了阿拉伯人民的美德、智慧、鬥爭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真實地反映了中古阿拉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願望。

故事的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感人,還使用了大量的比喻、重疊、反複等手法。因此,可以說《一千零一夜》是中古阿拉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代表阿拉伯民間語言和文學最高成就的一座豐碑。

《一千零一夜》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地流傳著。十字軍東征時期,《一千零一夜》傳到歐洲,出現了各種文字的譯本,一時形成了“東方文化熱”。傳到中國時,我國把它譯成《天方夜譚》。“天方”即“天房”的誤音。在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城內,有一座信徒們朝奉的聖地叫“天房”。我國自明代以來就稱阿拉伯國家為“天方國”。阿拉伯人民常在夜間舉行晚會,講述民間故事。“夜譚”(“夜談”)即在夜間講故事的意思。《天方夜譚》書名由此而來。

《一千零一夜》對世界文學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許多作家都借鑒了《一千零一夜》一書的“框架”結構創作自己的作品,如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談》,英國作家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都是受它的啟發和影響,采用“框架”結構創作而成的。還有許多作家也從中取過材,如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喜劇《終成眷屬》,法國戲劇家萊辛的《智者納旦》等都取材於《一千零一夜》。法國啟蒙運動學者伏爾泰說他讀了《一千零一夜》4遍以後,算是嚐到故事體文藝的滋味了。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希望上帝使他忘記《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節,以便再讀一遍,重溫書中的樂趣。《一千零一夜》對音樂和美術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少作曲家和畫家,就是根據書中的故事才創作出許多優美動人、情趣盎然的歌劇和圖畫的。